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即位至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初即位的八年中,更替了四个皇帝,政局紊乱。这八年是从武则天退位至唐玄宗“开元之治”的过渡阶段。

唐中宗名显(656—710年),是武则天第三子。公元705年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重新即位,韦氏再为皇后,干预朝政,如同武则天为皇后时的作为。中宗每次临朝,韦后都垂帘听政。桓彦范上表劝阻,被中宗拒绝。韦后为扩大权势,以她为首形成了一个韦武集团。韦武集团的骨干分子是上官婉儿和武三思。中宗复位后,晋封上官婉儿为昭容(女官名),叫她负责起草诏书,参与朝政。武三思,武则天之侄,被拔擢为春官尚书。韦武集团由武氏集团和韦后的亲属、亲信构成。他们掌握大权,中宗被韦武集团包围。韦武集团将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的张柬之、敬晖、桓彦范等人视为仇敌。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和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讳之、沙吒忠义等,冒皇帝命发羽林军骑兵300余人,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及其党羽十余人。接着,攻入太极宫,中宗、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登上玄武门楼,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百余人屯于楼下护卫。中宗在门楼上对李多祚所率羽林军说: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从多祚反,若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于是,李多祚的部下斩李多祚、李承况、独孤讳之、沙吒忠义等。太子李重俊逃往终南山,至户县西,被其左右杀死。

公元712年,睿宗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即帝位,这就是唐玄宗。改元先天,尊睿宗为太上皇。但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以及重大军国行政仍由睿宗决定。当时,太平公主的势力十分强大,可以左右朝政。宰相7人,有5人是她的亲信,文武大臣,大半依附她。太平公主对李隆基占据皇位非常不满,便同宰相窦怀贞、萧至忠等人密谋策划,另立新君。

唐先天二年(713年)七月三日,玄宗得知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将于第二天发动政变的密报,马上采取紧急对策,派兵杀太平公主及党羽数十人,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吏尽被黜逐。至此,唐朝政局才稳定下来,唐玄宗掌握了全部权力。十二月,改元开元。

唐玄宗在位44年,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先天(712—713年)和开元(713—741年),后期指天宝(742—755年)时期。在武则天统治的晚年和唐中宗、唐睿宗时期,政治昏暗,弊端丛生。针对这种情况,唐玄宗在开元年间任用改革家姚崇、宋璟等人,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是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武则天以来,放手招官,唐中宗、韦后、安乐公主等更是公开卖官,滥置的员外、同正、摄、检校、判、知等官,多达数千人,这大大增加了国家开支,加重了人民负担,使吏治败坏。玄宗即位,“大革奸滥,十去其九”。裁减冗官数千人,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精简了庞大的官僚机构,节省了开支,提高了行政效率、澄清了吏治。在此基础上,唐玄宗注重职官的铨选,强调以功、以才授官。他尤其重视直接监民的县令的选任,开元四年(716年),唐玄宗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加复试,有45人因不合格而被淘汰。唐玄宗还加强了对官吏的考核,规定每年十月,各道按察使对地方官吏循名责实,进行政绩考核,作为黜逐的根据。这些做法,对澄清吏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次,抑制食封贵族。唐初,规定食实封的贵族,国家按食实封的户数将课户拨给封家,租调由食实封贵族派人征收。唐初食实封的贵族不过20家至30家,封户多的也不过千余户。但是,到唐中宗时,封家增至140家以上,封户多的达万户。国家大部分租调为封家所侵吞。而且,封家的官吏、奴仆到地方征收租调,往往对封户进行勒索、多取财物,有的以租调做买卖、放高利贷,增加剥削量。这又大大加重了封户的负担,使许多封户破产逃亡。唐玄宗于开元三年(715年)规定,封家租调由政府统一征收,送于京师,封家在京城领取,禁止封家直接到封户催索,禁止放高利贷。这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国家收入。以后,唐玄宗又规定,凡子孙承袭实封的,户数减除,这项规定与由政府征收封户租调,对食实封贵族的势力起了抑制作用。

第三,压抑佛教。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提倡佛教,兴建了众多佛寺,不少人削发出家。唐中宗、唐睿宗时,佛教势力继续发展,使僧尼人数大增,全国约有10万人。僧尼不服役纳税,建寺造像耗费巨大,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也给人民造成很大痛苦。开元二年( 714年),唐玄宗接受姚崇建议,“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以伪妄还俗者万二千余人”,并下令“自今所在不得创建佛寺”,禁止民间铸佛像、抄写佛经。还没收各地寺观法外多占田地,给欠田农户耕种。

第五,整顿财政,提倡节俭。自唐高宗以后,官僚机构日益膨胀,军队增多,统治者生活奢侈,国用日益不足。唐玄宗即位后,三令五申,提倡节俭。他销毁金银器玩,规定后妃不许服珠玉锦绣。在节用的同时,唐玄宗十分重视开源,增加财政收入。括田括户,增加了国家的财赋收入。开元初年,规定地税每亩纳粟二升,并使户税成为定制,这增加了富户的税额。至开元中,将部分编户负担的杂徭,普遍改为纳钱代役,这不仅使劳动者的人身依附进一步松弛,而且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经过开元年间的改革,唐玄宗统治下的唐王朝进入了全盛的时期。

唐玄宗开元年间,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比较安定,文化昌盛,国力强大的局面,达到了唐朝繁荣的高峰。

社会生产经过从唐高祖、唐太宗至唐玄宗100年的恢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粮食布帛产量丰多,是时“四方丰稔,百姓殷富”,国家仓储盈满,以至“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描写开元时期繁盛情况说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他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此诗虽有些夸张,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在生产恢复发展的基础上,开元年间物价较为低廉平稳。开元十三年(725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齐五钱,粟三钱”。此后,直至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两京斗米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二文”。物价低廉平衡对社会的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唐朝户口亦逐渐增长。在武德年间,全国有户200万,贞观时增至300万,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上升至380万户,武则天末年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有口3714万。而到开元、天宝年间,人口增加更快,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户增至891万,口达5291万,这是唐朝人口统计的最高数字,由于有相当数量的逃户不在簿籍,所以政府统计的户口数比实际户口数要低。据杜佑估计,天宝年间全国实际户数至少有1300万至1400万,按一户五口计算,唐朝全国约有6000万至7000万人。垦田面积据其估计约有800万至850万顷左右,稍多于西汉的最高垦田数字。

开元年间,一大批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涌现出来,著名的有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崔颢、王昌龄,书法家颜真卿,画家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史学家刘知己、吴兢,科学家一行,使开元年间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昌盛的景况。

开元年间,唐朝国势强盛。开元五年(717年),唐朝从契丹手中收复辽西二十一州,重置营州都督府,漠北拔也古、新罗、回纥等都重新归顺唐朝。在西北,唐朝收复了碎叶城;并打败了吐蕃、小勃律,通往中亚的道路重新打开了,唐朝对西域的主权恢复了,唐朝的声威远播西亚。日本、朝鲜半岛同唐朝的联系频繁。

“开元盛世”,是唐朝百余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所创造的。它的出现,与唐皇朝统治者有关,但是随着唐玄宗的统治趋向腐败,各种社会危机也就进一步暴露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