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翻手为云覆手为雨(1 / 1)

英军将在中国惨败的消息传到英国国内,导致那一届的德比尔政府倒台。

一向对大清朝蔑视又憎恶的巴麦尊卷土重来,这位75岁的首相一上台,就宣布对中国作战,扬言要派兵直捣北京城。

英、法两国在国内紧张扩军备战,法国似乎比英国更积极和强硬。英国人学会了“先礼后兵”,外交大臣指示普鲁斯公使,要求他严词照会清政府:对大沽口一战伤亡的英军士兵道歉,支付战争赔款,按英方意愿签署《天津条约》。普鲁斯拖延到3月份才通牒中国当局,必须在三十天内答复。这份照会显然“生不逢时”,被大沽战役胜利的庆功酒弄得头昏眼花的咸丰皇帝这次表现很果断,当即拒绝了英国人。

I860年7月26日,一场暴风骤雨袭击了渤海湾。英军统帅贺布与法军统帅孟斗班率领二百多艘战船靠近北塘,在以后的五天里,一万七千多名英法联军士兵冒着大雨和泥泞在北塘登陆。登陆进行得十分顺利,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犹如进入一个不设防的城市。

其实在此之前,英法联军两路夹击,在中国领土上横行无阻。这一边英军于4月21日占领定海(舟山),5月27日攻占大连。那一边法军在6月份占领烟台,随后汇兵一起向渤海湾进军。

登陆后不久,英法联军同一队清朝的骑兵发生遭遇战。他们属于僧格林沁麾下的蒙古骑兵,这些持长矛弓箭的骑兵难以抵挡英法联军的长枪大炮,在阿姆斯特朗大炮的轰击下,勇猛无畏的清兵人仰马翻,最终溃不成军,逃回大沽炮台。随之,英法军队占领新河,继而攻进塘沽,扫清炮台周围的障碍,积蓄力量准备攻打大沽炮台。

8月21日,英法联军猛攻大沽炮台,清军士兵殊死抵抗。战况异常惨烈,这不过是拖延时间的问题,战事胜败早在开战前已无法更改。六点多钟,一颗子弹意外击中炮台弹药库,顿时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突发事件造成清朝守军的慌乱,法国士兵乘机攀上炮台,与清兵发生肉搏战……守卫炮台的清朝士兵表现非常英勇,倒下一个又冲上一个,奋不顾身,前仆后继。几小时后,硝烟散去,战场平静下来,英法联军以两百名士兵生命的代价占领了大沽炮台,而清军牺牲了两千余人,无奈地接受了失败的结局。

大沽炮台失守的当天,直隶总督恒福派出两名属下奴颜婢膝地岀现在英法联军营地,他们说是奉了皇帝主子的旨意前来讲和的。他们主动提出撤除潮白河中设置的障碍,不再派一兵一卒阻挡联军顺利进入天津,以便双方在那里进行心平气和的谈判。咸丰真是个学会川剧变脸的皇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伏击侥幸取胜,便气焰熏天,什么换约和谈,一概不理。人家打到家门口,他先慌了,又改主意了,觌着脸请求和谈。两名大清的官员不走运,活该碰上了巴夏礼。如今巴夏礼担任英法联军的翻译兼秘书,他对清朝政府的善变和不守信用极为反感,暴跳如雷地将恒福的信件摔到一名官员的脸上,并威胁说:“倘若三小时内不献出其他炮台,英法联军将强力攻取。”

没到三小时,其他三处炮台都被攻破。英法联军**,迅速占领天津城。天津历来是京畿门户,门户洞开,北京城几乎完全**在荷枪实弹的洋人面前。可以想见紫禁城中的皇上和王公大臣们如何惶恐不安,咸丰急忙派岀桂良为全权钦差,与敌人谈判,尽快做个彻底的了结。

大学士桂良又一次充当了救火队员,他自己也说不清多少次替咸丰皇上东扑西挡。不过,这次与以往不同,以往只不过是些火星子,眼下可是冲天大火,弄不好,火没扑成,反而烧了自己。所以,桂良显得比从前更加谨慎小心。9月初的一天,桂良大学士和直隶总督恒福的心里没有一点底地走进天津城,与额尔金和葛罗谈判。

英、法两国使臣气焰嚣张,以居高临下的态势摊牌,来个狮子大张口:不但要把对英赔款从四百万两增加到八百万两,对法赔款由两百万两也提高到八百万两,还要开放天津为商埠。最要命的一点是,坚持要率兵进北京面见皇上换约。桂良明知行不通,但又没辙。如今栽在人家手里,有理也说不清。无奈,他和恒福如实向主子禀报。

说咸丰“少不更事”,那意思是说他年轻不懂事。现在他已经虚岁30了,依然意气用事,脑袋一摇,不同意条件。桂、恒两位臣工倒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耗到9月8日,正式签字那一天,桂良开始耍赖,说自己并没有获得皇帝的“授命全权”。英法使臣一听肚子快气爆了,他们多次吃过清政府软磨硬泡的苦头,心想你们俩没资格跟我们谈,快滚回姥姥家去吧!谈判破裂当日,英法联军起兵向通州大举进犯。行进到河西务一带时,他们得到一个新的消息,清朝皇上派出更高级别的官员同他们谈判——新登场的两位都是咸丰的亲戚和最信赖的皇亲国戚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

他们驻节通州,当即给驻兵河西务的额尔金和葛罗发信,说你们和桂良他俩谈判的结果,我们皇上全盘接受。形势突现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反倒使额尔金和葛罗先疑惑后强硬,心想这回清朝皇帝不会变卦了吧。于是,他们又强调了三个条件:英法联军驻扎张家湾;换约时,英法使者各带一千名士兵进北京;还有清朝皇帝必须亲自接见英国使臣,亲手接受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国书。遂派翻译巴夏礼将信件送交通州面见怡亲王。巴夏礼是个骄横惯了的主,多年跟中国官员打交道,摸准了他们的脾气:欺软怕硬。第二次去通州谈判具体换约事宜时,随行带着二十多名骑兵做保镖。额尔金以为大功告成,还让一名《泰晤士报》的记者托马斯-鲍尔比跟随,记录下这辉煌的一刻,回国后好替他大肆炒作。

巴夏礼一见到载垣亲王,便感觉气氛有些不对劲儿。原来咸丰皇帝对载垣他们谈判的结果深为不满,对允许英法使节带着那两千多士兵进京朝见十分恼火。还要朕亲自接什么国书,简直异想天开!载垣等人遭到斥责,就要求巴夏礼回禀额尔金,带兵进京可以,不能带那么多。觐见时要按大清朝礼仪磕头。巴夏礼以为中国皇帝又变卦了,同时,他发觉僧格林沁的两万多名清兵正在悄悄集结,巴夏礼认定,清政府在耍花招,巧施缓兵之计,围歼英法联军。巴夏礼企图回驻地报警,不料被僧格林沁抓了起来,戴上手铐脚镣,押进京城刑部大牢。

逮捕巴夏礼一行,是僧格林沁向咸丰献的一条“妙计”。巴夏礼充其量不过是个联军通事(翻译),可僧格林沁却误把他当成是英法联军的头头。在僧格林沁看来,巴夏礼既然是英法联军的总头头,抓住了他,敌军势必军心大乱,不战自退。于是,僧格林沁言之凿凿地说:“该夷巴夏礼善能用兵,各夷均听他指使,现已就擒,该夷兵心必乱,乘此剿办,谅可必操胜券。”糊涂人使出糊涂计,结果招致一塌糊涂的局面。

就当僧格林沁硬逼他心目中的外夷总头头巴夏礼写“退兵书”的那一刻,9月19日,英法联军已向张家湾一带发起猛攻,目的是打通通向北京的咽喉要道。僧格林沁率清军阻击。两万名清军与三千五百名英法联军交战,胜利之神应该倾向清军这一方。但是,落后的战法和原始的弓箭抬枪,抵挡不住英法军队先进的埃菲尔德式连发枪和阿姆斯特朗野战炮的猛烈攻击。英勇无畏的蒙古骑兵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锋,实际是一次又一次地白送命。清军士兵尸横遍野,僧格林沁惨败。

僧格林沁勉强保住了清军精锐,退守八里桥,准备以逸待劳,再与英法联军决战。9月21日,英法联军冲到八里桥,双方拼尽全力争夺八里桥,这是一次惨烈的激战,几乎是张家湾一仗的翻版,清军损失惨重,精锐部队险些全军覆没。大败的僧格林沁带着残兵败将,回防到北京城外围。他再也没有勇气和信心“剿办夷兵”了,而气焰嚣张的夷兵大踏步地向清王朝的首都进军。

早在张家湾大战前,紫禁城内的清廷已乱作一锅粥。咸丰皇帝吓破了胆,他知道靠坚固的城墙和几个残兵败将,是抵挡不住汹涌而至的外夷士兵。于是他产生了逃跑的念头。僧格林沁立刻会意主子的心情,上密折奏请皇上“北狩”。历代中国皇帝都善用好词,明明是为避战火,逃兵一样地逃到热河承德行宫,却冠以“巡幸木兰”。咸丰不好意思自己决定,就将僧格林沁的密折发放众大臣商议,结果遭到大多数官员的反对,一致谏劝在此关键时刻,皇上不能放弃江山社稷,不管京城百姓,光顾自己逃命,就连懿贵妃慈禧也劝说力阻。这让咸丰十分恼火,难道你们叫朕在此等死不成?!

八里桥之战惨败的消息传入京城后,咸丰皇帝顾不上面子不面子、社稷不社稷、百姓不百姓了,带着他的众皇妃、亲近的大臣,仓皇逃向热河,把偌大的烂摊子丢给他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命其“恭亲王奕訢著授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督办和局”。22日,咸丰离开北京圆明园登上御舟出逃时,情不不禁地淌下眼泪。岸边的太监、宫女们齐呼:“安乐渡——”咸丰对怀抱中的儿子,伤心地喃喃道:“往后再没有什么安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