1853年,道光朝进士曾国藩正在家乡湖南丁忧守制,突然接到咸丰皇帝的上谕,命他借侍郎的身份,就地招募乡勇,帮办团练。由此,曾国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组织了湘军,充当了剿灭太平天国起义运动的终结者。
想当年太平天国起事,咸丰皇帝派嫡系亲信率领的清朝正规军左扑右挡,什么八旗子弟、绿营兵,一个个不是厩包就是笨蛋,被太平军杀得屁滚尿流、鸡飞鼠窜。后来他不得不起用曾国藩等一些汉族官员帮练的民间地方武装,说起来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战事吃紧,咸丰听从了军机大臣肃顺的建议,拿汉人充当抗击太平军的力量。揣摩咸丰的心理,当初对曾国藩的民团也不怎么瞧得上眼,临时拿秃子当和尚——充充数罢了。不料,曾国藩匆忙创建的湘军一出山,吃过几次败仗后便打了大胜仗,大败太平军于湖南境内,随之攻取了被太平军占领一年多的武昌。咸丰一时大喜过望,当即赏了曾国藩二品顶戴,署理湖北巡抚。署理是代理的意思,并非实授,这样,还有人在背后说坏话,说曾国藩不过“匹夫居闾里”,他一呼百应,就招募起上万人的军队听他使唤,这对大清朝不是什么好事。咸丰皇帝本来就不信任汉臣,听身边的大臣一挑唆,立马改了主意,不让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了,改任兵部侍郎,专办军务。虽然巡抚和兵部侍郎同品级,但巡抚是封疆大吏,掌握实权,而侍郎只是个虚衔,屁事都管不了。
洞悉内情的曾国藩自然不痛快,真心实意为你朝廷卖命,还得不到信任,何苦呢?!搁谁谁不闹情绪、摟挑子?正好赶上他父亲病故,曾国藩请求回乡守制。咸丰瞧不惯底下人闹情绪,便顺水推舟地批准他卸甲归乡、尽孝道去了。到了I860年,太平军大破清朝主力军江南大营,形势岌岌可危。咸丰手中无兵可用,只好又听从肃顺的建议,重新起用曾国藩,一狠心给了他领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封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曾国藩素有忠君为国的抱负,手中有了权,甘心为朝廷效力。辛酉政变事发,风云突变,咸丰驾崩承德避暑山庄,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铲除了肃顺党,曾受肃顺提携的曾国藩难免有些惴惴不安,生怕受到株连,把他归于肃顺党。当他静观风向的时候,朝廷新的任命空降在他头上。曾国藩不敢相信是真的,“悚慌不已”,连忙上奏折请辞。一为试探朝廷的本意,二为表明自己的不为争权。奕訢对他的倚重是真,曾国藩便半推半就了。事实上,恭亲王把前线的指挥权全都给了他,曾国藩心悦诚服,投入了慈禧和奕訢的怀抱中,成了擎起剿灭太平天国大旗的主帅。
岂止曾国藩一人,左宗棠、李鸿章等相继有了岀人头地的机会。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出身于一个“耕读为业”的“寒食”之家。他像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向往着考取功名,得以进身之道。怎奈命运不济,当他考秀才的时候,不幸家庭出现变故,其母辞世。按照清朝规矩,逢父母亡故,当官的须解职回原籍守制;考官的同样不得参加考试。左宗棠考秀才是考不成了,必须“丁忧”守丧,按例须丁忧二十七个月。谁知,丁忧期未满,他的父亲接着病亡,左宗棠只得继续守制,大好时光就这么耗费了。漫长的丁忧期内,他没事看杂书,开始对经世致用之学感兴趣。尤对清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乾隆朝的学子齐召南的《水道提纲》等书爱不释手,为他以后率兵打仗,驰骋万里打下基础。
21岁那年,左宗棠守制期满,花钱捐了个监生资格参加乡试,结果中了举人。此后的数年里,他三次赴京参加会试,想考个进士什么的,皆以失败告终。左宗棠心灰意冷,发誓不再考功名,回归故里,以读书、耕田了此一生。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攻入湖南境内,来势汹汹,惊破了左宗棠的田园梦。经胡林翼的举荐,40岁的左宗棠成了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宾。自此投笔从戎,唐朝诗人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情。
这便是左宗棠人生的转折点。
他初为张亮基出谋划策,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后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湖南巡抚的接任者为骆秉章,左宗棠继续为骆巡抚所重用。骆秉章知人善任,处处仰仗左宗棠,大撒大把地将一切军政事务交给他操办。左宗棠充分发挥他的才干,协助骆秉章在军事上谋划镇压太平起义军,而且在整饬吏治、调理财税等方面竭尽所能,成为当时“内定湖南,外援五省”幕后真正的操纵者。于是,左宗棠朝野闻名,骆秉章为他上表请赏,曾国藩替他请功,俨然成了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风头正劲遭突变,左宗棠恃才傲物的禀性,再加上满族官员对汉臣的嫉妒,使他卷入一桩官场冤案,险些遭逢不测。幸亏曾国藩、胡林翼等人为他说情的说情、力保的力保,左宗棠因祸得福,被清朝当局授以四品京堂候补,随曾国藩襄办军务。左宗棠从此走出湘幕,改投曾国藩,开辟一番新天地。
离开幕府的左宗棠不甘心再为他人作嫁衣裳,曾国藩当时驻军安徽祁门,图谋攻下太平军的重要门户——安庆,他让左宗棠在湖南招募新军,支援安徽。左宗棠乘机招募了五千人,号称“楚军”。从此左宗棠拥有了自己统领的军队。他率兵一旅转战赣东皖南之间,同时作为曾国藩祁门大营的右翼,负责大军的补给安全线。太平军在李秀成的带领下,为解安庆之围,挑起鄂皖边境大战。左宗棠的楚军孤军奋战,以本部五千兵马屡破有十万之众的侍王李世贤部,牵制了太平军的围攻。随后湘军攻陷安庆,太平夭国的都城天京已完全暴露在清朝军队面前。曾国藩为表彰左宗棠的功劳,上奏朝廷,保荐左宗棠接任浙江巡抚,为完成他的三面作战,最后围困攻取天京的战略部署:由其弟曾国荃统领湘军主力从安庆沿江东下,主攻夭京;左宗棠率楚军进取浙江;李鸿章带领新建的淮军进入上海,继而攻下苏南。
安徽合肥人李鸿章的仕途远比左宗棠顺利,18岁(1840年)考中秀才,三年后中举人,再三年中进士。紧接着进入翰林院进修,后任编修。在翰林院的几年里,李鸿章博览群书,广泛结交官场朋友,吟诗作赋,过着惬意快活的日子。1851年,太平天国发动起义,彻底改变了李鸿章的人生轨迹。
1853年,时任工部右侍郎的吕贤基也是安徽人,他拉着李鸿章一起奉旨回乡帮办团练,促使李鸿章走上投笔从戎之路。他先助兵部侍郎周天爵剿“捻”,后随团练大臣吕贤基和安徽巡抚江忠源抵抗石达开的西征太平军,无奈寡不敌众,清军惨败。吕贤基和江忠源先后投水自杀殉职了,李鸿章在最后一刻逃了出来。其后,咸丰急命满人福济为安徽巡抚,福济招聘李鸿章当幕僚,继续跟太平军较劲,依旧胜少败多□1857年被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军队打得落荒而逃。恰好这年,李鸿章的父亲辞世,他报请朝廷丁忧,结束了五年狼狈的团练生涯。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李鸿章因军功,获得“遇有缺出即行请旨简放”的四品道员。话说白了,即李鸿.章因在安徽同太平军作战中立过功劳,如果哪里出现官位空额的话,他当即可出任四品官级的官。
李鸿章命运的新起点是在1859年,他再度出山,成了曾国藩的幕僚。
他入幕曾国藩手下一共两次总共十四年。起初,李鸿章充当的只是曾大帅的私人秘书,做书记、批公文、起草奏章什么的。李鸿章与曾国藩有过一层特殊关系,早年他赴京赶考,由任刑部郎中的父亲李文安拜投曾的门下,形成一种师生关系。他自恃同曾国藩的这层关系,又领兵打过仗,屡屡向曾国藩献计献策。后来逐渐发展成敢于直言,顶撞曾国藩。一次,太平军围攻湘军驻守的祁门,曾国藩坚守不出,李鸿章则认为是胆怯之举,提出放弃祁门。曾不听。又一次,两人在如何对待李元度的问题上,闹翻了脸。李元度守徽州,不听曾国藩的指挥,贸然出击,兵败失地。曾国藩大怒,让李鸿章拟奏章弹劾李元度0李鸿章违命不从,还竭力替李元度求情。二人因此闹翻,李鸿章负气而去。
冷静下来后,曾国藩失去李鸿章如同丧失左膀右臂,又写信要他回来辅佐他。1861年7月,李鸿章再度回到曾国藩大营。上海战事吃紧,曾国藩命他招募团练,入沪增援。李鸿章从安庆招募的新勇,加上湘军拨予他的兵力,组成十三营,约六千五百人,李鸿章终于有了自己能统领的武装——淮军。
时逢辛酉政变,慈禧和奕訢掌握政权,封曾国藩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督办南方军务,他保举李鸿章为江苏巡抚。李鸿章这个封疆大吏与众不同,不仅掌握一方政权、财权,手下还拥有自己的军队。他按照曾国藩的部署,领命守上海,陷苏州,收复昆山、常熟、常州等战略要地,屡建奇功。
后来到了1864年,太平天国已然奄奄一息。由曾国藩为首的汉人武装取代不堪一击的满人正规军,基本扫清了南京周围的太平军武装,对太平天国最后的堡垒——国都天京形成合围之势。曾国荃率湘军主力正面攻南京;左宗棠的楚军追杀浙江地区的太平军残余力量;李鸿章集十余万重兵在苏州,本来他可以直接攻取南京,为让功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故意按兵不动。皆因照顾恩师曾国藩的面子,卖个人情,坐等曾国荃在那年7月19日攻取南京拿头功。
驰骋大江南北十五年,险些颠覆大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了。
一切无法改变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臣登顶晚清的庙堂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