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命不凡的大清国当然没想到在1840年那个多事之秋,被人掐着脖子,吞咽下一个千古耻辱。同样,在前一年,清王朝也扬眉吐气了一回,那就是道光皇帝派往广东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一把火烧了洋人的鸦片。20283箱鸦片在虎门的海湾当众销毁,经过整整二十三天的燃烧,鸦片呛人的烟雾才逐渐散尽,随之而来的战争硝烟开始在中国的上空凝聚。
此时帝国的主宰已经易人,不再是软弱的嘉庆皇帝,他在62岁那年(1820年)的夏天,意外地暴死于避暑山庄。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死的,成了历史之谜。接替嘉庆皇位的是他的次子绵宁,登基后称道光皇帝。
好不容易等到41岁,道光才接手了大清王朝的统治权,仿佛是搂进怀中一块巨大的石头,端着它感觉重不可负,放下它又担心砸了脚,道光实在感觉力不从心。好在他身边有忠臣相佐,辅佐他平安度过了最初的二十年。道光是个勤勉的皇帝,也很节俭,生平最怕花银子,所以常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这在历代皇帝中是极少见的。道光朝京城的官员们争相仿效,都穿着破旧的官服上朝。道光皇上的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很致命。他在清朝历史中算不上英君明主,也不具备雄才伟略,而且生性多疑,遇大事就左摇右摆、犹豫不决。一个举棋不定的帝王,在国家遭遇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一犹豫一摇摆,必定将国家送上死路一条。
道光皇帝倡导节俭的风气,到了广东变了味儿。远在广东的清朝官员们可不管这一套。贪恋是人类的本性,历朝历代当官的,都明白贪渎受贿都可能丢官掉脑袋,但白花花的银子总令人眼花缭乱、利令智昏,总让人勇于将生死置之度外。越来越猖獗的鸦片走私,使地方官员们中饱私囊。督(巡)、府、道、县各级官员贿行成风,从鸦片走私中抽头儿拿回扣的官员数不胜数,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纵鸦片贸易。上边禁令严一点,他们就表面上管一管,做做样子;上边一松,他们就开闸放水,广开财路。这样,广东的鸦片走私越禁越泛滥。鸦片贸易从雍正朝的每年平均两百多箱,发展到1838年的三万四千多箱,数以亿两计的白银汹涌地流失。其时国库的年收入不过七八千万两白银。而且更加令人恐惧的是,鸦片对社会国民的危害几乎是灾难性的。
吸食鸦片是一种昂贵的消费,最早流行于王朝的官宦和富贵阶层。随着鸦片的大量涌入,吸食者逐渐蔓延,蔓延到中下等阶层,烟馆、烟铺遍及神州的大街小巷、乡村集市。市民、士兵、仆役中许多人都吸大烟,由此上了瘾,欲罢不能。中国人特别能化腐朽为神奇,他们创造性地发明了新的吸食方法和各式各样的烟具,将吸鸦片当做了时尚种走向毁灭的时尚。当时有歌谣云:“请君莫提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人死?请君莫提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知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无法估量当时有多少人吸鸦片,官方估算大约四百万人,实际上比这个得多三倍。
眼瞧着每年上亿两白银哗啦哗啦地流到洋人的口袋里,这让近似吝啬的道光皇帝坐不住了,他决定要管一管这件事。主子要管,臣子们也不敢怠慢,纷纷献计献策。
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仆寺少卿许乃济给道光帝上个奏折,竭力主张“解禁”,就是说干脆解除鸦片贸易的禁令,变走私为光明正大的买卖。因为禁令已成为一张废纸,不解禁也没用,广东那边鸦片已泛滥成灾。他的具体措施是:通过以货易货的方式交易,别用白银买鸦片,同时课以重税。这样,不仅遏制住白银的外流,国家还可以增加税收。许少卿不但希望解禁鸦片走私,还希望解禁鸦片吸食。按他的话讲,吸鸦片的人都是些游手好闲的无用之人,这些人乐意抽鸦片就放开让他们抽,抽败了家,全抽死了也不足惜,只要官员、读书人和士兵们不抽就行。许乃济的“解禁”道理完全而彻底,他还要求解禁鸦片的种植。这位许乃济少卿振振有词地说:大清朝为什么不种鸦片,倘若大清朝广袤的土地也种上鸦片,遍地盛开罂粟花,那么谁还去买西洋人的东西?鸦片走私不禁自灭,白花花的银子更不会外流,都流进了自家的口袋里。
许少卿的满纸荒唐言,绝非孤掌难鸣,在朝廷和地方官员之间存在一股强有力的解禁派。譬如,道光皇帝将许乃济的奏章交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和粤海关监督等地方大员详议,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如果迟缓禁烟的话,对于国计民生是大有好处的。
当然,朝廷内部还有坚强的严禁派,他们以鸿胪寺卿黄爵滋和时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为代表。黄爵滋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上奏章,他主张严禁鸦片走私的理由正好捅到皇上的痛处,他说,国库日渐空虚,银价上涨,完全是由鸦片走私造成的。银子跑哪儿去了?大多流入外夷的腰包。在他看来,鸦片泛滥皆因国人吸食,若无人吸,就无人贩卖,无人贩卖,那西洋人的该死的鸦片就没了市场,也就不往大清朝运了。所以,他主张严惩吸食鸦片的人为首要,过去逮着吸鸦片的,顶多坐监两年,很不管用。不如改为死刑,谁再吸食鸦片,就砍掉谁的脑袋,看哪个还敢再吸食鸦片,拿自己的脑袋当儿戏。他还提议以一年为期,要求全中国人民都禁吸鸦片。
湖广总督林则徐非常支持黄爵滋的禁毒主张,他也给道光皇帝上了份奏章。在那份奏章中,有两句最著名的话,彻底打消了道光皇帝的迟疑不决,使他站到了严禁派一边。那振聋发職的两句话是这样说的:“偌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一个国家的国民因吸食鸦片,连上缴国库的银子都花没了,士兵再没心思守卫疆土,那还了得?!爱新觉罗氏的江山怎么办?一番话把道光皇帝吓得先“股栗”了。可见,禁烟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道光皇帝当即委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钦差大臣,前去广东执行禁烟。
道光皇帝之所以倚重林则徐,把禁烟的大旗交于他高擎,是看中林则徐不像朝廷内那些夸夸其谈者,而是一位实干家,他在湖广总督任上时,便大张旗鼓地禁烟,颇有成效。他下令捉拿开烟馆的烟贩子,收缴民间的烟膏、烟土和烟具。一时间,湖广境内吸食鸦片的现象几乎尽绝。林则徐亲自征集民间的戒烟良方,配成丸药,发给瘾君子们吃,据说还是林大人打自己腰包里掏的钱。不少烟民服了林则徐的戒烟药丸后,竟把烟瘾戒掉了。于是他们的家人纷纷跑到总督衙门前,向林大人磕头谢恩。林则徐的这些政绩,促成道光皇上对他的信赖和倚重。
林则徐尚未到达广州之前,那潭死水已是波涛汹涌。前任两广总督邓廷桢执行道光的旨意坚决而彻底,他在广东境内摧毁了参与鸦片贸易的中国走私船只,大肆搜捕经销鸦片的中国毒品贩子、分销商,甚至连吸鸦片的人也不放过。他没有直接对外国鸦片商动手,尽管他认为这一切的罪恶之源皆来自道德败坏的洋人。怎么才能阻止可恶的洋鬼子继续作恶呢?他想出个妙计:震慑一下走私鸦片、祸害中国老百姓的外国人。他决定在外国商馆门前执行鸦片贩子死刑,那么洋鬼子不就成了刑场陪绑的吗?邓总督是这样解释他的行为的:“为了让他们反思,应该阻止道德败坏的外国人继续犯罪,因为这些外国人虽然来自蛮荒之地,却还都有人性。”
一天,清朝士兵们押送一个中国鸦片贩子来到美国商馆前,那里早已设置成临时刑场,搭起了绞刑架。邓廷桢选择在此地处决犯人,其意义十分明显。但他始料不及的是,这次的行刑引发一场不小的骚乱。
行刑开始了,数千名中国人围观看热闹。行刑前,刽子手给犯人递上鸦片,为的是勒死他之前减少些痛苦。鸦片的烟雾刚刚升腾而起,绞索已套在犯人的脖子上……忽然从海岸边停靠的一艘英国船上冲下来许多洋兵,他们拥过来推倒绞刑架,驱赶围观的中国看客。愤怒的中国群众与洋兵发生了冲突,并且袭击那艘洋船。最后地方官员出面干涉,才制止住混乱局面。
1839年的阳春三月,道光皇帝特命全权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局面紧张的广州,住进越华书院。在付诸行动之前,他给远在万里之遥的英国女王写了一封信,完全是奉行中国的传统美德——先礼后兵。信写得有礼有节、义正词严。他说:“天道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损人利己是不道德的。世界上的人心是相同的,要珍爱生命,而摧残生命是可憎的。”随后话锋一转,林则徐指出,有一些可恶的外国人制造和贩卖鸦片,毒害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目的无非是牟取暴利。“由此你们可以看到鸦片毒害之深。你们自己不吸食,但却不断地制造鸦片,引诱中国人购买。这表明你们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却不管别人的死活。”他正告英国女王:“我肯定地说,我们决心永远铲除鸦片烟毒。这里禁止吸食,你的属国(印度)必须严禁生产,对于已经生产出来的鸦片,女王陛下必须立即搜缴,投入大海。”信的结尾,林则徐用命令的口吻说道:“不要说我们没有及时警告你们。接到此信后,女王陛下应当立即向我禀告,你们在各个港口都采取了何种(禁烟)措施°”
信写完后,林大人让一位美国眼科大夫翻译成英语,然后交给一家美国邮局寄走。不知什么原因,信件最终没有送达女王手中。即便女王收到信件,也不会按照林大人的指示行事,第一,她在英国只是宪法意义上的统治者,对于禁止鸦片走私或在港口釆取什么措施都管不了;第二,她不会接受一个陌生国度里的大臣对她指手画脚。
林则徐没有耐心等待英国女王向他禀告了,他开始雷厉风行地采取行动了。
在越华书院沉默了八天之后,林则徐突然召见十三行的行商。十二位行商跪在地上,听取了面色严峻的钦差大臣宣读两条指示:叫他们转告洋人,限三天之内把建船上的鸦片全部上缴销毁。同时签署保证书,声明以后如被查岀私运鸦片,“人即正法,货尽入官”。头一条命令已经够棘手、够让行商们喝一壶的了。林则徐的第二条命令,更令他们毛骨悚然:倘若行商与洋人勾结,拒不执行他的命令,那么他就要处死他们当中的两名行商,抄没他们的家产。林大人最后说「'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可以想象,在那个明媚的春日,行商们如何抖如筛糠、大汗淋漓地逃离越华书院。他们知道这位林钦差不好惹,他的话可不是说着玩的。如果不能劝服洋人交出鸦片,说不定他们当中哪位的脑袋就会搬家。行商们赶到商馆,央求鸦片商同情他们的遭遇,交出所有鸦片。在银子和行商们的脑袋中间,洋人当然选择的是银子,但慑于林则徐的威严,勉强交出一点鸦片,仅一千多箱而已,想糊弄糊弄钦差大臣。
三天期限已满,鸦片贩子的卑鄙伎俩激怒了林则徐,他派兵包围了商馆,命令对方交出英国大鸦片贩子查顿,准备杀一儆百。查顿就是藏在里面不岀来,双方相持不下。这时,另一个重要人物——英国贸易总监查尔斯·义律匆忙自澳门乘船赶来广州,企图平息这里的事端……
以后的事情国内许多近代史著作和教科书都详尽地记述过,不少影视剧也虚构过,在此再赘述是多余的。
总之,义律进入商馆后,连同其他二百七十多名洋人一同被困在里面。林则徐撤走了商馆内的华人仆从,断绝了食物供应,每天只送进几桶饮水。众多清朝士兵把守进出商馆的道路。最终强硬的义律妥协了,5月份,他收缴了202813箱鸦片,统统交给林大人。林则徐信守诺言,解除商馆围困。然后,义律带领洋商离开广州,去了澳门。
正义凛然的林则徐禁烟大获全胜。原先林则徐打算把鸦片运到北京销毁,道光皇上下旨,叫他就地销毁。林则徐为了表明他和皇上一样的禁烟决心,在虎门附近的海湾挖了三个巨大的坑,四周围上木栅栏。两万多箱的鸦片被捣碎,倒进坑里,用生石灰和盐卤搅拌,当众销毁干净。
中国有句古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强盗强夺未成,并不表明其贼心已死。他们终于看出巨人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他们抓住了巨人致命的死穴:保守、落后和虚弱。既然偷盗不行,不如就明火执仗地抢吧。
1839年,英国国内正阴谋酝酿着对中国开战,战争的血腥味已经隔着大海飘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