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农民起义(1 / 1)

时代背景

唐朝晚期,皇帝多半昏庸腐朽,不理朝政,军政大权全落宦官之手。唐懿宗委政于宦官田令孜,自己则音乐宴游。每次游幸,前呼后拥,扈从十几万人。其女同昌公主出嫁,懿宗“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赐第于广化里”,同昌公主死时,他又为她大办丧事,仅殉葬物品,就陈列了30里长。懿宗笃信佛教,为了迎佛骨,以禁军为仪仗,迎佛骨的香车和盛佛骨的浮图,都以金玉、锦绣、珠翠装饰,挥霍大量钱财。

僖宗的奢侈更盛于懿宗,他尊田令孜为“阿父”,听其专权胡为,终日“斗鸡”“赌鹅”“击球”,把国库积蓄耗费一空。

唐末,官吏贪贿成风。“自咸通以后,上自宰辅以及藩镇,下至牧伯县令,皆以贿取”。懿宗时,宰相路岩公开贪赃纳贿,仅他的一个家吏贪污来的家产,就可供全国两年军资。当时宦官掌握禁军大权,有些禁军将领,以成倍的利息向长安巨富贷款,贿赂宦官,以谋取节度使的职位。担任节度使以后,通过吃空额、克军饷等方法,搜刮钱财,偿还贷款而外,又积蓄巨万财富。至于官吏抢占民田,兼并土地更是司空见惯。统治阶级集团已到了极其腐朽的地步。

由于统治阶级腐败,官僚机构的膨胀,战争的频繁,国家财政开支无限制地扩大。为了解决这个困难,便一再增加两税税额。两税法实行后,只过了两年,税额就每千钱“增二百”;加上钱重物轻,两税初期万钱折绢三匹,十五年后折绢六匹,人民负担实际增加了一倍。穆宗时,实际税额已增至三倍。除了两税以外,还有各种苛捐杂税,诸如盐、酒、茶、竹木、果蔬、牲畜税,名目繁多,几乎无物不征。尤以盐税影响最大。唐天宝时斗盐十文,乾元元年(758年)改变盐法,实行榷盐,即国家专买,盐价一下提到每斗110文。此后即不断上涨,至有“以谷数斗,易盐一升”者。政府每年盐税收入猛增到600万贯。百姓吃不起官盐,只好淡食或买私盐。政府为了禁止贩卖私盐,设立了巡院缉私,以酷刑镇压私盐贩,“盗鬻两池盐一石者死”,还采用了连坐法。结果,迫使私盐贩武装起来,结成帮伙,进行反抗。有些人后来成了唐末农民起义军的骨干和领袖。

唐末土地兼并盛行。河南长葛县一个小小的县令严郜,退职以后竟兼并了“良田万顷”。大官僚更不用说。有人形容那时土地问题严重的情况是“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大地主占有的田地,十分才税二三,负担都转嫁给农民。农民失去土地,被迫逃亡。政府却还要实行摊逃,把逃户的赋税分摊到未逃的农户身上,结果是促使更多的农民逃亡。渭南县长源乡400户仅剩100户,阌乡县(今河南灵宝)3000户只剩1000户。人民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只有起来反抗,“所在群盗,半是逃户”,破产农民成为起义的中坚力量。

各地起义概况

大中十三年(859年)底,浙东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揭开了大起义的序幕。裘甫领导的起义队伍,以不可遏阻之势,攻下了浙东象山(今浙江象山),进逼剡县(今浙东嵊县),浙东震动。次年正月,起义军攻下剡县。起义军人数激增至3万多人,裘甫以剡县为根据地,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建元“罗平”,铸印“天平”,建立农民政权。三月,裘甫领导义军连续攻下上虞、奉化、余姚、宁海等地,一时声震中原。唐朝急派安南都护王式带领河南和淮南的军队,并招募发配在江淮间的回纥和吐蕃人,编成骑兵,前来镇压。六月,起义军退守剡县,和唐军展开血战,终因兵力悬殊,剡县失守,裘甫被俘牺牲。这次起义前后历时八个月。

裘甫领导的起义军失败后,不久又爆发了桂林戍兵起义。咸通四年(863年),唐朝为了防御南诏,招募徐、泗士兵800人戍守桂林,定期三年换防。到咸通九年(868年)已戍守六年,仍不准归回故乡,加以军官暴虐,士兵不堪忍耐。七月,众兵杀都将王仲甫,举庞勋为首,取兵甲自动结队北归。队伍经湖南沿江东下,过浙西,入淮南,九月抵达徐州境内。当时正逢淮北大水,灾民纷纷参加庞勋的队伍,义军很快发展到五六万人。这样,这次兵变就转变成农民起义。他们一举攻下徐州,杀死了徐州观察使崔彦曾等残暴官员,并且占领了淮南、淮北广大地区,控制了江淮通往长安的漕运线,队伍发展到20多万人。咸通十年(869年)唐政府急忙调用沙陀、吐谷浑、契丹的骑兵约10万,在右金吾大将军康承训率领下,前往镇压。徐州失陷。起义军失去据点,东西转战,连告失利,不幸在蕲县(今安徽宿县南)被围。

裘甫、庞勋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但他们的余部分散在山东、江淮一带,坚持斗争。此后更是酿成了更大规模的以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

咸通十四年(873年),河南、山东一带,水旱灾害严重,粮食颗粒无收,但官府仍然催逼租税,从而激起民变。乾符元年(874年)底,私盐贩濮州(今河南范县南)人王仙芝领导农民几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起义,自称“天补均平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公元875年六月,王仙芝率领起义军,攻下濮州,郓州(今山东东平西北),曹州(今山东曹县北)等地。这时黄巢聚众数千人,在家乡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起义,响应王仙芝。黄巢也是私盐贩,喜击剑骑射,读过书,粗通诗文,曾数次至长安应试不第。他曾同王仙芝同贩私盐,目睹唐统治的腐败和百姓生活的痛苦,愤世不平,便带领兄弟子侄等人,走上了反抗唐王朝的道路。两军会合后,队伍迅速发展到几万人。

起义军的迅速发展,严重威胁着唐王朝。唐朝急忙调集淮南、忠武、义成、宣武、天平五个节度使的兵力,前往镇压。任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统帅,统一指挥,围攻起义军。

起义爆发后,王仙芝和黄巢两支起义军并肩作战,从山东转战到河南、安徽、湖北一带,屡败唐军。唐政府以授给王仙芝左神策押牙兼临察御史的官职进行诱降,王仙芝动摇,但因黄巢等将领坚决反对,诱降未成。此后,黄巢回山东战斗,王仙芝留在湖北。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兵败被杀。其余部由尚让率领北上与黄巢会合。黄巢称“冲天太保均平将军”。

乾符五年(878年)起义军渡江南下。黄巢鉴于唐军大多集中北方,南方空虚,便避实就虚,于公元878年夏横渡长江,南下安徽、江西、浙江,并在当地人民支持下,用一个时间,开山路七百多里,翻越仙霞岭,从浙江进入福建。第二年,攻占广州,发布文告,揭露唐朝弊政,宣布要推翻唐朝统治。同年十月率军北伐。广明元年(880年)七月在采石(今安徽当涂)渡过长江,又过淮河,队伍扩大到60万人。义军顺利占领洛阳后,于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进入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尚让向市民宣告:“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起义军在长安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齐。黄巢称皇帝,年号金统。以尚让等为宰相,朱温等为诸卫大将军,皮日休等为翰林学士。规定唐官三品以上的停职,四品以下的留用。大齐政权还镇压了豆卢瓒、张直方等一批隐匿不降和假投降的官僚、地主,但严禁随便杀人。大官僚、大地主被剥夺了田宅和货财,扫地出门,“富家皆跣而驱”。对一般百姓,则“见贫者,往往施与之”。这些措施,表现了农民的革命性,也反映了大齐政权和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唐政权的显著区别。

起义军建立大齐政权后,以黄巢为首的领导集团,满足于既得的胜利,既没有乘胜肃清唐朝残余势力,又没有集中兵力消灭关中唐朝禁军的主力和周围藩镇势力。因此,以僖宗为首的唐中央在四川站稳脚跟后,得以重新组织力量,向起义军进行反扑。由于起义军北上过江后,没有重视根据地的建设,一味流动作战,特别是渡淮之后,队伍已发展到60万人,一路势如破竹,直取两京,然所经之地,甚至包括洛阳这样的重要城市,都不派兵驻守。而攻入长安后,也没有利用唐军溃散的机会,巩固和扩大以长安为中心的根据地。这样,大齐政权势力范围只局限于东起华州,西至兴平,南抵商州的地区内,兵源、军资和粮食供应都很困难。

中和元年(881年)三月,唐僖宗在四川发布命令,号召各藩镇进击起义军,唐朝的军队汇集了沙陀贵族李克用的骑兵,从四面包围长安,双方展开殊死战斗,长安几度失而复得,战斗十分激烈。这时,被唐重兵围困在城内的起义军,粮食极为缺乏,只得以树皮等物充饥,处境日益困难。唐政府为配合军事围剿,又加紧对起义军的分化诱降活动。九月,起义军的同州防御使朱温叛变降唐,削弱了起义力量。

由于朱温的叛变,起义军处于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险恶境地。中和三年(883年)五月,黄巢被迫退出长安,向河南转移,在陈州与唐军胶着近300天,失去了及时向有利地区转移的机会,进一步陷入被动的局面。这时,唐朝从各地调兵增援陈州,李克用领沙陀骑兵5万,从太原南下河南。黄巢只得放弃陈州,向山东退却。中和四年(884年)五月,起义军在中牟县王满渡北渡汴河时,遭李克用骑兵突击,伤亡惨重。在这关键时刻,尚让等叛变,局势急转直下。最后黄巢败退至山东,又遭唐军追击。六月,起义军在瑕丘(今山东兖州西)被唐军李师悦包围,因力量悬殊,部众丧亡殆尽。黄巢率残部退至泰山狼虎谷,自刎而亡。

而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英勇奋战10年,转战大江南北,行程万里,席卷大半个中国。起义军由几千人发展到60余万,攻占长安,建立政权,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农民战争史上是空前的,这次起义打击了藩镇割据势力,镇压了贪官污吏,瓦解了唐王朝的统治,也沉重地打击了整个地主阶级,特别是**涤了魏晋以来残存的世族地主势力。在政治上,促使门阀观念的消除,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在经济上,削弱了大土地所有制,使土地高度集中的情况有所缓和,佃农的地位有所变化。

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乱政和农民起义的打击,唐王朝已虚弱不堪。而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新旧军阀却乘机扩大势力。他们互相进攻吞并,最后只剩下十几个藩镇。

势力较强的,在北方有:河南的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即朱温),山西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陕西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河北的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南方有:浙江的镇海节度使钱镠,江苏的淮南节度副使杨行密,四川的西川节度使王建。这些节度使中,又以朱全忠、李克用最强。

龙纪元年(889年),朱全忠打败河南的秦宗权后,势力大增,光化三年(900年)又打败刘仁恭,“河北诸镇皆服于全忠”。朱全忠与李克用为扩大地盘、控制唐朝皇帝,连年攻战,天复二年(902年),朱全忠打败李克用,一时称雄北方。

唐朝小朝廷,宦官与朝官的斗争不息,天复元年(901年),宦官韩全海勾结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宰相崔胤勾结朱全忠,互相斗争。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打败李茂贞,控制了唐昭宗,崔胤引朱全忠入京,杀宦官数百人,只留下品低幼弱者30人以备洒扫,宦官势力被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