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千古变局(1 / 1)

1、书生呐喊无人应

暂且把历史的播放器暂停,定格在1861年,然后往后掬,回溯到二十年前——1841年的仲夏,在那个海热的夏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发生了一桩鲜为人知却绝不可忽略的事件。这桩事件牵扯到两个重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一次纯属私密性的会晤。

道光二十八年六月里的一天,蒙蒙细雨笼罩着镇江。因广州禁烟而被流放伊犁的林则徐,几经辗转,踏上这片江南的土地,他的心情比**雨更加沉郁和惆怅,本来抱有一腔忠君报国的胸襟,秉承道光的圣旨赴广州禁烟。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朝廷上下把全部的罪责都推卸到他的头上,道光皇帝翻脸无情地贬他流放遥远的新疆。什么雄心壮志,什么仕途前程,对于林则徐来说,皆已灰飞烟灭了。

这次,他在流放途中绕道镇江,特意为面见一个人,将一包重要的东西托付给那人,让其完成自古以来从未有人做过的大事。

在钦差大臣裕谦手下参赞浙江军务的魏源,当然没料到林大人自千里之外来找寻他。十年前,魏源与林则徐在江宁(今江苏南京)相识,那时他在两江总督陶潢手下当幕僚,林则徐任江苏巡抚。魏源钦服林则徐上为朝廷、下为黎民的赤胆忠心,认定他是位铁骨铮铮的忠臣;林则徐也深知魏源是个学识渊博、抱负奇异的士子。后来林则徐亲赴广州,高擎禁烟大旗。魏源被派往裕谦帐下,参赞军务。虽相隔遥远,仍心心向往。

鸦片战争爆发时,魏源随裕谦亲临镇海御敌前线,亲眼目睹洋人坚船利炮的强悍,大清王师八旗子弟、绿营兵的虚弱无能,道光皇帝忽战忽和的摇摆不定以及朝廷内部掌权者的无知误国,令他沉痛地感觉到,泱泱大国上下都是聋子、瞎子,竟无人深谙夷务。大清皇帝竟不知入侵者属于哪个国家,地处何方?叫人家堵着门揍了一通,还不明白“他们”到底是谁?“他们”到底要什么?当然,更不明白“我们”为何打不过人家。其后,魏源听说林则徐蒙冤被革职查办,他气愤不过,公然发出自己的声音,写诗为林则徐鸣冤叫屈。知识分子以诗明志,以诗呼喊,一个无职无权的知识分子,除此之外他还能为林则徐做些什么呢?

林则徐被逐边疆伊犁,情知有生之年恐难再回中原。唯一让他死难瞑目的一件事是:唤起朝野上下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重视,知己知彼,别再装聋作哑下去了。这项重任林则徐本身已无力完成,他需要托付给胜任的人,想来想去,他想到了魏源。朝中官僚们忙于争权夺利,根本无心关心此事,天下百姓尚处蒙昧阶段,林则徐寄希望于有志之士,说白了就是志存高远的知识分子。毋庸置疑,因为历朝历代,知识阶层注定成为那个时代的头脑和眼睛。

二人相见之后,真可谓百感交集、喜忧参半。喜的是两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久别重逢,终于可以挨弃官场的礼节,坐下来叙叙旧,说说心里话;忧的是外虏野心未泯,国家动**不安,个人荣辱先放一边,大清国将何去何从是应该优先思考的问题。林则徐和魏源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从白昼聊到深夜,坐着聊累了,便躺在睡榻上接着聊;并且借酒助兴,兴奋时侃侃而谈、高歌狂笑,激愤时仰天长叹、老泪纵横。魏源曾有诗记述他与林则徐的这次相聚:“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身。与君宵对榻,三度雨翻苹。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在薪。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困。”

相互倾吐衷曲期间,林则徐发现魏源不光心存忧国忧民之念,而且尚怀富国强民之策,尤其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深得林则徐的赞赏,引以为知音。这在浑浑噩噩的清朝官场之中,能有几人如此?他更加坚定了托付重任的信心。临别时,林则徐将一本名为《四洲志》的书以及翻译的《澳门月报》《粤东奏稿》等其他珍贵资料赠与魏源,谆嘱他一定要以此为蓝本,编写出一部让国人能认识西洋诸国的书。

《四洲志》是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派人整理翻译的介绍西洋各国情况的资料,主要内容为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是一本世界地理的书。要知道,就是这本介绍外国地理状况的书,清朝廷大小官员都不屑去读、去了解,难怪大敌当前时,道光皇帝问亲近的大臣,英国有多少人,距王朝多远,竟没有一个人能答得上来。因此说,林则徐是清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望断林则徐踽踽离去的背影,魏源马上着手实践自己的诺言,以《四洲志》为蓝本,开始他的《海国图志》的编写。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写成了,共50卷,约57万字,地图23幅,洋炮图式8页,1847年扩充为60卷,1852年增补为100卷,前后历时十年,终于完成当时东方最早、最完备的一部介绍世界各国政、史、地知识的旷世奇书——《海国图志》。

早先,魏源曾也像当时的知识分子一样,企图靠科举走入仕途,偏偏怀才不遇的他屡试不第,到头来依旧一介书生,靠给总督抄抄写写、出谋划策谋生。就是这样一个书生,为何目的要撰写《海国图志》呢?魏源在该书的序中讲得很明白:“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而作。”其在当时能产生出“以夷攻夷”的思想,能有团结这部分外夷进而打击另一部分外夷的策略,能提出向西方列强学习先进技术的超前意识实在难得,比起那些既瞧不起洋人又怕洋人的掌权者,不知强多少倍。所以他又说:“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其道理很简单:知己知彼与茫然无知,其后果有天壤之别。

魏源的《海国图志》包罗百科,其内容大致分七部分:一、总结鸦片战争的失败教训,探讨如何从防守、议和、外交、贸易等方面,实现以夷制夷的方略,故为《筹海篇》。二、主要是地图册,共绘有世界各国地图78幅。三、各国地理、政治、历史沿革及物产状况,以介绍染指中国的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列强最为详尽。四、三种表,即“南洋西洋各国教门表”、“中西历法同异表”和“中西纪年通表”。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五、各种夷情资料、情报的汇编。六、这部分十分重要,它汇集了西洋各种船、炮、枪械的制造图及解说,共12卷。这体现了魏源师夷长技的目的。七、天文地理的合论。

魏源对这部耗尽心血的巨著,抱以厚望。他幻想大清官员能读此书,运筹于对外夷的策略中,他希望士子阶层能接受此书,广为传布,同时可以启蒙和唤醒民众。遗憾的是天朝大国中知音寥寥,《海国图志》仅印了千册。在朝廷官宦眼里,它宣扬的不过是崇洋媚外、纯属大逆不道的坏书、垃圾,理应付之一炬。《海国图志》虽在中国受尽冷落,却被东邻奉为治世宝典。

1851年,一艘中国商船驶进日本长崎港。日本海关官员对这艘船进行检查时,意外翻出三本《海国图志》。原来该书用这种方式偷渡到日本,受到东瀛有识之士的吹捧。因为他们通过这本书知道了外面的世界,了解了西洋各国。源源不断的“偷渡”,仍无法满足日本人的胃口,他们索性开始“盗版”翻印,竟连续印刷了十五版。

事出有因,当时日本也面临着跟大清朝同样的命运,德川幕府统治了两百多年,日本国运走向衰微。1854年,一位叫做佩里的美国将军,率领舰队闯入日本,威迫日本的德川幕府签订了屈辱的《日美亲善条约》。其他西方列强接踵而至,相继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日本国运危在旦夕。日本维新变革人士苦无救国良方,《海国图志》唤醒了他们的新思维。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读罢《海国图志》的“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叫绝,感慨地说:“呜呼,我和魏源真可谓海外同志矣!”日本名人梁川星岩读罢《海国图志》,情不自禁地赋诗赞曰:“百事抛来只懒眠,衰躬迨及辅糜年。忽然摩眼起快读,落手邵阳筹海篇。”

维新派人士苦苦追索着富国强民的道路。魏源的《海国图志》仿佛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其照明了方向。另一位日本维新派人士横小楠也受到魏源“以夷制夷”思想的启发,与佐久间象山共同提出“东洋道德与西洋技术相结合”的维新思想,从而在日本掀起一场意义深远的维新变革浪潮。

墙内开花,墙外香。日本人汲取《海国图志》的精髓,在国内推行大变革的时候,中国对魏源的这本巨著依然无人喝彩,甚至视若草芥。历史常常会出现这样悲怆的画面:书生的呐喊无人应。其后的二十年里,中国经历种种风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列强在中国的国土和海洋上纵横驰骋,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屈辱的条约,中国人这才明白对“夷国”、“夷务”不可等闲视之了。

《海国图志》作者和他写的书同样苦命。魏源在道光二十五年考得进士,做过县令、知州一类不大不小的官,终不能施展抱负。心灰意冷的他晚年皈依佛门,法号承贯。1857年,这位不被国人重视的变革思想家病故于杭州的一家寺庙。

不管怎样,历史不会忘记这两个人物。林则徐——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魏源——第一个劝华夏民族睁眼看世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