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唐朝前期,军事方面上承隋及北周,实行府兵之制。为了保卫唐朝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长治久安,府兵的军府多数设于关中,“举天下兵不敌关中”,形成了居重驭轻的形势。府兵由百姓中简点,轮番服役,担任宿卫及征防。有事出兵则由朝廷命将统率征行,战争结束则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这样,就不会有边将拥兵自重的情况。

节度使统领“健儿”组成的长驻边军,对外作战,对内镇抚,军权越来越重。不仅如此,节度使还往往兼管区内的支度、营田等使,集军、政、财等大权于一身。此外,节度使最初由胡族将领来担任。天宝中,宰相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职权,“志欲杜出将入相之源”,进一步造成胡族武人长期专兵的情况。天宝后期,朝廷政治日益腐败,中央军备日益松弛,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也因此形成。安禄山便在这样的形势下起兵叛唐。

战乱背景

唐贴金彩具装甲马俑

唐玄宗后期政治的腐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开元后期,玄宗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济的表面繁荣,不思进取,怠于国事。他委政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贪权纳贿的杨国忠,自己迷恋于声色,过着安逸**乐的生活。

李林甫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他任宰相十九年(734—752年),嫉贤妒能,玩弄权术,他通过勾结玄宗宠爱的武惠妃和大宦官高力士,刺探玄宗的动静而投其所好,取得宠信。他为了防止文臣“出将入相”,威胁自己的权势,向玄宗建议用胡人蕃族为节度使。所以,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相继被提拔,掌握兵权,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武惠妃死后,唐玄宗将其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召入宫中,封为贵妃,宠爱无比。从此,玄宗更加沉溺于酒色之中,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宫中有七百织锦刺绣的工匠和数百雕刻熔造的工匠专为杨贵妃制作异服奇器,并为她在骊山华清池专辟温泉浴池。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病死,杨国忠继任为相。他是杨贵妃的堂兄,系流氓无赖出身,依裙带关系起家。他与李林甫一样,最大的本事是献媚唐玄宗。他身兼40余职,专横跋扈,贿赂公行。为了供唐玄宗享乐挥霍,他大肆搜刮全国钱财,把各地征调的粟帛,统统运到京师,积储于中央的左藏库。当唐玄宗率领百官看到堆积如山的粟帛时,以为王朝富庶无比,已经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程度,更加视金帛如粪土,赏赐无限度。曾把全国一年的贡物全部赏给李林甫,杨氏家族得的赏赐也不计其数,仅杨贵妃的三个姐姐每年得到的脂粉钱就有上百万。

天宝十节度

天宝十节度,是天宝年间于边境设立的十大军区的军政长官。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沿边及重要地区的州治设置总管府,以州刺史兼任,总揽周围数州军事。武德七年(624年)改称都督府。贞观中,有征伐行军则置大总管。督统所征道的军事,戍守本州则仍称都督。节度使本为都督带使持节之意,睿宗景云中,以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大使,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始有正式的经略使及节度使称号。节度使有一定辖区,并“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成为常设的地方军事长官。开元中,唐边烽日警。为了镇戍边防、对外作战及抚绥周边少数民族的需要,遂遍设节度使于边区。至天宝初,沿边共设九节度使、一经略使,合称为十节度使或十节度。其名称、布防及兵力设置如下:

北庭节度使,开元十五年(727年)自伊西节度使分置,或合称伊西、北庭节度使。职务为防御北方。治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屯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统兵2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

以上两镇内外相连,主要防御对象是西域天山南北两路的诸国。

河西节度使,景云二年(711年)始设,是设立最早的节度使。职务是隔绝吐蕃与突厥的交通。治凉州(武威郡,今甘肃武威)。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后改守捉)、张掖守捉、交城守捉、白亭守捉(后改为军),统兵7.3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

以上一镇兼顾西方与北方两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朔方节度使,开元九年(721年)始改朔方行军大总管为之。职务是防御突厥。治灵州(灵武郡,今宁夏灵武西南)。统辖经略军、定远军、丰安军、东中西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两都护府,乃至丰、胜、灵、夏、银、匡、长等州均受其节度。统兵6.4万人。天宝时节度为王忠嗣、张齐邱、安思顺。

河东节度使,开元十一年(723年)以前称天兵军节度使,其年改为太原以北诸军节度使,开元十八年(780年),又改称河东节度使。职务是御突厥。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苛岚军、清塞军及忻、代、岚三州郡兵,管兵5.5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

以上两镇相互应援,专备突厥。

范阳节度使,先天二年(713年)始置,称幽州节度经略镇守使。天宝元年(742年)改名范阳节度使。主要是压制奚、契丹。治幽州(范阳郡,今北京)。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北平军、唐兴军、怀柔军、恒阳军、怀远军、镇安军,统兵9.14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安禄山。

平卢节度使,开元七年(719年)始置。职务是招抚室韦、靺鞨,治营州(柳城郡,今辽宁朝阳),统辖平卢军、卢龙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统兵3.75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

以上两镇专门备御、镇抚东北诸国,主要是对付奚、契丹。

陇右节度使,开元元年(713年)始置。职务是防御吐蕃。治鄯州(西平郡,今青海东部)。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积石军、莫门军、振武军(后改神武军)、威戎军、镇西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平夷守捉,管兵7.5万人。天宝十三年(754年)又于鄯、廓、洮河四州两境增置宁边、神策等八军。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

剑南节度使,开元五年(717年)始置,职务为西备吐蕃,南抚蛮僚。治益州(蜀郡,今四川成都)。统辖天宝军、昆明军、洪源军、宁远军、南江军、澄川守捉及翼、茂、维、柘、松、当、雅、黎、姚、悉等州郡兵,统兵3.09万人,天宝时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已、鲜于仲通、杨国忠。

以上两镇主要为备御吐蕃,防范西南。

岭南五府经略使。开元中置,以兼领广、桂、容、邕、镇南(亦称安南)五管经略府而得名。职务为抚绥境内各少数民族。治广州(南海郡,今广东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直辖广管诸州,并兼其余四管诸州郡兵,统兵1.54万人。天宝时裴敦复为五府经略使。至德元年(756年),改为节度使。

十节度相继设立之后,统领常驻边军,对外作战,对内镇抚,代替以前的府兵,成为主要的军事力量。与此同时作为坐镇边陲的统兵官,他们的权力也日益扩大。开元、天宝时期,节度使往往不仅拥有军权,亦且兼及统辖区内的民政、财政。如幽州(后称范阳)节度使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兼河北支度营田使,二十年(732年)兼河北采访处置使,二十七(739年)年又增领河北海运使。河西节度使开元二年(714年)兼陇右群牧都使、赤水九隆本道支度营田等使,十二年(724年)又加长行转运使。朔方节度使的职务中也有“兼关内道支度兼管内营田、盐池、押诸蕃部落副大使、兼采访处置使”等众多名目,至天宝年间,节度使已大都完全兼领边州军、政、财及监察大权。不仅如此,节度使由于联防的需要,还常常一人兼摄数镇。如天宝中王忠嗣兼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节度使,“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天宝末安禄山也以身兼范阳、卢龙、河东三镇而起兵反唐。

唐代在最初任命节度使时,多用名臣,而且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卓著者往往入知政事,升任宰相。开元中,张嘉贞、王睃、张说、萧嵩、杜暹都以节度使而入朝为宰,但天宝以后,一方面由于科举制兴盛,宰相逐渐多用进士出身的文臣,而将帅中,勇敢善战的胡族武人愈来愈多;另一方面,朝廷出于蕃族内附、羁糜统治的需要,兼之李林甫为宰相,欲巩固自己的地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源”,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为玄宗所接受,故节度使多用胡人,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高仙芝等人,都相继任节度使。由于节度使的权势日重,而中央军备空虚,故逐渐形成外重内轻、尾大不掉之势。

至德以后(756年),天下用兵,故内地也逐渐遍设节度使,他们往往拥兵自重,不奉朝命,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藩镇。

安史之乱发生

天宝元年(742年)正月,玄宗任命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种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标志着开元盛世的结束。

安禄山奸诈狡猾,善于揣度别人的心思,却装得很憨直。一次入朝,玄宗叫太子李亨与他相见,安禄山故意不拜。殿前侍监责问他为何不拜太子,他却假装糊涂,问:“臣不失朝廷礼仪,不知皇太子是什么官?”玄宗还真以为他不懂,爱他愚直,在勤政殿设宴招待,并要杨贵妃一同参加。席间,安禄山凑趣,亲自跳了一个胡旋舞,惹得玄宗连声叫好。散席以后,玄宗独留安禄山跟随入宫,并一口一声呼他为禄儿。安禄山趁势走到杨贵妃面前,跪下便拜:“儿臣愿母妃千岁!”玄宗笑问:“禄儿,天下哪有先母后父的道理!”安禄山说:“胡人的礼节是先母后父,我只照习惯,却把天朝的礼节忘记了。”玄宗不以为怪,反而对杨贵妃夸赞不止。

安禄山在朝中耳闻目睹,知玄宗年老昏庸,朝政腐败,军备松弛。孔目官严庄、掌书记高尚,多次怂恿他造反。于是安禄山便以高尚、严庄、张通儒及孙孝哲为腹心,史思明、安守忠、李归仁、崔乾祐、尹子奇、田承嗣、阿史那承庆为爪牙,秣马厉兵,积聚力量,伺机叛乱。

李林甫活着时,安禄山以为李林甫狡猾胜过自己,尚有畏惧。杨国忠继任宰相,安禄山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杨国忠因此怀恨在心,屡次奏请玄宗要提防安禄山,玄宗正宠着安禄山,哪里听得进去。

杨国忠为了排挤安禄山,便拉拢哥舒翰,奏请任哥舒翰为河西节度使,晋爵西平郡王,并拉哥舒翰一同向玄宗进言:“安禄山必反,陛下如果不相信,不妨试召安禄山入朝,看他来与不来?”玄宗果然下敕,征安禄山入朝。

杨国忠为了要取信玄宗,证实安禄山必反,日夜收集安禄山谋反的事实,指使京兆尹围住安禄山在京城的府第,逮捕了安禄山的门客李超等,交御史台审讯,接着又把他们都秘密处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娶的是唐宗室女荣义郡主,一直住在京师,马上把这消息密报给安禄山。安禄山虽野心勃勃,因玄宗待他甚厚,本打算等玄宗死后再举反旗,现在被杨国忠一逼,便顾不得这许多了,立即与严庄、高尚、阿史那承庆密谋起兵。

洛阳陷落

这时,正好有一个派往京师的奏事官员回到范阳。安禄山便伪称接到玄宗手敕,令他入朝诛杨国忠,还装模作样,取出伪造的御敕给众将看。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兵15万,号称20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引兵南下,浩浩****,杀向京城。

当时,天下太平日久,武备松弛,百姓都不懂战争,突然听到范阳起兵,远近震惊。河北原是安禄山统治的地方,安军所过,势如破竹,各地官吏,望风瓦解,不是开门迎接,就是弃城逃窜。

这时,安禄山已渡过黄河,**,连陷灵昌(今河南开封以北)、陈留(开封以南)、荥阳,其前锋田承嗣、安忠志、张孝忠等已领兵到武牢,与封常清率领的官军对垒。封常清部下多是新募士卒,未经战阵,被叛军骑兵一冲,立即溃退,逃进洛阳。封常清收拾残部,连战皆败,最后只好凿坏城墙,逃往陕州。于是,洛阳陷落。

封常清到了陕州,对高仙芝说:“贼势锐不可当,陕州已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保长安。”于是高仙芝急忙率所部兵西退潼关,据险固守。

高仙芝领军出镇陕州时,监军边令诚有事请托,高仙芝没有给他办。边令诚一直记恨在心,趁入朝奏事,便加油添醋地奏说高仙芝、封常清撤离陕州时的狼狈情状,又说:“常清以贼势动摇军心,而仙芝无故弃地数百里,又克扣军士口粮和赏赐给他们的东西。”玄宗听了一面之词,也不调查,立即写了一道手敕,命边令诚往军中将封常清、高仙芝就地正法。

边令诚到了潼关,先向封常清宣敕,将他斩首。接着向高仙芝说:“大夫也有恩命。”宣敕已罢,高仙芝说:“我遇敌而退,该当死罪!但说我克扣军粮,上有天,下有地,这是毫无根据的事情!”一旁的将士们也帮着高仙芝喊冤,边令诚只当没有听见,命刀斧手将高仙芝斩了。

玄宗杀了封、高二将,但派谁代替他们领兵守潼关呢?恰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因病在京休养,玄宗想借重他的威名,且他一向与安禄山不和,便拜他为副元帅,领兵征讨安禄山。哥舒翰因病固辞,不肯受职,玄宗不许。以田良丘为御史中丞,充行司马,起居郎肖听为判官,蕃将火拔归仁等部兵8万,加上高仙芝的兵马,号称20万,出镇潼关。一面传檄四方,命各道进兵,会攻洛阳。

哥舒翰到了潼关,因病不能理事,把军政大事都委托给田良丘。田良丘一个人不敢做主,便请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王、李二人又互不服气,争长论短,内部不能统一,士卒懈怠,纪律松弛,缺乏斗志。幸亏安禄山进洛阳,忙着筹备称帝,而且他的后方河北,常山太守颜杲卿和平原太守颜真卿连兵讨伐安禄山,诸郡纷纷响应,拖住了安禄山,使他不能乘势西进,潼关暂无激烈的战斗。

常山太守颜杲卿,当安禄山引兵南下抵达藁城时,估计自己无力抵拒,便与长史袁履谦出城迎接,安禄山很高兴,仍命他守常山,只派了一个部将领兵数千守井陉口,以防河东。

颜杲卿回到城中,便与长史袁履谦、参军冯虔、前真定令贾深、藁城尉崔安石、内丘丞张通幽等密谋起兵,以拒安军,并遣人与太原尹王承业联系,要他接应。正在这时,杲卿族弟、平原太守颜真卿派外甥卢逖来常山,说真卿在平原联络附近州郡,招募勇士,修城浚濠,积草屯粮,杀了安禄山的海运使刘道玄,夺得甲丈50余船,要与杲卿连兵合力断安禄山的归路,拖住安军,阻止他西进。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以达奚珣为侍中,张通儒为中书令,严庄、高尚为中书侍郎,其余文武都有升赏。颜杲卿就以安禄山的名义,召驻守井陉的安将李钦凑领兵来常山领赏。第二天黄昏时分,李钦凑带了人冒冒失失地来了,杲卿派袁履谦、冯虔等带了酒肉妓乐去慰劳,把他们灌醉了,杀了李钦凑,遣散了守井陉的安军。

次日,有探马来报:安禄山派往幽州征兵的金吾将军高邈从幽州回洛阳,快要到藁城了。杲卿立刻叫冯虔带兵去捉了高邈。接着,南边又来探报,安禄山的大将何千年从东京去范阳,已经入境。杲卿派崔安石和翟万德赶往醴泉驿,装作迎接,把何千年也捉了。

崔安石、翟万德押何千年到常山,何千年向杲卿献计说:“太守欲为朝廷出力,只宜深沟高垒,坚守城池,待等朔方军到,方可合力齐进。今应传檄赵、魏,只说李光弼引步骑1万,已出井陉,以解饶阳之围。”杲卿试用其计,围困饶阳的安禄山部将张献诚果然解围而去。

颜杲卿派人入饶阳,慰劳将士,又命崔安石等到各郡宣传,说官军已经攻克井陉,朝夕将至,号召河北诸郡驱杀安禄山派来的官吏,举郡反正。诸郡纷纷响应,河北24郡,有17郡宣布效忠朝廷,只有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邺六郡仍依附于安禄山。

颜杲卿又派人去范阳,招降范阳节度副使贾循。贾循犹疑不决,郏城(今河南郏县)人马燧劝贾循说:“禄山负恩悖逆,必然失败,公若以范阳归国,倾其巢穴,此不世之大功!”贾循心理活动了,便与马燧商议具体行动,不料被安禄山亲信将领牛润容听到了,急忙报告安禄山。安禄山立刻派他的亲信党羽韩朝阳去范阳杀了范循,一面命史思明、蔡希德领兵袭击博陵、常山。

颜杲卿昼夜守城,粮尽矢竭,终于被敌攻破。史思明、蔡希德挥兵入城,捉住了颜杲卿和袁履谦等,把他们押送洛阳,交安禄山发落。

颜杲卿被解了洛阳,安禄山见了,大骂颜杲卿:“你本是范阳户曹,我保荐你为判官,不过几年,便升任太守,我有什么地方亏待了你,你竟敢反对我?”杲卿瞪着双眼大骂:“你本是营州牧羊羯奴,天子任你为三镇节度使,恩幸无比,何负于你,而你竟反!我世为唐臣,虽经你保举,岂肯跟你造反!我为国讨贼,恨不能斩了你,臊羯狗,要杀便杀,不必多言!”安禄山大怒,命人将颜杲卿、袁履谦等绑在洛阳中桥柱上,一同剐死。杲卿、履谦一直到死,骂不绝口。颜氏一门死难的,有30余人。

玄宗西逃

潼关失守,京城内外,一片惊慌。六月初十,玄宗召宰相议事。杨国忠因兼领剑南节度使,当安禄山起兵时,便命副使崔圆做好准备,一旦危急,可以奔蜀,当下便建议玄宗暂往蜀中避难。玄宗认为是个办法。

十一日,杨国忠召集百官,问他们有何妙策可解眼前之危,百官“嗯嗯”“啊啊”都说不出一个办法。杨国忠便说:“安禄山谋反事,我们已经提了十年了,无奈皇上只是不信。今日之事,不是我做宰相的过失。”散会后,杨国忠便叫韩、虢二夫人进宫去劝玄宗入蜀。

六月十二日,玄宗登勤政楼,声言要御驾亲征,听到的人都不大相信。果然到了这天晚上,玄宗便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顿大军,挑选良马900匹,待到十三日黎明,便带了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妃嫔、以及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和亲信宦官、宫人,偷偷地出了禁苑西门,逃出长安。匆匆中连住在宫外的诸王、公主都没有去通知。

这天清晨,仍有一些官员来上朝。他们到了宫门外,只见侍卫仪仗依旧,宫中的更漏声依然清晰地传到大家的耳朵里,但到宫门开后,只见宫女们到处乱跑,说是不知皇上跑到哪里去了。于是王公大臣,士民百姓四出逃窜,有些人就趁机闯进宫来,抢夺金宝,也无人干涉,有的竟赶着毛驴到金銮殿上来装金银财物,一片混乱。

玄宗一行一路西行,派宦官王洛卿打前站,以便通知沿途各郡县准备接驾。走到中午过后,到了咸阳,县令早已逃走了,寻王洛卿时,也不见了。玄宗等走了大半天,还没有吃到一点东西,杨国忠亲自去买了胡饼献给玄宗。大家都没有吃饭,地方官又找不到,玄宗只好命百姓献食。百姓送来了糙米做的饭,中间还掺了许多麦片和黑豆,皇子皇孙早已饿坏了,也不论好坏,抓来就吃,不一会就吃光了。玄宗吩咐按值给价,好言抚慰。

玄宗一行餐风宿露,忍饥挨饿,一路西行。六月十四日,队伍到马嵬坡,暂息在马嵬驿(在今陕西兴平西)。这时,将士们都憋着一肚子火,陈玄礼认为,这次祸乱都是杨国忠造成的,要想杀了他出气,便叫东宫宦官李辅国去请示太子李亨,李亨不敢做主。刚巧有吐蕃使者20余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头,向他要饮食,杨国忠还来不及回答,军士们忽然大叫起来:“杨国忠与胡虏谋反!”一箭向杨国忠射去,没有射中。

杨国忠一看苗头不对,急忙拍马逃进西门,军士们追上去把他杀了,屠割支解了他的尸体,把他的头挑在枪尖上,来到驿门外,又杀了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及韩国、虢国夫人。

玄宗听到驿外喧哗,问发生了什么事,左右说是杨国忠谋反。玄宗拄杖走到驿门外,慰劳军士,叫大家散开,军士不睬。玄宗叫高力士去问,陈玄礼说:“杨国忠谋反,贵妃不宜再留,请陛下割恩正法。”玄宗听说,退入驿门,倚杖低头,暗暗流泪。京兆司录韦谔提醒玄宗:“众怒难犯,安危就在顷刻,愿陛下从速决断!”说罢,叩头不止。玄宗说:“贵妃住在深宫,怎么会知道杨国忠谋反?”高力士从旁劝道:“贵妃果真无罪,但将士们已杀了杨国忠,而贵妃仍在陛下左右,叫他们怎么能安心呢?请陛下仔细想想这个道理,目前只有使将士安心,陛下才可没有危险。”于是,玄宗命高力士把贵妃带进佛堂,用帛勒死。

高力士把贵妃尸体抬到庭院中,叫陈玄礼等进来验看。陈玄礼等一看贵妃真的死了,这才脱去甲胄,向玄宗叩头请罪,玄宗抚慰了几句,叫他们晓谕军士。陈玄礼等高呼万岁,再拜而去。整顿队伍,准备出发。

六月十五日,玄宗将从马嵬驿出发,将士们都说:“杨国忠的将吏都在蜀,不可去蜀。”玄宗本意想入蜀,但恐违众心,不敢说出来,只好问众人去哪里是好?韦谔说:“不如先去扶风,慢慢再商议去处。”众人以为有理。

安禄山没有料到玄宗会急急忙忙西逃,派人叫崔乾祐暂住潼关,不要前进。过了十多天,才遣孙孝哲领兵进驻长安,以张通儒为西京留守,崔光远为京兆尹;命安守忠领兵进驻苑中,镇守长安。

孙孝哲是安禄山的亲信爪牙,常与严庄争权,安禄山命他监督关中诸将。他骄横跋扈,嗜杀成性,到长安后,一面纵兵烧杀抢掠,一面屠杀唐朝宗室,凡王侯、将、相跟了玄宗跑的,在长安的家属都被杀尽,连怀里的婴儿也不放过。

肃宗灵武即位

太子李亨被留下以后,想到自己名义上曾担任过朔方节度使,也知道几个朔方将士的姓名,便决定去朔方节度使的治所灵武(今宁夏灵武以西)。他们经由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今陕西宁县)、平凉(今甘肃平凉),七月初九,到达灵武。河西行军司马裴冕、朔方留守杜鸿渐上书太子,请即皇帝位,太子起先不同意,后经一再劝说,方才应允。

七月十二日,太子在灵武城南楼即位,史称肃宗。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这一年为至德元年。以杜鸿渐、崔漪为中书舍人,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一面遣使入蜀,向玄宗报告即位经过,一面派人去召请故人李泌入朝辅政。

肃宗即位的消息传到敌后,颜真卿写了一份祝贺的奏表,藏在蜡丸内,派人送到灵武。肃宗大喜,授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仍为河北招讨使,并致敕书,也藏在蜡丸中带去。颜真卿将敕书颁发河北、河南、江淮各郡,各道都知道肃宗即位,大受鼓舞。

郭子仪留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守井陉,自己领兵5万,赶往灵武,于是灵武军威稍振,大家对恢复唐室有了信心。八月初一,肃宗以郭子仪为兵部尚书、灵武长史,以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北都(太原)留守,并同平章事。

肃宗听了李泌的意见,任命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又委任李泌为元帅府行军长史,李泌固辞,肃宗说:“朕本不敢相屈,只因天下艰难,全仗大才匡济,一待乱事平定,当听从尊便。”李泌无奈,只得接受任命。

九月二十五日,玄宗从成都派了韦见素、房琯等来到灵武,奉上宝册,正式传位。肃宗久闻房琯之名,对他特别器重。房琯专好清谈,言词慷慨,自以为除他以外,没人能担当平定天下的重任,因此上疏肃宗,愿领兵恢复两京。肃宗同意了,房琯自选将佐,以户部侍郎李揖为行军司马,给事中刘秩为参谋。李揖、刘秩都是书生,不懂军事,房琯却把军务都委托二人。

十月二十一日,中军、北军到达咸阳以东的陈涛斜,与叛将安守忠的部队相遇。房琯要效法古代的车战,以牛车2000乘,两旁配以步骑,一声令下,驱车冲向敌阵。哪知这些牛没有经过训练,叛军顺风鼓噪,纵火焚烧,牛便四散奔逃,反而冲倒了步军,一霎时,人喊马嘶,乱作一团。叛军趁机掩杀过来,官军大败,死伤十之八九。杨希文、刘贵哲都投降了叛军。

肃宗听到房琯败报,不禁大怒,要惩处他,亏得李泌一力营救,才赦免了他。

这时,河北也传来败报,河间、景城、平原、饶阳诸郡,相继陷落。肃宗急坏了,对李泌说:“今敌强如此,何时可定!”李泌设想了一个避其锋,乘其疲,不攻城,不遏路,分三路轮番出击,拖垮敌人的战斗计划。肃宗转忧为喜,立即任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使,只待来春与郭子仪、李光弼分三路东征范阳。

郭李出兵

史思明攻下常山,复引兵进击诸郡,诸郡都不能守,独有饶阳太守卢全诚据城固守,屡挫叛军。史思明见一时难破饶阳,便将饶阳团团围困,只待饶阳粮尽矢绝,一举破城。河间司法李奂领七千人、景城(今河北沧州市以西)长史李派儿子领兵八千前往救援,都被史思明杀败。

这时,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正围攻云中,玄宗命他进军东京,并选一良将,分兵出井陉,略定河北。郭子仪荐举李光弼有大将之才,于是玄宗授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加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率蕃、汉步骑万余,太原弩手三千出井陉,进军河北。

李光弼兵到常山,常山团练兵捉了安军守将安思义出降。李光弼向安思义问计,安思义说:“大夫远来,兵马疲劳,不如趁早入城,据城固守。安军虽锐,但不能持久,稍一失利,就气馁心离,那时便可图了。思明在饶阳,距此不过200里,明晨其前锋必到,不可大意。”光弼听他说得有理,亲解其缚,随即移军入城。

史思明听到常山失守,立刻放弃围困饶阳,亲率2万余骑,果然于第二天早上到达常山,马上指挥攻城。李光弼据城拒敌,待敌军少懈,遣兵出击,屡有斩获。过了几天,有村民来报告,说有贼兵5000,自饶阳来到九门(今河北藁城以西),光弼即遣步骑各2000,偃旗息鼓,趁敌不备,掩杀过去,杀得贼兵一个不留。史思明闻讯失色,退入九门。

安禄山在洛阳接到河北败报,又急又怕,大骂严庄、高尚:“都是你们劝我造反,如今潼关未破,进不能进,退路又断,官军从四面合拢过来,我所有的不过汴、郑几州而已。你们从今以后不要再来见我了!”严庄、高尚害怕了,好几天不敢去见安禄山。

潼关失守

正当安禄山处境困难的时候,朝廷内部将相间又发生了新的摩擦,使安禄山摆脱了困境。原来对于安禄山的叛乱,朝廷内外都一致认为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而安禄山又是打着清除杨国忠的旗号,潼关守将王思礼,秘密建议哥舒翰,请他上表玄宗,请诛杨国忠,哥舒翰没有回答。王思礼又请哥舒翰准许他带30骑到长安,把杨国忠捉来潼关除掉,哥舒翰连忙摇头:“这样做,倒不是安禄山造反,而是我哥舒翰造反了!”

这次密议,不久便传到杨国忠的耳中,他又怕又恨。恰巧有探马来报,说叛将崔乾祐在陕州兵不满4000,而且都是老弱残兵,杨国忠趁机奏请玄宗,下令促哥舒翰速进兵恢复陕州和洛阳。哥舒翰上表奏称:“安禄山久习用兵,岂肯无备!他这是诱兵之计,如果前往,必落入他的圈套。况贼军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利在固守。且贼兵残虐,已失人心,兵势日衰,将有内变,那时乘机出击,可不战而擒。只要灭贼有期,何必急于求成!”郭子仪、李光弼也送来奏表:“请引兵北取范阳,直捣贼巢,捉住贼党妻子,招降叛将,贼必内乱。潼关大军,只宜固守,不可轻出。”杨国忠怀疑是哥舒翰要谋害自己,又奏玄宗,说什么贼军现在无备,正是机会,哥舒翰逗留不进,坐失良机。于是玄宗便一个接一个派人去潼关,促哥舒翰急速出兵,不得有误。哥舒翰迫不得已,只好领兵出关。

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初七,官军于灵宝西原与崔乾祐军相遇。崔乾祐据险以待,南依山,北控河,道路狭窄,延绵70里。哥舒翰不敢轻进,下令部队暂停前进。初八,哥舒翰与田良丘登舟至中流观察敌阵,见崔乾祐兵少,急令诸军进兵。王思礼等领精兵5万在前,庞忠等将领兵10万随后,哥舒翰亲自领兵3万登河北岸观阵,擂鼓助威。

不一会,崔乾祐领兵出来,大约不过万人。敌兵东一群,西一伙,零零落落,忽前忽后,毫无纪律。官军看了,不禁发笑。既交兵,叛军便偃旗息鼓,望后便退,官军更无戒备,随后紧追。忽听一声炮响,两边山上,擂木滚石,从空而下,官军一下子被打死打伤了许多。道路又狭,士卒拥挤着,刀枪施展不开。哥舒翰用毡车驾马为前驱,企图冲开敌阵。崔乾佑用数十乘草车来堵毡车,纵火焚烧,顷刻间浓烟滚滚,烈焰腾腾。官军被烟焰迷住眼睛,自相厮杀,只道贼军在烟中,又聚集弓弩手来射,直到黄昏矢尽,方才知道里面根本没有敌军。

这时,崔乾祐遣精骑绕过南山,来到官军背后,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官军首尾不能相顾,于是大败,有的弃甲丢盔逃进山谷躲藏,有的被挤入河中淹死,哭喊声震天动地。

后军见前军已败,不战自溃,驻在河北的官军看见了,也望风而逃。哥舒翰只带了麾下数百骑,自首阳山渡过黄河,逃进潼关,检点士卒,18万大军,只有8000余人逃进关来,不禁仰天大哭。

六月初九,崔乾祐率军进攻潼关,官军已亡魂丧胆,哪里还有斗志,潼关很快就被攻破了。哥舒翰逃到关西驿,招集逃散的士卒,想要收复潼关。蕃将火拔归仁等百余骑围住关西驿,对哥舒翰说:“贼兵到了,请公快上马。”哥舒翰出驿上马,火拔归仁领着众人跪在地下叩头说:“公率20万众出征,一战覆没,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天子!且公不见高仙芝、封常清吗?为今之计,只有东投安禄山,尚可自全。”哥舒翰不答应,要想下马,火拔归仁忙用绳索把哥舒翰的两只脚绑在马腹上,簇拥着往东而去。

哥舒翰被押送到洛阳,安禄山说:“你平时一直看不起我,如今怎样?”哥舒翰拜伏在地上说:“臣肉眼不识圣人。天下未定,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东平,鲁昊在南阳,陛下留臣性命,臣即去招降他们,不日便可来归。”安禄山大喜,授哥舒翰为司空、同平章事。又对火拔归仁说:“你卖主求荣,不忠不义。”叫左右绑出去杀了。

哥舒翰果然写了几封信招降诸将,诸将复信都斥责他投降叛军。安禄山知道不会有什么效果,便把哥舒翰囚禁在洛阳内苑中。

安庆绪弑父

新春到来之际,意外的事变打乱了肃宗与李泌商定的东征计划。原来安禄山盘踞洛阳以后,纵情酒色,荒**无度,弄得满身病痛,双目失明,性情更加暴戾,大臣、侍从稍不如意,重则杀头,轻则鞭打。侍监李猪儿经常被打得死去活来。

安禄山的宠妾段氏,估计安禄山活不长了,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安庆恩代安庆绪为嗣。安庆绪听到风声,惊恐万状,求严庄给他想个办法。严庄也受过安禄山的鞭打,一直怀恨在心,便劝安庆绪杀了安禄山自立,并要他赶快行动,免得错过时机。安庆绪欣然同意,只是派谁去行刺呢,严庄说可以找李猪儿。

安庆绪马上把李猪儿秘密叫来,严庄先问:“你前后挨打,还记得清次数吗?”李猪儿回答:“已记不清了。”严庄又说:“照你这么说,不死还是侥幸的。”李猪儿连连点头。严庄见火候已到,便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他,并说:“不行大事,死期就不远了!”李猪儿满口应承。

这一天夜里,严庄和安庆绪手执刀剑来到安禄山的寝所,侍卫见安庆绪、严庄满脸杀气,不敢阻挡。李猪儿手持利刃,直入帐中,先把安禄山枕边的宝刀抽出来,狠命朝安禄山肚皮上砍去。安禄山伸手摸枕边的宝刀,没有摸到,摇着帐竿说:“一定是家贼谋逆!”话刚说完,肚肠已经流出来,就在**滚了几滚,气绝身亡。严庄命左右抬开卧床,掘地数尺,用毡把安禄山的尸体裹好,埋在床下,告诫宫中不准泄漏。

次日早晨,严庄向百官宣布,安禄山病危,立安庆绪为太子;隔了几天,又宣布安禄山把帝位传给安庆绪,自己做了太上皇;再过几天,又宣布安禄山死了,然后发丧。从地下掘出来的尸体,已经腐烂,只好草草成殓了事。

血战睢阳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二十五日,尹子奇率归、檀及同罗、奚兵13万攻睢阳(今河南商丘),以便南取江、淮。睢阳太守许远向河南节度副使张巡告急,张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

张巡,进士出身,博览群书,精通战阵,在守雍丘时,以千余兵力与敌数万作战,常常出其不意袭击敌人,几个月中歼敌万余,因功授为河南节度副使。

张巡带到睢阳的兵马,只有3000人,与睢阳原有守军加在一起,也不过6800人。这一点人马要敌13万叛军,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但因他指挥得当,经过十六昼夜苦战,擒敌将90余人,杀敌2万余。许远对张巡的指挥才能非常钦佩,便请张巡负责指挥作战,自己愿作后备,张巡爽快地答应了。

三月,尹子奇又调集大军再攻睢阳。张巡激励将士们说:“我受国恩,为国守城,是完全应该的。但诸君为国捐躯,我却不能加赏你们,深感痛心。”将士们很受感动,纷纷请求出战。张巡便杀牛宰羊,大飨士卒。食毕,尽数出城作战。张巡亲执大旗,身先士卒,直冲敌阵。敌军毫无准备,望后溃退,官军奋勇厮杀,斩叛30余,杀敌3000余,叛军溃退数十里。

张巡守睢阳,将近十个月,城中食尽,众议弃城东走,张巡与许远商议,以为睢阳是江淮保障,若弃之而去,贼必乘胜而进,且士卒都饥疲羸弱,也冲不出去,不如坐守待援。这时,城里连茶纸也吃尽了,便杀马吃;马吃尽了,又捉鸟雀和老鼠吃;鼠雀没有了,张巡将爱妾杀了给士卒吃,许远也杀了家奴给士卒吃。城中人自知必死,但没有一个叛变投降的。

至德二年十月初九,贼军登城,将士们都饥饿病弱得动也不能动了,张巡与许远等都被叛军捉住。尹子奇问张巡:“听说你每战皆眼裂齿碎,是什么原因?”张巡说:“我志吞逆贼,但恨力不从心!”尹子奇被张巡的气节所感动,不想杀他,部下都说:“他是个守节之士,终不为我用。且他深得人心,还是杀了的好,免得后患。”于是把张巡与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人都杀害了。张巡临刑,颜色不变,神情如常。

收复两京

在张巡苦战的同时,肃宗接受李泌的意见,在至德二年(757年)二月,移驾凤翔(旧址在今陕西雍县),以示进取。肃宗到了凤翔,果然前方士气大振,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都陆续到达凤翔,江淮漕运也经汉水通到洋州(今陕西西乡)、汉中(今汉中),长安人听说肃宗到凤翔,纷纷逃来,昼夜不绝。

李泌请派安西及西域之兵按原定计划取范阳,肃宗坚持要先收复两京。于是各路兵马奉命进战,结果几路人马出战都不顺利,郭子仪派子郭旰攻潼关,得而复失,败退河东;王思礼出战不利,退守扶风(今陕西扶风),叛军乘胜追击,前锋抵达太和关(今陕西岐山西北),离凤翔只有50里。

败报一日三传,凤翔震骇,全城戒严。肃宗传令,命郭子仪速来凤翔护驾。郭子仪一到凤翔,肃宗任命他为副元帅,令兵再攻长安。郭子仪请向回纥借兵,肃宗同意,一面命元帅广平王李俶调集朔方、西域等军,一面遣使去回纥。

回纥怀仁可汗有心与唐和好,立刻遣子叶护率精兵4000余至凤翔,肃宗当即召见,厚礼相待,并当面与叶护约定:“克城之日,土地人民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又令广平王李俶与叶护结为兄弟。

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十二日,李俶率朔方军及回纥、西域等军15万,号称20万,从凤翔出发,十七日,至长安西香积寺北沣水东摆开阵势:李嗣业为前锋,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叛军10万布阵于沣水之北,叛将李归仁出阵挑战,李嗣业执长刀,身先士卒,大呼奋击,杀敌数十人。诸军齐进,奋勇杀贼。

李归仁事先在阵东埋伏一支精骑,准备袭击官军后背,被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发觉,引回纥精骑出击消灭,叛军由此气馁。李嗣业又要回纥骑兵会合,出敌阵后,与大军夹击,自午时战到酉时,斩敌6万余,叛军大败,逃进城去。

到了夜里,只听城内喧嚣之声不绝,仆固怀恩马上去见李俶,说:“贼必弃城走了,请允许我率200骑追击,必能捉住安守忠、李归仁等。”李俶说:“将军疲劳了,先休息,等明天再说。”怀恩说:“战事贵在神速,何必等到明天。”李俶不听,叫怀恩回营。待到天明,有探马来报,安守忠、李归仁与张通儒、田乾真都连夜逃走了。怀恩听说,叹息不已。

九月二十八日,官军进入长安。回纥叶护来见李俶,请履行前约,准予掳掠金帛子女。李俶跪在叶护马前,再拜说:“今刚克西京,便行掳掠,则东京人民必助贼死战,请到东京后再遵前约。”叶护爽快地同意了,即与怀恩引回纥、西域之兵绕城而过,扎营浐水之东。李俶整军入城,百姓携老扶幼,夹道吹呼。李俶留长安三日,引大军东进,留太子少傅虢王李巨为西京留守。

三十日,捷报传到凤翔,百官向肃宗祝贺。肃宗一面遣人入蜀奏禀玄宗,请他回京;一面命左仆射裴冕去京师祭祀宗庙和安抚百姓。

东进官军,在郭子仪率领下,追击叛军到潼关,杀敌5000余,连克华阴、弘农二郡,兵锋所向,直指陕州。盘踞在洛阳的安庆绪,尽发洛阳兵15万,由严庄率领着往救陕州,与张通儒等共拒官军。十月十五日,郭子仪等抵达新店,遇叛军依山布阵,郭子仪等初战不利,正危急时,回纥精骑突然从南山击敌后背,叛军大惊,高呼:“回纥兵来了!”立即溃退。官军与回纥兵两面夹击,叛军大败。严庄、张通儒连陕州也不敢进,逃回洛阳。

安庆绪见严庄败回,惊慌不安,十六日夜,杀唐将哥舒翰、程千里等30余人,率领党徒,偷偷地出了苑门,逃往河北。

回纥兵争先拥进洛阳,大肆抢掠,可怜洛阳百姓,前番已遭叛军**,这次又遇回纥兵逞凶,家家儿啼女哭,家财尽空。回纥兵足足骚扰了两昼夜,还不满足,后来由城中父老募集了罗锦万匹送给他们,方才罢休。

洛阳既复,李泌再次请求回山。肃宗问他为什么要走,李泌说:“臣遇陛下太早,陛下宠臣太深,臣权太重,功太高,迹太奇,所以不可留。”肃宗说:“夜深了,先睡觉,以后再商量。”李泌说:“今陛下与臣同榻而眠,臣尚不敢尽言,何况他日宠衰。”肃宗问他还有什么话不敢说,李泌就说是关于建宁王李倓的事情。原来李倓因得罪了肃宗宠妃张良娣,被张良娣和宦官李辅国进谗,肃宗一怒,命李倓自裁。李泌说了李倓冤死的真相后,又举武则天杀太子李弘和雍王李贤的故事,劝肃宗不可再犯这样的错误。李泌说这番话的用意,是因为广平王李俶功高,引起张良娣的妒恨,暗中散布流言,又想暗害李俶,所以特意提醒肃宗。之后,李泌坚决要求归山,肃宗也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回衡山。

激战邺城

十月二十一日,郭子仪遣左兵马使张用济等率兵取河阳及河内;严庄走投无路,向官军投诚;陈留人杀了尹子奇,举郡出降。安庆绪败走邺城,兵马不过1300人。过了几天,阿史那承庆、蔡希德、田承嗣等将各率所部来归,又聚众至6万。安庆绪忌史思明势强,遣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率劲骑5000,以征兵为名,企图杀了史思明。

史思明得到消息,忙召部将商议,好几个人都劝他率兵投唐,史思明觉得有理,设计捉了安守忠和阿史那承庆,遣使奉表降唐。肃宗大喜,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遣内侍李思敬与乌承恩前往慰抚,命他领所部兵讨安庆绪。

乾元元年(758年)六月,李光弼上表肃宗,认为史思明降唐,只是迫于形势,终将为乱,劝肃宗授乌承恩范阳节度使,叫他与阿史那承庆共图思明,肃宗同意了。

乌承恩接到密令,多次穿了女人的衣服到诸将营中诱说,赂以金帛,收买诸将。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史思明,史思明便捉了乌承恩,搜他的行李,查到了授予阿史那承庆的铁券和李光弼的信。史思明责问乌承恩:“我有什么地方对不住你,你要害我?”乌承恩无言答对,只说是李光弼指使他做的。史思明马上召集将佐吏民,西向而哭:“臣以13万之众降朝廷,何负陛下,而要杀我。”将乌承恩杀了,牵连被杀的有200余人。

史思明又捉了李思敬,上表要求肃宗诛李光弼。肃宗遣使抚慰,把事情都推在乌承恩身上,说都是他自作主张,不是朝廷和李光弼的意思。史思明当然不会相信,于是举旗复叛。

九月二十一日,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统所部大军共20万,征讨盘踞在邺城(今河南安阳)的安庆绪。肃宗因郭子仪、李光弼都是元勋,不宜互相统属,因此没有任命元帅,却叫一个毫不知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以协调各军。

郭子仪引兵自杏园渡过黄河,在获嘉(今河南获嘉)击败安太清。安太清退保卫州(今河南汲县),郭子仪进兵包围了卫州。接着,鲁灵、崔光远与李嗣业等各领所部来会。

安庆绪发邺郡兵7万来救卫州,以崔乾祐领上军,田承嗣率下军,安庆绪自统中军。郭子仪集射手3000人,埋伏在军营四周的矮墙内,下令说:“我退,贼必追我,你们便登墙鼓噪而射。”说罢,率军纵马来战安庆绪。战不多时,子仪佯退,安军便追,追至矮墙下,伏兵齐起,矢如雨滴,喊杀连天,安军急退,子仪紧追,安军大败。

郭子仪率军追到邺城,这时,许叔冀、董秦、王思礼等相继引兵而来。安庆绪收拾余军与官军战于愁思冈(安阳西)又大败,损失兵马3万余,只好退入邺城,据城固守。郭子仪等领兵围住邺城,安庆绪窘急无计,只好遣薛嵩向史思明求救,许诺将皇位让给他。史思明答应了,便发范阳兵13万救邺,但到了魏州(今河北大名)便观望不再前进,只遣李归仁领步骑一万屯于滏阳(今河北磁县),与安庆绪遥相呼应,自己于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初一,于城北筑坛,自称大燕皇帝。

在邺城的官军得悉史思明称帝,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李光弼建议分兵进迫魏州,牵制住史思明,使官军有较充裕的时间攻邺城,先解决邺城的安庆绪,然后再解决史思明。鱼朝恩坚决反对,只好罢休。

郭子仪等围攻邺城,筑堤两重,引漳河水灌入城中,城中井泉皆溢,安军只好构栈而居。史思明见邺城危急,令诸将各至离邺城50里扎营,鸣锣擂鼓,威胁官军,命每营各选精骑五百,去城下骚扰,官军出击,便四散奔回;官军回营,又聚集前来,闹得官军日夜不宁。史思明还选了几队精兵,扮作官军,四出拦截官军粮运,看到运粮的车船,纵火便烧,官军粮食渐乏,人心浮动,都想撤军回去。

史思明看时机已到,引大军直抵城下。当时官军步骑60万列阵于安阳河北,史思明亲率精骑5万来战,李光弼、王思礼等先与交战,杀伤各半。郭子仪领军继进,还没来得及布阵,忽然乌云四合,狂风骤起,拔木吹沙,天昏地暗,咫尺不能相辨。两军大惊,官军南逃,史军北奔,丢弃的甲仗辎重塞满道路。郭子仪以朔方军断河阳桥(今河南孟县境)保东京,东京士民惊骇,散奔山谷;各镇节度使率军各归本镇。败兵过处,沿途抢掠,将士无法禁止,只有李光弼、王思礼的部队仍整齐严明,全军而归。郭子仪退到河阳,诸将陆续赶来,合兵数万,一面布置守城,一面上表朝廷请罪,肃宗还要用他,因此没有加罪。

河阳之战

史思明探知官军溃走,没有追击,屯兵邺城。安庆绪见官军败退了,又得了官军遗弃的六七万粮食,便与孙孝哲、崔乾祐商议,撕毁前约,拒绝史军入城。史思明派人来责问,安庆绪只好遣安太清上表称臣。史思明表示不必如此,愿与安庆绪约为兄弟,互相援应,与唐鼎足而立。安庆绪大喜,请与史思明歃血为盟,史思明同意了。

安庆绪率300骑到史思明营中,向史思明说:“我失两京,久陷重围,幸亏大王来救,才得复生。”史思明忽然变了脸,说:“你失两京,还是小事。你杀父夺位,天地不容。我为太上皇讨贼,难道是要你奉承吗?”即命左右把安庆绪并其四弟,还有高尚、孙孝哲、崔乾祐等都杀了。史思明本想西进,因顾虑根本不牢,便留儿子史朝义守相州,自己引兵回范阳。

观军容使鱼朝恩借邺城失利,屡进谗言,诋毁郭子仪,肃宗召郭子仪回来,以李光弼代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帅。李光弼刚到范阳,就接到史思明大军分四路南下的消息,便急忙赶往汴州,要汴州节度使许叔冀守住汴,他即刻回东京发兵来救,许叔冀一口答应。哪知史思明兵到,许叔冀便与濮州刺史董秦及部将刘从谏等投降了史思明,史思明以许叔冀为中书令,仍守汴州。

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与洛阳留守韦涉商议,决定放弃洛阳,移军河阳,命韦涉率百官退入潼关,河南尹李若幽率吏民出城避敌。

李光弼到了河阳,不久,史思明也引兵到了,令骁将刘龙仙到城下挑战。刘龙仙自恃勇悍,谩骂光弼。李光弼问诸将:“谁敢出马?”仆固怀恩愿往,光弼说:“此非大将所为。”裨将白孝德请去,光弼问他要带多少人?白孝德说一个也不要,手持两支长矛,跃马出城,从容向刘龙仙驰去。刘龙仙见只有一个人出城,毫不在意,依旧谩骂,等白孝德走近了,正要动手,只见白孝德向他摇了摇手,刘龙仙不知是什么意思,不敢动手。白孝德走到离刘龙仙还有十步,睁眼问道:“贼将认得我吗?”刘龙仙说:“什么狗彘!”白孝德大吼一声,举矛把刘龙仙挑下马来,割了首级回城。

史思明有良马千匹,每日放在河南岸洗刷,光弼命索军中母马500匹,将马驹留在城中,待思明马到水边,都赶出城。母马离开马驹,嘶叫不已,史军公马看见母马,立即蜂拥渡过河来,官军将它们尽数赶入城中。

红衣舞女壁画(唐)

史思明大怒,派了一支部队到河清,要想阻绝官军粮道,光弼屯军于野水渡防他。到天黑,光弼回河阳,留兵千人,派部将雍希颢守栅,吩咐说:“贼将高晖、李日越,都有万夫不当之勇,今夜必来劫寨,他若投降,你便引他来河阳。”果然到天近黎明,李日越领500骑来劫寨,见雍希颢整军站在栅门前,便问:“司空(李光弼)在吗?”雍希颢说:“昨夜已经走了。”李日越默然良久,对部下说:“今失李光弼,我必死了,不如投降吧!”雍希颢便领他去见李光弼,李光弼厚礼相待,当作心腹。高庭晖听到后,也来向李光弼请降。

诸将问李光弼:“降两将为何这样容易?”李光弼说:“史思明常恨不得野战,听说我在外,必以为可取。日越捉不到我,必不敢回。高晖才勇胜过日越,听到日越被宠任,也就来归了。”众人都叹服。

史思明领军再攻河阳,光弼登城观敌,对左右说:“贼兵虽众,但部伍不整,不足畏。不过日中,保证破贼。”命诸将出战。

到了日中,双方仍杀得难解难分,光弼召诸将来问:“敌阵何处最坚?”答:“西北方。”又问:“其次何处?”答:“东南隅。”光弼遂命部将郝廷玉率精骑300攻敌西北隅,又命论惟贞率精骑200攻敌东南方,并对诸将说:“你们看我令旗而战,我挥旗缓,任你们择利而战;我挥旗急,则万众一心,杀入敌阵,有进无退,违者立斩!”于是挥动令旗,命诸将出城再战。

战不多时,忽见郝廷玉回马奔逃,李光弼大怒,急遣人去取他首级。郝廷玉报告说因马中箭,否则怎敢后退,李光弼命回马再战。又过了一会,大将仆固怀恩父子倒退下来,光弼又遣人去取他父子首级,怀恩看到使者提刀奔来,慌忙和儿子拨转马头,硬着头皮冲向敌阵。李光弼连连挥动令旗,诸将一齐拼死向前,喊杀声震天动地。叛军支持不住,向后溃退。这一仗斩首千余级,俘虏500,溺死者千余人,擒敌大将徐璜玉、李秦授,董秦率部投降官军。

史思明河阳兵败,退守洛阳,此后双方相持,互有胜负。史思明残忍好杀,部下稍不如意,便命族诛,人人不能自保。史朝义是史思明的长子,常跟史思明在外打仗,很谦恭,爱士卒,将士多愿依附于他。但史思明不喜欢朝义,而爱小儿子朝清,留他守范阳,并且常想杀了朝义,立朝清为太子。左右将士知道了他的心思,暗中告诉了史朝义。

有天晚上,史思明宿于鹿桥驿,令心腹曹将军领兵宿卫。史朝义住在旅店里,其部将骆悦、蔡文景对朝义说:“悦等与王死日快到了!请召曹将军来商议行大事。王若不许,悦等即刻投唐,王亦不能保全自己。”史朝义只是不响。

骆悦等把曹将军召来,与他商议行刺史思明。曹将军知道诸将都怨恨史思明,由不得他不答应。当天夜里,骆悦等带了300人到鹿桥驿,宿卫兵士虽感到奇怪,但害怕曹将军,都不敢阻挡。骆悦等进入史思明卧室,却不见史思明,喝问左右,左右早吓呆了,骆悦挥刀砍了几个,才有人说到厕所去了。骆悦等赶到厕所,仍找不到史思明,忽听墙外有马铃声,登墙一看,见史思明正要骑马逃走,忙一箭射去,正中思明,翻身落马,把他捆绑了,带到柳泉驿,用绳子勒死。

骆悦等返报史朝义,用毡裹了史思明尸体,送归洛阳。史朝义即皇帝位,秘密派人去范阳,命张通儒等杀了史朝清及朝清母辛氏,以自己的部将李怀仙为范阳尹,燕京留守。

史朝义自杀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初五,太上皇玄宗病死,享年七十八岁。当时肃宗也患了重病,到了十八日,也两脚一伸,跟着玄宗走了。

四月二十日,广平王李俶即位,是为代宗。九月,代宗因仆固怀恩之女是回纥登里可汗的可敦,便遣怀恩出使回纥,重修旧好,并向回纥征兵讨史朝义。登里可汗开始时不答应,经怀恩再三劝说,才同意派兵。

十月,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约期诸道兵及回纥兵马在陕州会合,进讨史朝义。代宗想命郭子仪为副元帅,宦官鱼朝恩和程元振坚决反对,只好任命仆固怀恩为副元帅。

史朝义逃到莫州(治所在今河北文安县),官军很快赶到。史朝义屡次出战,都吃了败仗,田承嗣要史朝义亲往范阳发兵来救,哪知史朝义前脚刚走,田承嗣便开门投降了官军。

这时史朝义的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也已投降了朝廷,并遣兵马使李抱忠领兵3000镇守。史朝义逃到范阳,李抱忠关了城门不让他进城。史朝义派人去责问李抱忠,李抱忠说:“天不保佑燕,今既归唐,岂可反复。”史朝义要求让他饱餐一顿。李抱忠答应了,命人在城东设食供应,结果家在范阳的将士都要求回家,史朝义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让他们走了。史朝义吃饱了,带着数百胡骑东奔广阳(今北京市西),走到温泉栅,李怀仙派兵追来了,史朝义无计,在树林中自缢而死,被李怀仙取了首级献给朝廷。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到这时总算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