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又在1861年6月里的一天开始转动了。
这天,大清海关代理总税务司、爱尔兰人赫德坐着马车行驶在北京拥挤喧闹的马路上。他不愿坐轿子,觉得让人抬着很不舒服。坐马车呢,自由自在,还能呼吸新鲜的空气。
年轻的赫德来中国已五年多了,他已经融入这个神秘的国度,熟悉北京的一切。今天他坐马车赶往柳荫街的恭王府。恭王府是北京最有名的一座王府,曾为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的宅第。后来咸丰皇帝慷慨地把恭王府赏给了他的六弟奕訢。今日赫德忽然受到恭亲王的亲自召见,他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在北爱尔兰出生的赫德,决然想不到他的一生会和遥远神秘的中国结下不解之缘。21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尔兰皇后大学贝巴斯特学院,正好赶上1854年英国外交部招收赴华外交人员,赫德被学院推荐,随后获得录取。于是,他像当时的许多英国青年人一样,被英国派往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赫德在香港学习了几个月的中文,随后进入英国驻宁波领事馆做见习翻译,后又转入清政府海关工作。当时清朝海关的总税务司是英国人李泰国,由于意外受了伤,向清政府请假回国疗养,他推荐费士来与赫德临时代替他的职务,共同署理海关总税务司职务。总税务司属于大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属员,能得到顶头上司恭王爷的召见,赫德相信一定事关重大。
说到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必须从1859年秋季谈起。
那时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咸丰皇帝还没有驾崩,他并不放心他的六弟,远在热河遥控着政局,操纵着刚刚上任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北京的局面稍稍平稳下来,奕訢从城外搬入城内,主持与外夷的和谈。通过与洋人面对面地打交道,逐渐改变了恭亲王对洋人既鄙夷又恐惧的心态。他发觉英法联军侵犯中国的目的,不在于占领国土、掠夺人民,而“内则志在通商,外则力争体面”,“并非争城夺地而来”。其后,他会同文祥、桂良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说,自打换约之后,这帮外夷随即离开北京,退至天津,而且纷纷向南撤兵。他们是按照条约行事的。看样子外夷并无侵害我大清土地和黎民之意,比较讲究信义,以后可以用信义笼络他们。
为了便于跟洋人打交道,恭亲王建议京师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外交机构。咸丰闻奏,心里又打起小算盘,认为总理衙门这个新机构权力过大,朱笔加上“通商”二字,意在限制其权力过泛。在恭亲王的一再坚持下,咸丰无奈允许“依议”。从来没有过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在1861年初建立起来了,恭亲王奕訢任总理衙门的首席大臣。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属的中国海关也算是新生事物。在封建王朝的闭关锁国时代,设海关不是多余的吗?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的大门被撞开,被迫开口通商。同时中国沦为战败国,背负上庞大的战争赔款。清朝国库空虚,无力偿还;进口关税成为应付赔款的最佳方式。清朝官员想得美,扣你们外国商人的税,还你们国家的账,反正不掏我们的口袋,何乐而不为?殊不知,这是西方列强控制中国海关的阴谋。
1846年,上海的英国租界内首先建立“江海海关”。江海海关完全处于英国势力的控制之下,清朝官员无非是傀儡罢了。即便如此,西方列强仍不肯罢休,再加上大清官员的昏曠无能,海关管理混乱如麻,上海的洋商们便以此为借口,强烈要求由洋员入主海关。1851年,美国人尼古拉斯-贝利斯被上海道批准,担任江海海关港务长,首开洋人染指中国海关的先例。
外国侵略者得寸进尺,他们谋图全面控制中国海关。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四国分别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之后,又在上海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在这项税则中,规定各口海关统一由洋员来管理。软弱的一方拱手相让,强悍的一方乐而得之。原先由外籍税务监督制度演变成外籍税务司制度,洋人掌握中国近代海关合法化已变为现实。
其实,就算在这个不平等条约中,也规定聘任哪些外籍洋人帮办税务,属于清政府的职权范围,外国官员不得干预。可惜,我们的大清官员被外国人吓怕了,连这点主权都不敢使用。1859年,两江总督兼通商各口钦差大臣何桂清同意英国人李泰国出任总税务司,在任聘其他各口税务官员时,担心选这个国家的人,不选那个国家的人,会招惹是非,得罪洋员,索性将全部洋员都交给李总税务司包办选聘。延续到恭亲王领衔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恭亲王接受英国公使威妥玛派人进京推荐,重新任命李泰国担任总税务司,掌管全国的海关税务。
李泰国是个骄横跋扈的主,他在上海干涉当地群众反对绑架华工的斗争中受了伤,起程回国疗伤,由赫德和费士来共同署理总税务司。这样,年轻的赫德才能走上中国政治舞台,才会承蒙中国的实权人物恭亲王的特殊召见。
尽管赫德不知道恭亲王召见他的意图,或许仅仅是例行公事,但他事先做了充分准备。这个机会对他很重要,不可例行公事那样敷衍。心思缜密的赫德了解中国的现状,知道恭亲王需要什么。清朝当局处于内忧外患的窘境中,外患尚平,而太平天国占据着清王朝的半边天。充实军饷,扫平太平天国起义军,是恭亲王优先考虑的当务之急。于是,赫德准备下七件章程、两件禀呈。
初次拜见恭亲王,赫德对这位年轻的王爷印象深刻。他具有超出20多岁年纪的沉稳和睿智,待人也平和真诚。相见之后,赫德向恭亲王提出解决清政府财政危机的办法,增加各种税收。这让恭亲王不得不洗耳恭听。
接下来,谈话内容开始涉及核心问题,同样也是恭亲王最为关切的剿灭心腹之患的难题。在此之前,俄国人提议派遣一支舰队,帮助清朝军队炮轰太平天国占据的南京;法国人建议清政府可以自己掏钱买一支舰队,由海路夹击起义军。恭亲王猜忌俄国人的动机不纯,因此没有釆纳他们派舰队助剿的意见;不过对于法国人的意见,他认为可行,拥有一支大清朝自己的舰队,就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但怎么买?购船银子从何而来?组成舰队后由谁管?种种问题,恭亲王都无从知晓,所以还在踌躇不定。
赫德接过恭亲王的话茬,提出一个合理的计划:花一百万两左右的银子购买外国先进的军舰十二艘,银子的来源呢,可以从鸦片征收关税和在销售货物税上筹取。买进来的军舰组成一支属于大清国的舰队,由中国水手驾驶,归清政府管辖。赫德的计划解决了恭亲王发愁的难题:一是购舰的经费,二是舰队的归属权。因此,恭亲王对赫德很赏识,后来他上奏咸丰皇帝时,咸丰大为赞赏赫德,称其性格温和,做事循规蹈矩,重要的是对大清朝恭顺。咸丰甚至亲口对赫德说:“中国政府把你当做自己人。”
赫德抓住机会,向恭亲王献计献策,博得这位实权王爷的好印象,不久便顶替李泰国,接任总税务司职务。这是后话。
恭亲王问对了计,却找错了人。
鉴于李泰国在英国养病,恭亲王就委派他就地从国外代理购买军舰。李泰国本来就是一个既有野心又目空一切的家伙,他以为恭亲王软弱可欺,年轻好糊弄,不但订购了八艘军舰,还自作主张招募了八百多名英国水兵,擅自委任阿思本上校为舰队司令。他瞒着恭亲王私下和阿思本签订一份契约,舰队由他说了算,约定只有清朝皇帝直接下命令给李泰国,阿思本才遵照服从。对上面的命令稍有不满,可拒绝执行。李泰国把这支清朝政府岀钱购置的舰队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把他的权力凌驾于总理衙门和恭亲王之上。
幸亏李鸿章及时得到情况,匆忙赶往北京汇报给恭亲王。恭亲王闻讯大为震怒,他嫉恨李泰国的狡猾多变,遂有了撤免其海关总税务司的念头。考虑到清政府买一支舰队也不容易,又不想得罪洋人,恭亲王采纳赫德的折中意见,同意任命阿思本为舰队“帮同总统”,归属于“中国总统”的指挥。这一招不过是为维护脸面而自欺欺人,舰队的实际控制权仍在阿思本手中。
那年9月,阿思本带着舰队和水兵浩浩****地开来了,他听说自己只是个“帮同”,得受中国官员的管辖,不由得勃然大怒,竟然向总理衙门发出“最后通牒”:限于四十八小时之内承认他和李泰国签订的契约,否则他将立即解散舰队。这次,恭亲王没有被吓倒,坚决予以回绝。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美国公使站出来打合,舰只尽数退回英国,就地岀售。总理衙门给李泰国和阿思本一定的补偿。恭亲王花去不少银子才打发走阿思本,这等于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
恭亲王情知是李泰国从中搞鬼,索性撤免了李泰国的总税务司职务,由赫德接任。
总理衙门初次办“洋务”,便赔了夫人又折兵,令恭亲王深感急功近利难成大事。此时,纷乱的时局迫使他不得不将全部精力投放到长江以南——太平天国起义的燎原大火已经燃遍大半个中国。
早在I860年,英法联军大举悍然北上,朝廷里慌乱得顾头顾不上尾的空隙,太平天国军队开始伺机反扑。太平军的后起之秀将领——忠王李秀成突然由广德出兵,绕过清军江南大营背后,袭击江南大营的粮饷重地——杭州。奇兵神速,旋即攻占了杭州。
江南大营部署着清军的主力部队,为的是围困太平天国,寻机歼灭。倘若杭州失守,掐断了清军的粮草军饷供应,数十万士兵饿着肚子,更打不下天京(今江苏南京)了。江南大营的督师、钦差大臣和春惊慌失措,忙命提督张玉良分兵前去救援。谁知,他们恰好中了李秀成的围魏救赵之计。张玉良率大军星夜兼程,赶到杭州城下,发觉杭州已是一座空城。李秀成挥师取道湖州,神不知鬼不觉地直抵江南大营的后路,从背后给江南大营的清军以致命一击,围困在南京城里的太平军倾全力岀击,里应外合,分兵后空虚的江南大营顿时土崩瓦解,三百多营的清军死的死、伤的伤、逃命的逃命。清政府多年苦心经营的江南大营树倒制捞散,紧接着苏州、常州一带的江南大片精华之地成了太平天国的根据地。
这一战,改变了战局。太平军得势不饶人,四处出击,乘机扩大势力范围。江西、湖北一带的起义军纷纷加入太平军,太平军壮大起来。到了1861年,英王陈玉成率军从安徽进入湖北,攻克黄州,逼近武汉;李秀成、李世贤的起义军由江西转入浙江,连攻金华、处州(今浙江丽水)、临安、余杭等城池,苏南和浙江纷纷告急……
十万火急的军情雪片似的落在恭亲王奕訢掌管的军机处。
此时的恭亲王感到很孤独、很无助,他举目四顾,该指望谁呢?年幼的同治皇帝还是个孩子,他指望不上;黄纱帘后面的两宫皇太后,女流之辈,见识浅,没准主意,他指望不上;满朝文武被太平天国的气势吓破了胆,谈虎色变、黔驴技穷,也指望不上;大清国的八旗军、绿营兵,当官的贪财,当兵的怕死,屡遭太平军重挫,军心涣散,毫无战斗力而言,就更指望不上了。眼瞧着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难道爱新觉罗的祖业将毁于一旦,而且要毁在自己的手中?
既然自家人指望不上,还指望谁呢?身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的奕訢心里明白,如今是国难当头、危机四伏的时刻,军国大事只能靠他想辙了。这时,他想到了湘军头领、现已署理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和左宗棠、李鸿章等汉臣,他们或靠办团练起家,或在“剿匪”过程中表现出色。用他们替换那些平庸无能的督抚们,即便撤换那些满人贵族亲信也在所不惜。目的在于剿灭太平军,保住大清。
这样,恭亲王上奏两宫皇太后,保举曾国藩实受两江总督并节制江南四省军务。曾国藩俨然成了“剿匪”前敌总指挥。同时保举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李鸿章为江苏巡抚,沈葆桢为江西巡抚,郑元善为河南巡抚,严树森为湖南巡抚……一时间,江南诸省的一把手都换成汉人,掌握了当地军政大权。
恭亲王的举荐令朝野闻之惊诧。满人入主中原之后,始终不相信汉人,从不将督抚级的一把手让汉人担当。这回,一下子把江南几个精华省份的实权交给汉臣,也算破了例。朝廷中自然有人反对,有人议论。奕訢不听这一套,在他看来,江山社稷都快改名换姓啦,谁能指望上就指望谁,管它是猫是狗,逮着耗子就行。他力排众议,坚持用汉臣。两宫皇太后早被江南的局势吓得没了主意,何况刚差点丢了性命,好不容易谋得垂帘听政的皇权,总不能没坐几天便下台吧?随后就准了恭亲王的保奏。
究竟恭亲王的内心是不是还有其他用意,那只有天晓得了,反正以曾国藩为首的汉吏登上了晚清王朝顶级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