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芝黄巢起义(1 / 1)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十八日,懿宗死,年四十一。大宦官刘行深、韩文约杀长立幼,立懿宗第五子普王李俨即位,改名儇,是为僖宗,时年十二。这个小皇帝专事游戏,把政事全委托给从普王府带进宫来的左神策中尉田令孜。

这年秋,自虢州(今河南灵宝)直到海边,发生了大旱灾,小麦只收了一半,秋粮几乎颗粒无收,老百姓只能以草为面,磨叶成粉充饥,无数百姓饿死。官府还要催缴钱粮,逼得百姓撤屋伐木,卖妻鬻子。整个关东地区燃烧起来了,一股一股贫民揭竿而起。濮州(今河南范县)盐贩子王仙芝率众数千,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起义。乾符二年(875年)初,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传檄诸道,抨击唐朝廷官吏贪婪,赋税繁重,赏罚不平,同裘甫起义一样,要建立一个以公平为原则的社会。六月,王仙芝与大将尚君长一起攻克濮州、曹州(今山东曹县),队伍迅速壮大到数万人。

王仙芝贩私盐有个老搭档,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黄巢。黄巢是曹州冤句(今曹县西北)人,能文能武,善骑能射,任侠好义,曾经多次考科举落第。王仙芝起义,黄巢毅然投笔,与弟黄揆等聚众数千响应。

七月,关东又发生大蝗灾,赤地千里,民不聊生,饿殍遍野。于是更多的农民纷纷聚义,多的千余人,少的数百人,投入王仙芝、黄巢起义。数月之间,黄巢所部也发展到数万,攻州略县,横行山东。

唐朝廷诏调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镇军急速集结曹濮地区镇压。十二月,以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统一指挥各道。乾符三年(876年)七月,宋威率军在沂州城下,与王仙芝大战,获胜。王仙芝、黄巢突然踪迹全无。宋威表奏王仙芝、黄巢已被消灭,就遣散诸道兵,自己也回青州(治所今山东益都)去了。百官入朝僖宗,庆贺天下太平。

谁知过了三日,各州县纷纷上表报告说,发现了王仙芝。朝廷只得又诏调诸道兵,惹得被征调兵士怨怒思乱,战斗力大为削弱。八月,王仙芝、黄巢乘虚挥师西进,攻克阳翟(今河南禹县)、郏城(今河南郏县)。九月,攻克汝州(今河南临汝)、阳武(今河南登封东南),兵锋直逼洛阳,东都大震。朝廷急命宋威统率本镇及平卢、宣武等四镇兵进驻亳州(今安徽亳州),诏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发兵迎击,又调昭义节度使曹翔率步骑五千守卫东都,任命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守卫东都,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扼守汝、邓(今河南邓县)要路,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孤绹守陕州、潼关以防义军入关。

王仙芝西攻郑州、中牟后,突然翻过伏牛山,疾驱600余里,攻打唐、邓二州。再长驱南下600多里,攻克郢(今湖北钟祥)、复(今湖北天门县西北)二州。十二月,回师攻申(今河南信阳)、光(今河南潢川)、庐、寿(今安徽寿县)、舒(今安徽潜山)州,又南攻蕲(今湖北蕲州)等州。黄巢也率部穿过嵖岈山(今河南遂平县西),与王仙芝部平行南下,在蕲州会合。

黄巢率部北上,行军1500里,乾符四年(877年)春攻克郓州(今山东郓城)、沂州,杀天平节度使薛崇。然后突然再下嵖岈山,与据山留守的尚让会合,休整。七月,回兵中原,进攻宋州,与宋威所率忠武、平卢、宣武三镇兵大战,打得宋威躲进城不敢出战。朝廷派左威卫大将军张自勉率兵7000赶来增援,黄巢怕受夹击,避其锋芒,不得不撤围,南下攻克安州,略地蕲、黄(今湖北黄冈北),又突然北上,攻克匡城(今河南扶沟西南)、濮州,打得唐朝廷晕头转向。

与此同时,长江以南也活跃着一支由柳彦章率领的起义军,他们攻占江州(今江西九江)。俘刺史陶祥,在江州建立水寨水军,拥有百余艘战船。

王仙芝与黄巢分裂后,一直在湖北辗转作战。八月,攻克随州(今湖北随县),活捉刺史崔休征,略地复、郢,连续打了几次胜仗。但唐朝廷已知王仙芝有投降之心,十一月,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派判官吴彦宏招降王仙芝。王仙芝回派尚君长等三员大将去见杨复光议降,三人在途中被宋威劫取。宋威上奏冒功,说他在战斗中俘获了尚君长等。杨复光得知后,上表揭露说尚君长是主动来投降的。朝廷派侍御史来审讯,审不明白,结果宋威杀了尚君长等三人。王仙芝白白牺牲了三员大将。

消息传到王仙芝军中,王仙芝大怒,率军自郢州直扑江陵(今湖北江陵)。荆南节度使杨知温不懂军事,不设防备。乾符五年(878年)元旦,大雪纷飞,王仙芝渡过汉水,攻陷罗(大)城。城中将士退守子(小)城。杨知温若无其事,穿戴着文官袍帽上城抚慰士卒,还在城上赋诗给幕僚们看。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和驻扎襄阳的沙陀骑兵闻讯连夜赶来援救,在荆门(今湖北荆门)与义军遭遇,沙陀骑兵横冲直撞,义军战败。王仙芝得报,焚掠了江陵大城,往北向申州转移。

正月初五,王仙芝在申州遭到唐招讨副使曾元裕的袭击,死降散2万人。王仙芝被迫南返,穿过大别山区。二月,进入黄梅(今湖北黄梅)。不料曾元裕在此布置了伏兵,当王仙芝退入黄梅山时,官兵四起,王仙芝牺牲,5万余义军大部战死,鲜血飞溅,染红了黄梅山峦。

黄巢大举北伐克长安

黄巢在岭南积极准备下一步的军事行动,把矛头直接指向唐朝的中央政府。他发表文告,自称义军百万都统兼韶广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历数宦官专权、官吏贪污残暴、考选不公、埋没人才等弊病;宣称禁止刺史添置私产,县令贪赃者灭族;明白表示引军北上,入潼关克长安的决心。这篇文告博得了人民的欢迎,把斗争引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这年十月,黄巢大军从桂州(今广西桂林)出发,编了几千只大木排,乘着水涨,浩浩****,沿湘江而下,经永、衡二州(今湖南零陵、衡阳),直抵潭州(今长沙),猛攻一天,便打下了这座10万大军防守的城市。

这时担负镇压义军责任的是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王铎。他原任宰相,是个典型的老官僚。他带着一批“旧族子弟”的幕僚,在江陵纵情声色,逍遥自在,把前方的军事交部将李系负责。李系是名将李晟的曾孙,其实不懂军事。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虽然没有本领,多少还有点勇气,这个李系连勇气也没有,只会在没事时说大话。王铎却以为李氏家世良将,必然可用,使他去守潭州。不料黄巢兵临城下,他便急急忙忙地溜掉,把城池丢了。

尚让领得胜之师,进逼江陵。王铎平日只是和姬妾们胡闹。他的老妻知道了,要到江陵去问罪。王铎知道了,向幕僚们说:“黄巢北上,夫人南来,如何是好?”有人打趣说:“不如投降黄巢!”这个指挥部里全是一批腐朽的货色,当然只会用“三十六计”的“上策”,逃走了事。尚让还没有到,他们已逃往440里以北的襄阳去了。

十一月初六,黄巢大军进入江陵。这时江陵已被王铎的部将大肆焚掠,变为一座空城了。

唐政府用淮南节度使高骈做诸道行营都统,对付义军。高骈是个老军阀,颇有作战经验,这时驻屯扬州,兵精粮广,都统有调动各处兵马的权力,力量更是雄厚。他确是义军最强大的敌人。他不仅守淮南,而且派部将张璘,深入江南,进攻义军。五月间,黄巢在信州一战歼灭张璘的全军,大大地打击了高骈的气焰。这一仗为渡江北上打开了道路。

六月底边,大军攻克宣州。七月间,从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渡江,攻下和、滁二州(今和县、滁县),挥戈东指,直逼天长、六合,进至离扬州50里的地方,看那个诸道行营都统有什么能耐。

自命为一世之雄的高骈吓破了胆,只想保全实力,不敢出战,诈称得了风瘫病,躲在扬州城里不动。黄巢知后顾无忧,在天长屯扎了40多天,在九月间全军渡淮,进驻今皖北豫东一带。

于是黄巢自称天补大将军(一作率土大将军),向各地唐军将领,发出通牒,叫他们各守本境,不要听从政府调遣,前来抗拒;又声明吊民伐罪的宗旨,表示入京问罪,与众人无干。这样一来,唐军士气更加低落,藩镇只图自保,观望形势,朝廷陷于孤立,河南郡县纷纷陷落。只有泰宁节度使齐克让一军,勉强抵敌,然兵不满万,节节败退,连招架之功也没有了。

十一月十七日,黄巢率领60万大军,不战而下东都洛阳。留守刘允章与百官迎降。黄巢入城,慰问居民,秩序井然。

唐政府手里的武力只有神策军了。这支队伍多年来粮饷优厚,是宦官用以专制朝政、废立君主的工具。说起战斗力来,却是一点都没有的。军士多半是富家子弟,出了贿赂,取得军籍,仗着身份横行市井。一旦听说要打仗,连忙雇些病坊里的穷人做替身。这些人连兵器也不晓得怎么拿,哪里会打仗,更重要的是哪里肯打,自然一接触便溃散了。

十二月初一(881年1月4日),义军进至潼关,漫山遍野,一片白旗,连尽头也望不见。黄巢亲临前线的时候,全军欢呼,山河都好像为之震动,声威之盛,真是惊人。唐军都是惊弓之鸟,哪里见得这般阵势。齐克让军在关外抵挡了一下,便烧营溃退。潼关旁边有个山谷,平日防商贩逃税,禁止通行,叫做“禁坑”,里面灌木寿藤长得异常茂密。溃兵夺路乱奔的时候,往“禁坑”里钻,一夜工夫,踏成了一条平坦的道路。

初二,义军填平关外的天堑,进兵攻关。尚让和黄巢的外甥林言,分兵从“禁坑”绕到关后,前后夹攻,于初三天明时完全攻克潼关。

长安得讯,顿时大乱。十二月初五,僖宗和宦官田令孜带了几个亲王、妃嫔,率神策军500人,偷偷地出金光门,昼夜不停地飞跑,逃往西川去了。百官没有预料到局势变得这样快,早晨还去上朝,退朝之后,听得败兵进城,才惊慌逃窜。“忽看门外起红尘,已见街中擂金鼓。居人走出半仓皇,朝士归来尚疑误。”一会儿,消息证实,皇帝已逃,义军将到,“须臾主父乘奔至,下马入门痴似醉。适逢紫盖去蒙尘,已见白旗来匝地。”韦庄《秦妇吟》攻击农民起义,内容是反动的,但也反映了某些历史情况。从这些诗句,可以想见当时统治阶级分子惊慌失措的情况。

这是天翻地覆的时刻。溃兵、恶少乘机打劫,长安城中闹得乱糟糟的,幸而义军赶到,很快制止了这场骚乱。

当天午后,前锋将柴存进入长安。唐朝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带了数十名文武官员,到霸上迎接黄巢。黄巢乘一辆金装肩舆,左右随从,披着长发,发上扎了红绸,手执兵刃,身披绵绣,团团簇拥着他。军队人强马壮,轻重车辆充塞道路,千里不绝,浩浩****地进入京城。

大齐金统皇帝

广明元年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含元殿上战鼓咚咚,这是黄巢即位的乐声。接着,他登丹凤楼,宣布赦书。新政权国号大齐,改元金统,任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孟楷、盖洪为左右仆射兼知左右军事,崔璆、杨希古为同平章事。

金统二年(唐中和元年,881年),凤翔节度使郑畋纠合西北各镇,反攻长安。四月初五,义军主动退出长安,宿营霸上。唐军先头部队进了城,大肆掳掠。城中的反动分子也活跃起来,有的帮唐军作战,有的浑水摸鱼,跟着官兵抢劫。义军乘此机会,由孟楷统兵,重入长安,杀死唐将程宗楚、唐弘夫等,把入城部队消灭了八九成。四月初十,黄巢回到长安,对城里的反动分子进行了一次镇压。

大齐金统政权建立了,郑畋指挥的反攻被击退了。黄巢领导的义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然而他没有料到,胜利正在偷偷地从他手里溜走。

黄巢进了首都,没有乘胜追击,彻底消灭唐朝中央政府;组织新政府以后,又没有进一步考虑应该实行哪些措施,来巩固斗争的成果,实现原先的远大蓝图。从当时的情况看,他是把攻占长安、组织政权看作大功告成,可以坐待各方面的归顺。在巨大的胜利面前,他眼花缭乱了,有些陶醉了。

唐政府乘此机会整顿改组了它的阵线。唐僖宗到了兴元(今陕西汉中),便发布诏令,号召天下藩镇出兵镇压义军。他到了成都,情势安稳了,更可以在那儿发号施令。

长安刚陷落的时候,许多地方军政长官惊慌失措,确有一些人表示愿意降齐,连那个郑畋也用诈降为缓兵之计。黄巢真的缓了兵,过了三个多月,形势大变,郑畋便联合各镇,反扑过来了。各地方的节度使,由于阶级的对立,在反黄巢这一点上,态度一致。分散的力量逐渐联合起来,向长安采取围攻的姿态。

在义军这一面,军事地位由主动变成被动了。这是“流寇主义”造成的恶果。

多年以来,黄巢转战南北,避实击虚,使唐军防不胜防,取得辉煌的胜利。天下各地,多的是受苦难的农民阶级兄弟,义军不愁兵力得不到补充。地主阶级中一些找不到出路的人才,见义军强大了,也会前来投效。流动作战正像滚雪球,愈滚愈大。在这个地区因“气候”不利而缩小了,滚到另一个地区去,又会迅速地扩大。至于给养粮饷,因为到处都有府库仓廪和豪富的资产可以没收,加上人民的输纳,决不会感到缺乏。这些是流动作战的好处,应该承认。但是进入长安以后,情况变了,这些有利条件统统消失了。

起义军一向没有注意巩固占领的地区,军队前进,就把占领的城市乡村都放弃了。这在初期,力量不足,无法固守,是不足为奇的。到了南方,由于要北上推翻唐政府,势难留兵岭南,这也合情合理。但是到渡江北上之后,取而代之的时机已经成熟,还不考虑这个问题,实在是个致命的错误。黄巢进了长安,所有不过关中的小部分,连东都洛阳也不在手里。于是一系列的问题都出现了。

首先是变成了挨打的目标。以前唐军处处设防,黄巢以全军击其一点,常占优势。如今坐守长安,遭受围攻,陷入了被动地位。

其次,兵源、饷源都没有了来源,出现了严重的粮荒。义军守着长安,失掉了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休说没有土地来满足士兵和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连兵源也丧失了。关中地区,由于长期受唐朝统治者残酷的榨取和剥削,生产凋敝,向来苦于粮食不足。义军数十万之众云集于此,粮食问题实难解决。加以唐朝军队在长安外围肆行掳掠,使这一带人口流散,土地荒芜。长安孤城,益发难以维持,粮价曾涨到3万文一斗,数百倍于晚唐的正常价格。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义军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

另外,情况困难了,义军内部的裂痕也出现了。黄巢部下将领,能够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到底的,很难举出什么人来;反之,在危急之际,投到敌人阵营中去的,却不少。这很可能是因为闯**江湖的人多,真正从贫苦农民出身的少;顺利时一同打天下容易一致,艰难时肯力战牺牲的就不多了。我们对于许多人的早期情况不清楚,不好具体分析。但是朱温的经历,文献上比较清楚,他可以算做一个代表人物。此人出身贫苦家庭,却从小不肯劳动,游手好闲,是个泼皮无赖。他会有一定的反抗性,但更富于投机冒险的习性。这种人以参加起义始,以叛变投降终,一点也不奇怪。

金统三年(唐中和二年,882)九月,朱温叛变,在军事上给敌人打开了缺口。当时朱温驻兵同州(今陕西大荔),独当一面,负屏障长安的重责。不料他见义军声势渐衰,又与孟楷有点矛盾,竟降了唐朝。唐僖宗知道了,喜出望外,赐了一个名字,从此改叫朱全忠。

金统四年(唐中和三年,883年)的春天,义军陷入了苦战的局面。同州梁田坡一役,伤亡数万,大将赵璋战死。接着华州等据点失守,长安屏障尽失,坐守危城,势必覆没。黄巢不得已于四月初八晚上,撤出长安,由蓝田关入商山,望东而去。

黄巢进长安,弃长安,都没有什么破坏行动。唐军进了长安,烧杀抢劫,无所不为,宫室民居,绝大部分都遭破坏,壮丽的长安城几乎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后来唐僖宗虽力加修缮,然而旧日的面目,一直没有完全恢复。

退出长安

黄巢没有继续进取,打下的城池也大部放弃了,因此大齐政权局促在东起潼关,西到龙尾坡,北自同州(今陕西大荔),东南到商、邓的狭小区域内,长安处在官兵的四面包围之中,粮源非常困难。

黄巢不断遣使到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征调粮食,当地吏民不胜负担,降将原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乘机叛变,杀了大齐使者。黄巢命驻防同州的大将朱温和驻守潼关的兄弟黄思邺合兵击河中,没能取胜。王重荣与举军入援关中的义武节度使王处存结盟,在渭水北岸安营扎寨,虎视长安。西面的唐凤翔节度使郑畋一面由幕僚修表表示归顺大齐,一面加紧挖城堑,筑工事,修兵器,训练士卒,收集数万禁兵,密约邻道合兵凤翔,准备反扑。中和元年(881年)三月僖宗在成都任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命他传檄天下藩镇合兵勤王,围剿大齐。

四月五日,官兵发起进攻。黄巢见官兵来势汹汹,兵多将广,主动率军撤出长安,露营霸上。唐将程宗楚、唐弘夫、王处存相继突入长安城。他们怕他镇得知赶来分功抢利,所以不报告郑畋,在城中纵兵出入民宅,大抢大杀,**妇女。城中恶少流氓也乘机扮成官兵,浑水摸鱼,打家劫舍。城中一片乱糟糟。

黄巢得到情报,立即组织反攻。大将孟楷率兵从各门攻入,在城中与官兵展开激烈巷战。官兵都背负着抢来的财物,行动大受影响,被杀得片甲不留,十成中死了八九成,程宗楚、唐弘夫战死,只有王处存率残兵逃出。十日,黄巢第二次进入长安,忙着接受诸将所上尊号“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这次,他还犯了偏执的错误,他恨长安居民帮助官兵,为了报复,纵兵屠杀,流血成河。这注定了他最后在长安城待不下去。自此,大齐形势日益险恶。

年底,李克用率4万沙陀兵到达同州。沙陀兵骁勇好战,一到即战,中和三年(883年)初在沙苑大败黄揆。二月,沙陀兵会同河中、易定、忠武镇兵,在梁田坡与尚让所率15万大齐军激战,整整打了一个下午,大齐军被打败,伤亡数万,伏尸30里。

李克用乘胜不断推进,连连得胜,进屯渭北。四月三日,李克用与黄巢一日三战,黄巢没有后援,官兵却源源不断增援,黄巢大败。八日,李克用打进长安。黄巢力战,抵挡不住潮水般涌进来的官兵,烧了宫室,弃城撤走。黄巢走兰田道入商山,沿路边撤边故意把金银财宝丢撒在路上,追赶的官兵见了,争先恐后抢拾,无心紧追。于是黄巢摆脱了追军,平安退入河南。

丧身狼虎谷

黄巢退出长安时,有兵18万人,战斗力仍很强劲。如果他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用己之长,击敌之短,仍旧可以大有作为。可惜他到了河南,就犯一个战略错误,硬打陈州(今河南淮阳)300天之久,结果遭到重大的挫折,并且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事情是这样的。孟楷率领先头部队先遭陈州刺史赵秾袭击,被俘牺牲。黄巢大怒,集结主力,围攻陈州。在感情冲动之下,他忘了利害,犯兵家大忌,屯兵坚城之下,不顾一切地猛攻。

日子一久,兵力疲乏,河南连年饥荒,粮食也非常缺乏。唐乘机集结援军,准备在陈州附近打一次歼灭战。金统五年(唐中和四年,884年)五月初,黄巢被迫解围,引兵北上,在中牟(今属河南,在郑州、开封间)被李克用袭败。尚让带了一部分队伍,投到徐州节度使时溥那里;另外一些旧将,逃往汴州(今河南开封),投奔朱温,后来都成为朱温部下的大将。

黄巢率余部东走,连遭追兵掩击。六月十七日,黄巢和兄弟黄邺、黄揆、外甥林言等,退到泰山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境),力竭自杀(一说使林言代杀)。林言持黄巢弟兄的首级,带了黄巢的家属,投往时溥,也为追兵所杀。轰轰烈烈的持续十一年之久的农民大起义至此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