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1862年)刚出正月,两宫皇太后颁布懿旨,意外地赏给一个叫华尔的美国人四品顶戴花翎,并把华尔率领的一支洋枪队命名为“常胜军”。这在清朝历史上前所未有、闻所未闻。
说意外也不意外。两年前,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大破清军江南大营,毁灭性地击垮了帝国正规军,然后乘胜追击,接连攻下常州、无锡、苏州、松江等地。不料,在松江遭到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一股洋人枪队的阻击,轻易地失掉松江。李秀成不服,1862年卷土重来,又败在这伙洋人武装手下。后听说洋枪队是上海租界的商人花钱雇的,领头的是美国人华尔,充其量不过几百人的雇佣军。把清朝数十万大军都不放眼里的李秀成怎肯甘心失败,又派大军进攻上海,以雪前耻。华尔的洋枪队会同六百多人组成的英法联军共同作战,前后两次挫败太平军。就因为这个原因,清廷决定给予华尔奖赏,正式任命他为“常胜军”的管带。
至少在清王朝中期,上海不过是个并不起眼的小县。屈辱的《南京条约》签订后,它作为五个口岸之一被迫开放。洋人十分看中这个地方,靠海近、交通便利,又不像广州人那么排外。道光朝,英国领事和苏松太道签了个协议,租赁郊外一片近三千亩地,开辟为洋人自治区。后来成了华洋杂居的公共租界。太平天国兴起时,居住在租界里的士绅、富商们,见无能的清军指望不上,就琢磨出叫洋人保护他们的招儿。宁波巨商杨坊得到当时的苏松太道吴煦的准许,他自家筹款,买枪买炮,招募货船的大副、美国人华尔拼凑一支由多国没事干的水手、海军的逃兵组成的洋枪队。杨坊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华尔。也别说,华尔的洋枪队真管用,多次阻击了太平军,保住了上海租界。
1862年春天,李鸿章率淮军主力十三营共六千五百人,乘轮船火速增援上海,让他大开眼界的这支洋枪队是由一群英国人、法国人、马尼拉人拼凑的杂牌军。他大概纳闷,这么一支不足千人的烂仔队伍,怎么会接连挫败气势正盛的太平军呢?俗话说眼见为实,他想召见“常胜军”的管带华尔探个究竟,可华尔不怎么拿李巡抚当回事,拒而不见。李鸿章心生怨恨,却越发坚定他参透内中三昧的欲望。后经过同华尔和“常胜军”的近距离接触,他认为华尔不过是一个蠢蛋,“常胜军”也并非长着三头六臂,唯一值得炫耀的他们手中先进的武器,全使用西式的来复枪和榴弹炮,火力迅猛,锐不可当。先进武器真的很厉害?带着这种疑问,李巡抚化装成老百姓,跟随上海地方官员混上停泊在海港的外国军舰,亲眼目睹洋人的洋枪、洋炮的坚利,不禁令他振聋发職。他感叹“深以中国军火,远逊外人为耻”。他觉得应该“虚心学得西人一二秘法”,“若久驻上海,不能取资洋人长技,悔咎多矣”!最后他总结出一条:中国各方面都比洋人强:帝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久远,人杰地灵,可就是武器装备比他们差。一旦中国将来也有了先进的武器,我们还有什么可惧怕的?从此时起,李鸿章心中酝酿了向洋人学习,讲求利器的念头。
这且是后话,目前的任务是要剿灭太平军,既然洋人有洋枪、洋炮,何不借助他们?即所谓的“借师助剿”策略。
要说“借师助剿”不是李鸿章发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刚结束,清朝当局将精气神全用在解决太平天国“作乱”的问题上时,恭亲王奕訢有意向咸丰皇帝试探过借师助剿,咸丰犹豫不决,认为有伤国体。刚刚挨过洋人的揍,怎能求洋人帮忙?天国的面子往哪儿放?咸丰死后,太平天国的势力逐渐扩张,连攻宁波、杭州,淞沪告急的时刻,江苏前任一把手薛焕联合江、浙两省的士绅以“合词吁请具奏”的方式,呼吁清朝当局借助洋人的力量剿灭太平军。那是1861年底的事,两难的选择摆在奕訢和垂帘听政的皇太后面前。
江苏巡抚薛焕很热衷此事,转年年初,他又发来奏报说,英、法两国文武官员同署藩司吴煦商量,在上海外围挖壕筑墙,洋人为加强上海的防务特别卖力气。又说,太平军进攻吴淞镇时,法国人开炮打退了太平军。借此说明洋人乐意助剿。奕訢被说动了心,事到临头,借用一下洋人,不失为权宜之计。他借同治皇帝的旨意,回复道:关于助剿的事,迅速与英、法两国商量怎么办。只要对剿灭贼寇有利,朕就不多管了。事成之后,也许给点好处,算还人情吧。
前线总指挥曾国藩对借师助剿态度审慎,或者说有些暧昧。在他看来,助剿失败成笑柄;助剿成了,恐怕遗留后患,哪个知道洋人揣着啥心思?但是,他无奈地承认:眼下形势危机,不借助洋兵,也没别的良策。最后主张暂且借助洋兵仅限防护上海一地吧。他的主张得到奕訢的认可,借师助剿限制在上海地区。
洋人确实另有一番心思。
表面上他们保持中立,对助剿的提议不轻易答应;实际上他们在观望,见风使舵。采用两头通吃的损招儿,哪头给的好处大,就帮哪头。一方面英国公使魏妥玛向清政府提出种种过分要求,一方面向太平天国进行软硬兼施。据忠王李秀成被捕后的自述披露,1861年冬,英国舰队司令何伯和那位巴夏礼亲赴太平天国国都天京,面见洪秀全,无耻地提出了共同打倒清朝、平分中国的建议,当即遭到天王洪秀全的严词拒绝。洪秀全自有他的考虑:联合外夷打败清朝,平分中国,就算如愿以偿了,必然遭天下人耻笑;如若不成,又会引鬼入邦,贻害无穷。两位洋说客见引诱失败,当即翻脸,威胁洪秀全说:“你们不跟我们合作,恐怕你们的天朝维持不久了。”
在这头碰了钉子,英、法两国的假面具一撕,放弃中立,答应恭亲王的要求,公开宣称帮着清朝打太平天国。恭亲王也多了个心眼,他担忧洋人军舰进入长江后,会另有他图,又怕华尔的洋枪队做大之后,不听清朝指挥。借师不忘防范,他饬令曾国藩派湘军进上海,会同洋枪队一起抗击太平军。这样,才有了李鸿章率部进入上海的局面。
李鸿章接任薛焕的江苏巡抚,有权力节制“常胜军”“常胜军”已扩充至四五千人,此外还有一支由何伯统领的联军,他们肃清上海附近地区的太平军后,开始向外冲击,法军拿下宁波,“常胜军”攻取余姚,继续攻打慈溪时,华尔负伤身亡,由海盗出身的美国人白齐文接任“常胜军”管带。他带兵从太平军手里夺回了嘉定,会同淮军救援青浦,大败太平军。这家伙桀瞥不驯,不听从李鸿章的指挥,曾国藩派他协助围攻天京,他抗命不遵,竟然以追索军饷为名,暴打了华尔的老丈人杨坊一顿,劫走白银四十万两。李鸿章一怒之下,将他革职,其后任命英国军官戈登继任。白齐文觉着很窝火,一跺脚跑到太平军那边效力去了。
李鸿章羡慕洋人手中武器装备的厉害,但对于乌合之众的“常胜军”很鄙视。初到上海不久,李秀成率十万大军杀来,李鸿章独自用淮军御敌。那年上海瘟疫流行,太平军染病的士兵众多,再加上淮军拼命抵抗,起义军退去,好歹算保住了上海。既然洋枪、洋炮厉害,何不拥有之?李鸿章心里发痒,决计用洋枪洋炮武装自己的部队,遂命他的部下程学启购置了一百多支来复枪,组成一支洋枪队,聘请洋人军官教他们使用洋枪的技法。初食“洋螃蟹”,效果不错。武器精良,战斗力大增。李鸿章不顾一切地大量用洋枪、洋炮装备淮军,其时淮军拥有上万条洋枪和能发26磅炮弹的洋炮。他聘请洋教官以“西法”操练部队,连口令也按照英语翻译成汉语,比如“前进”按音译为“发威马齐”。淮军在行进和冲锋时,常常会发出这样的不中不洋的口令——“发威马齐”。从这点上看,李鸿章比恩师曾国藩开窍早,湘军也有洋枪、洋炮,但搁置不用。以西方先进武器武装的淮军,其战斗力大为加强。
一次杀降事件导致李鸿章同“常胜军”的分裂,同时借师助剿随之宣告破产。
戈登于1863年4月接任“常胜军”头领,新官上任格外卖力气,他先解常熟之围,后攻下太仓,继而攻取上海和苏州之间的战略要地昆山。清朝廷慷慨地赏赐他一个总兵的头衔。1863年11月,他追随李鸿章攻打苏州,“杀降事件”便是在此期间发生了。
苏州是南京外围最后一道屏障,倘若苏州失陷,太平天国的国都将无险可守。1863年11月,李鸿章用淮军的主力进攻苏州,忠王李秀成全力防守,战斗极为惨烈,双方处于相持状态。
戈登率领两千两百多名“常胜军”,驾驶武装汽船占领苏州城外八达桥,与淮军会合,对苏州城形成合围之势。李秀成将守城的任务交给了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守军依然有十万之众。由于孤城被困,淮军攻势猛烈,境况越来越艰难。太平军内部有人开始动摇,产生了叛清献城的心思。太平军部将部永宽和淮军副将郑国魁的原本是结拜兄弟,在郑国魁再三怂恿下,部永宽决计降清。他秘密和淮军主将程学启达成协议,除掉慕王谭绍光,开城门受降。为了保险起见,他们竟然拉上戈登作保,保证淮军不可背信弃义,不能杀害投降的官兵。
李鸿章假惺惺地答应了对方条件,实际他担心守军是被迫投降的,今天投降了,也许明天叛逃回去继续作乱。他依从程学启的计策摆鸿门宴,铲除后患。在苏州城外巡抚的座船上,李鸿章摆下宴席,请太平军诸降将,吃吃喝喝之间,他派士兵毫不留情地逐一拿下,很快将手无寸铁的纳王都永宽、比王伍贵文、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圭及四位将军和两千多名士兵统统斩首。
此事引起戈登激愤。他是保人,李鸿章违背诺言,诛杀降兵降将,是不义之举。这样,他跟李巡抚闹翻了,不再听从调遣。后经总税务司赫德的劝说,戈登才放弃前嫌,仍同淮军一起作战。不管如何,杀降一事,“常胜军”同清军结下梁子。后来戈登负伤,奉命调回英国,李鸿章也趁机解散了“常胜军”,清廷借师助剿的策略随之烟消云散。坐镇紫禁城的恭亲王因此松了口气,使唤外人总没有使唤自己人放心,解散“常胜军”,消除了一种隐患。他表扬李鸿章“筹办甚属周妥”。
偏师借重洋枪队为权宜之计,它是步险棋,幸亏结局还算顺利。无论清朝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当权者,或是以曾国藩为首的封疆大吏们统一了认识:那就是师夷长技,富国强兵。
如何富国强兵?师夷长技从何开始?虽说起初显得盲目而无所适从,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已悄然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