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在贵族统治阶级内经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诸侯、卿大夫、士3个不同的贵族阶层。“天子建国”,即天子通过分封建国,而分封的各个诸侯之间也有地位高低不同,分公、侯、伯、子、男五等,他们是地方最高统治者,是王之下的第二级统治者。“诸侯立家”,即诸侯把自己的庶子分出去建立家室,有食采邑的大夫,也有无采邑而食田的大夫,大夫成为贵族统治阶层的第三级。大夫下面继续分封,庶子为士,一般没有采邑,只有食田,士成为贵族的最后一级。这些贵族因分封和宗法而形成不同的等级,他们也生活在不同等级的礼乐规范当中,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射御田猎到飨食宴饮,从待人接物到聘问拜会,无一不在礼制当中,无时不体现出与身份相符的礼仪。

● 衣食住行

西周贵族的帽子有冕、弁和冠等。冕是王公诸侯的首服;弁是从天子到士的全体贵族常用的首服。冕和弁的区别在于弁是前后一样平,而冕则是前面比后面低出一寸多。冕前面的穗带——旒,则依据爵位的高低而多寡不一。冠是贵族常戴的首服,所有贵族的子弟年满20后都要举行冠礼,表示他已经成人。在举行冠礼的时候,来宾要为他加3次冠:首先加黑色的布冠——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权利;然后加皮弁,表示从此以后有承担狩猎和战斗的义务;第三次加爵弁,表示从此以后有参加祭祀等礼仪的资格。在加冠之后,再穿上成年贵族的衣服:黑色的衣,浅绛色的裳。

上衣和下裳是贵族常穿的服饰。上衣右衽,即衣襟在右边,由胸前围包背部,这是从商朝直到战国时期的常见服饰;下裳像今天的裙子,由7幅布围成,前3幅后4幅,两侧重叠处相连,所以前面方正平整,两侧有褶裥。除了上衣下裳之外,还有束在腰间用以蔽膝的“芾”和缠脚绑腿的“斜幅”。这个“芾”不仅仅是蔽膝遮寒之用,更是贵族身份的象征。

“芾”与贵族身上所配的横玉——“珩”(又写作“衡”“黄”),一起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根据西周“命服”制度,即贵族服饰等级制度的规定:“朱芾葱珩”是最高贵的等级,所以君王之子生下来就佩戴朱芾和葱珩,此外也赏给具有公爵的执政大臣;次一等的是“赤芾”,《诗经·小雅·采菽》记载诸侯来朝的服饰是“赤芾在股,斜幅在下”,与之相配的是“朱黄”,所以“赤芾朱黄”赏给“卿”一级大臣和诸侯;再次一等的是“赤黼芾”,赏给司土、司工、司林、司卜事等大夫一级官吏;再其次“缁芾黄”,就是黑色的芾和素色的珩,赏给司工、司辅、官司邑人等官吏;最次是“叔芾金黄”——白色的芾和金色的珩,赏赐给小官吏。凡是朝见天子,执行王命或出征,诸侯以及各级官吏必须穿戴命服,这是各级贵族身份的象征。

周人主要以稷为粮食,其中的精品为“粱”,经常与肉并称“粱肉”。黍也是周人的常见粮食,但比稷贵重,常用来招待客人。此外还有菽、麦、稻、麻等粮食。除粮食外,周人以家畜肉类为贵。而西周贵族的食和祭都有不同的等级。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以至庶人,都要在自己“食”的等级上再升一级用以祭祀。《国语》记载:“天子举以太牢(牛、羊、豕三牲),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一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羊、豕、鱼),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只有有采邑都鄙的贵族才能食肉,所以大夫以上按吃肉的等级再加一级祭祀;士只有鱼吃,用特牲祭祀;庶人只能吃菜,所以用鱼祭祀。

根据《诗经·大雅·绵》记载,古公亶父刚到周原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这种“陶复陶穴”是一种在底部用火烧硬的半穴式居处,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长期使用。周建国之后,用夯土版筑技术修建宫室,克商之后大兴土木建造宫室,而普通百姓仍居住在半地穴的居处里。虽然至今没有发现西周介于简陋穴居和复杂宫室宗庙之间的建筑,但从西周礼制用乐可知,西周贵族居所至少有厅、堂、阼、阶,用以演奏、摆放乐器并接待客人。西周房屋的内部陈设,大致以席和几为主。室内设席,所以登堂入室都必须脱鞋。《周礼》说:“室中度以几,堂中度以筵,宫中度以寻。”“筵”即为“席”,1“筵”9尺,所以筵和几常常作为古人的度量单位。一般堂上陈设的情形是:门内设有屏风和幄帐,靠南的窗间设有饰以黑白杂绘的席,西面是镶边的蒲席和饰以贝壳的几,东面是绘有彩画的莞席和镶有玉的几,北面是黑色的篾席和漆几。

在西周,贵族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西周的车有驾马的戎车、乘车和载重的牛车。车马不仅是作战和交通工具,也是贵族的身份礼仪象征。一个贵族所用的车马数量以及装饰,都随着等级不同而有所增减。同时诸侯国大小也是按车马数量计算的。

● 田猎射御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贵族对田、猎、射、御很重视。在乡学以及大学的辟雍和泮宫都设有射宫,经常举行射礼。在乡间举行乡射礼,在大学举行大射礼。贵族一般在乡饮酒礼和飨礼之后都要举行射礼,不仅娱民,还为了选拔人才。乡射礼和大射礼一样,有三番射礼,第一番射为“三耦”射,即挑选乡中或国中的弟子6人分成上、次、下3组,依次发4箭比试,由于是示范性质的比试,所以射出的结果不予以计算;第二番除“三耦”射外,乡射礼还有主人和众宾参加,大射礼则有国君、公卿、大夫等参加,分成两组比赛,计算射中次数以分胜负;第三番是大家按音乐节奏一起发射。乡射礼与大射礼不同之处在于乡射礼只有一个“侯”——箭靶,而大射礼有三个“侯”,公射“大侯”,大夫射“参侯”,士射“干侯”。“侯”就是用动物皮或在布上绘制动物图像而制成的靶子。《周礼·天官冢宰·司裘》说:天子大射用虎侯、熊侯、豹侯,诸侯大射用熊侯、豹侯,卿大夫用麋侯。这些侯的身上还设有箭靶的中心——鹄的。级别比较高级的贵族直接射用兽皮做的侯,而较低级的贵族射用布画兽形的侯。除了射礼之外,一年举行的4次会猎也是贵族大展身手、检阅军队的好时机。

● 飨食燕饮

贵族间聚会宴饮的礼节,按照等级高低,分为乡大夫主持的乡饮酒礼和高级贵族主持的飨礼。飨礼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等高级贵族为招待贵宾而举行的酒宴,所以比较隆重。飨礼与乡饮酒礼过程相似,但规格较高,所用的酒也与乡饮酒礼所用的不同。飨礼所用的醴就是由小麦酿造的甜白酒。这种酒经常用于行礼,而非饮用,所以飨礼用醴进一步表现它的礼仪化和形式化。因为飨礼往往是站立着举行,所以又称“立饫”。而且在开始献宾之前,还要用郁鬯来灌,让宾客嗅到香气。这种灌鬯的礼节表示隆重地敬献,只有在飨礼和祭礼中使用。由于飨礼隆重,所用的乐比乡饮酒礼更加繁复。至于燕礼,则是诸侯宴请大夫或贵宾的礼仪,重在娱乐性,不是大礼,所以用的乐与乡饮酒礼相同。

● 聘问朝会

贽见礼是贵族之间相互交往的见面礼节。诸侯派人出使他国与他国诸侯相见称之为聘礼,是贵族之间高级的会见礼。在出使前,国君要把自己的命圭给使臣,同时授“束帛加璧”,用以拜见诸侯;再授璋和“束帛加琮”,用以拜见诸侯夫人。

诸侯朝觐天子的觐礼是贵族间最高贽见礼。诸侯到近郊时,天子派使臣前来犒劳,行“郊劳”之礼。诸侯入殿门之后,行臣子之礼,把玉献给天子。天子除了受玉之外,还要“抚玉”,表示对臣下的慰勉之意。

● 人生礼仪

贵族从出生到入土都有一定的礼仪,其中出生、嫁娶、葬礼是人生的三部曲。《诗经·小雅·斯干》是歌颂王室贵族生子的篇章,其中记载了君王之子生下来的礼仪:“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贵族的子女出生待遇不同:男子弄璋,女子弄瓦,所以后人称生男为“弄璋之喜”,生女为“弄瓦之喜”。不仅如此,嫡长子一生下来就成为该族的大宗,所以礼仪十分隆重,让他穿上衣下裳,还佩戴象征身份的“朱芾斯黄”。到了20岁,就举行成人典礼——冠礼。冠礼之后表示已经正式成人,享有参加祭祀、田猎和朝会的权利。一般贵族子弟在出生后只有名,冠礼之时有来宾为其取字。西周贵族的字往往包括“伯、仲、叔、季”的长幼次序以及“甫”——表示成年之后可以称为人父。在宗法制下,长幼次序也是社会坐标,表示他在这个族群中的地位。

婚礼也是贵族重要的人生礼节。婚礼的第一步为“纳彩”:男家派使者——媒人贽雁到女家行礼,即一个家族向另一个家族要求建立婚姻关系。两家同意联姻之后再问名,然后是纳吉、纳征和请期。纳征具有订婚性质,男家以五匹帛和一对鹿皮送女家作为订婚之礼。请期仍然用雁。最后是迎亲,一般在黄昏,男子亲自贽雁去女家迎亲。成婚之后,新妇要拜见姑舅。贵族之间的联姻往往并不是单纯为了结成伴侣,还有延续宗嗣,结两姓之好的意图。

丧礼是贵族人生的最后礼仪,但也是极其繁复的礼仪。《仪礼》有一半篇幅都用来讨论与丧礼有关的礼节。一般死者刚死之时,要先招魂,无效之后才举办丧礼。亲人以及同宗兄弟要集中起来参加丧礼,国君也要派人前来吊唁慰问。之后依次小殓,然后大殓入棺,最后择日而葬。丧服的等级依照亲疏远近有不同的规格,而国君派使臣不仅吊唁死者,还表示对嗣子地位的确认,所以丧礼也是厘定同族社会关系以及新的宗子关系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