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武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外事得兼,高宗时实际已手操人主之权。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年仅24岁的皇太子李弘病死,武则天所生次子李贤继为皇太子。上元三年(676年),病重在身的高宗欲传帝位于则天,被宰相郝处俊谏后作罢。武则天以李贤企图造反的莫须有“罪名”,将其废为庶人,幽禁,后派人暗杀。其后,武则天立其第三子李显为皇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病死。太子李显即位,即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中宗年轻气盛,欲让其岳父韦玄贞当宰相,武则天诬陷中宗想把天下交给韦玄贞。遂立其第四子李旦为皇帝,是为唐睿宗,但一切大政均由她以太后身分裁决,独断专行,使“宗室人人自危,众人愤惋”。
率先起来反叛武则天的是李敬业(?—648年),即徐敬业,曹州离狐(山东东明东南)人,参与反叛的还有李敬猷、骆宾王等。公元684年九月,他们在扬州起兵,有众10万人。武则天迅速调集30万大军,派李孝逸统率,不久就压平了叛乱,李敬业、李敬猷、骆宾王等被部下杀死,余党皆平。垂拱四年(688年),唐宗室又起兵反对武则天,亦很快被武则天发兵平定。
武则天在压平扬州、宗室起兵的同时,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政治措施。公元684年,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改唐百官名,如尚书省改称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门下省改称鸾台,侍中改称纳言;中书省改称凤阁,中书令改称内史。宰相称同凤阁鸾台三品。御史台分为左肃政、右肃政两台,左台纠察朝廷,右台纠察郡县。公元690年,僧法明等十人献《大云经》四卷,说武则天是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作天子。武则天颁布《大云经》,令诸州都建大云寺。
接着唐睿宗等六万余人上表请改国号,武则天顺从众议。武周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武则天宣布改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天授,自称圣神皇帝,正式建立大周王朝。
武则天从公元690年当皇帝,到公元705年病重退位,一共当了15年的女皇。
如果从公元655年她以皇后身份参与朝政算起,到705年病逝为止,前后执政50年。在这半个世纪中,武则天的统治措施,对唐代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武则天称帝后,厉行残酷的镇压来防止唐臣的继续反抗。她在朝堂放四个铜匦,其中一个收受告密文书。有些告密人,她还亲自召见。她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为首的23个酷吏,先后杀唐宗室贵戚数百人,大臣数百家,刺史、郎将以下官不计其数。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所杀各数千人,其余诸人所杀人数多少不等。酷吏滥杀无辜,到了群情激愤的时候,她也陆续杀一些酷吏来缓和形势,最大的酷吏也不得免。公元690年,她达到称帝的目的,次年,杀索元礼,流放周兴到岭南,表示滥杀之罪在二人。公元697年,杀来俊臣。她能控制好亲信,使这些小人的恶行还有一定的限度,基本上不甚损坏当时的政治。
《通鉴》说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通鉴》这个评语是恰当的。武则天的长处,就在于善于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在她的统治时期,朝中有才能的文武大臣,几乎不比贞观时少,她能听谏,也多少有一些唐太宗的风度。她前后任用的主要宰相,如李昭德、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边将如唐休璟、娄师德、郭元振等,都是一时人杰。这些人用作将相,使得国家能够保持正常状态,免于内乱外患。她经常留心人才,如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有疑难事不能解决,请当地一个免了职的小官张嘉贞办理。张循宪回朝,保荐张嘉贞。她召见张嘉贞,任用为监察御史。凭她的明察善断,朝廷上便拥有一批愿为她效力的能臣。
武则天统治时期,封建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政治上能重视提拔一些有才干的人,广泛扩大封建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国防也得到加强。唐太宗贞观年间所取得的统一与强盛的成就,在武则天统治的半个世纪里,得到切实的巩固。
但是,武则天在当政时期,用人太滥。她放手招官,固然可以发现、提拔一些人才,但也使官僚机构急剧膨胀,增加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她重用武氏家族和一些谄媚小人,让他们长期担任宰相、尚书、总管等要职,而这些人不学无术,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影响极坏。
武则天崇信佛教,大造佛寺佛像,度人做和尚尼姑,浪费了大量钱财。她造一个“明堂”,高294尺。又兴建天枢,高105尺,基地周围170尺,用铜铁200万斤。铜铁不够用,竟征调民间农具充用,这些巨大的浪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她曾命天下断屠、禁止捕捉鱼虾。禁令实行了七八年,很多百姓的生计断绝。
武则天晚年放纵武氏亲族集团。侄儿梁王武三思把持朝政,和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等勾结,把朝政搞得混乱不堪。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张柬之、崔玄韦,中台御史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五人合谋,诛灭二张,逼武则天交出政权,让中宗复位。正月二十五日,武则天徙居洛阳宫城西南的上阳宫。翌日,唐中宗亲率百官至上阳宫问安,为其母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当年十一月初二,即公元705年12月11日,虚岁82的武则天死于上阳宫的仙居殿。
武则天死后,灵柩在唐中宗李显护送下运回长安,与唐高宗合葬在乾陵。临终遗嘱儿子李显为她立一块大石碑,上面不书一字。一生功过,让后人评说。如今这块“无字碑”仍巍然耸立在陕西乾陵,留给后人许多遐想。
称制历程
永徽(650—655年)初期,君臣兢兢业业,朝廷大体上相安无事,就是后宫王皇后与萧淑妃相互争宠,高宗两面为难。
太宗生前曾有一小宠姬,生得妩媚艳丽,14岁进宫,被封为才人。她就是武则天。高宗做太子时,乘入侍太宗之机,与她偷过情。太宗去世,武才人和许多太宗嫔御一起被安置在感业寺中为尼。高宗到感业寺后烧过了香,便携了武氏进云房叙旧,两人久别重逢,悲喜交集,不由情不自禁,相对哭泣。
这事给王皇后知道了。但王皇后正因妒忌萧淑妃,一想正好可给萧淑妃树一敌手,所以非但不责怪,反而劝高宗把武才人接回宫来,还暗中叫武氏蓄发。武氏蓄发不久,又是一头乌云,便随了内侍回到唐宫。这时她26岁。武氏十分乖觉,见了王皇后,就恭恭敬敬地叩下头去,还说了许多恭维话,王皇后十分高兴。以后,武氏极力巴结王皇后,把王皇后哄得喜欢不尽。王皇后也就常在高宗面前说武氏的好话。不久,高宗封武氏为昭仪。
从此,萧淑妃和王皇后都日益失宠。王皇后见弄巧成拙,十分懊悔,就与萧淑妃联手,与武昭仪争宠。可高宗根本不理她们,只相信武昭仪的话。武昭仪见自己名位已定,又愈来愈受高宗宠爱,就开始了陷害王皇后、争夺后位的阴谋。
武昭仪先百般笼络宫女、女官,每次得到赏赐就全分给她们。这些宫人因为王皇后平时脾气大,不尊重她们,对王皇后素有怨言,如今见武昭仪对她们倾心相交,自然很感激,都乐意为她所用。然后,武昭仪就命受她笼络的宫人暗中监视王皇后,把王皇后的一举一动报告给她。她再添油加醋说给高宗听。可谁知高宗虽然不常与王皇后同房,却也没有废后之意。武昭仪只好另想良计。
机会终于来了。永徽五年(654年)十月,武昭仪生了个女孩,王皇后很喜欢,到昭仪宫中看玩。武昭仪心中盘算定当,等王皇后一走,就残忍无情,扼死了亲生女儿,然后再给死婴盖上被子。高宗来了,武昭仪言笑了一会,就揭开被子,装作突然发现死婴,假意啼哭起来,并问左右有谁来过。左右都说:“皇后刚刚来过。”高宗听了,勃然大怒,说:“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昭仪乘机大进谗言,于是高宗决意废王皇后。
废立皇后,在中国王朝代,可是国家大事,必须通过大臣。高宗感到首先要取得执政的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当夜就带了武昭仪,御驾来到太尉府。君臣在厅上畅饮,饮到高兴处,高宗忽然授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长孙无忌推辞不过,接受了。这时高宗装作随便的样子,说皇后无子还要妒忌别人。长孙无忌方知高宗此来用意,但他假痴假呆,不接口,旁顾左右而言他。高宗与武昭仪见长孙无忌有意回避,心中不悦,罢席而归。
但高宗还不死心,暗中派内侍送去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讨好长孙无忌。武昭仪又多次支使母亲杨氏到太尉府,祈请长孙无忌立武昭仪为后,长孙无忌不应许。卫尉卿许敬宗也屡去见长孙无忌,劝长孙无忌依允,给长孙无忌狠狠训了一顿。
这时武昭仪又生了个儿子,叫李弘。她得意非凡,非要取王皇后而代之。她命心腹宫女准备了一个木偶,上写高宗姓名与年庚八字,悄悄埋在王皇后宫中,然后便去报告高宗,高宗气冲冲来到王皇后宫中,命内侍挖掘,果然得一木偶,不由大骂王皇后。他不听王皇后分辩,也不顾大臣反对,准备一意孤行,要废王皇后。永徽六年(655年)六月,高宗在武昭仪撺掇下,下敕禁止皇后母柳氏入宫,把吏部尚书柳奭贬到外州去做刺史。武昭仪又引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中书侍郎李义府为腹心,在朝臣中为她活动。瓦岗名将裴仁基之子长安令裴行俭获知高宗执意要立武昭仪为后,认为国家之祸将从开始,十分焦虑,遂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商议。此事被袁公瑜侦知,告发,裴行俭也被贬为外任。
就这样,废立皇后事被长孙无忌等大臣顶了半年多,君臣冲突终于爆发了。
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三人进了内殿,高宗劈面就问:“皇后不生儿子,武昭仪有儿子,今朕欲立武昭仪为皇后,怎么样?”褚遂良挺身反对,说:“皇后出身名门,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时,拉着臣手说:‘朕佳儿佳妇,托付给卿。’这话陛下也听到。如今言犹在耳。皇后没有过失,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违背先帝遗命!”君臣不欢而散。
第二天,高宗临朝,正式提废立皇后的事。褚遂良跪奏说:“陛下一定要另立皇后,也应慎重从名族中选择,何必立武氏?武氏侍奉过先帝,天下人都知道,实在不妥,后世也要议论陛下!”说完,把朝笏放在殿阶上,脱帽叩头,说:“笏还给陛下,放臣归田里。”血都叩了出来。这番话无疑是揭了高宗的丑,高宗恼羞成怒,命令左右将褚遂良撵出去。武昭仪在帘内火上浇油,大声尖叫:“何不扑杀此獠!”长孙无忌闻言,急忙出班保奏:“遂良是顾命大臣,就是有罪,也不可加刑。”褚遂良才得免难。侍中、太子宾客韩瑗和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来济也都涕泣谏阻废王皇后,弄得高宗无法可想。
于是,高宗放开了手脚,贬褚遂良到离长安2400多里的潭州(治所今湖南长沙)做都督,来儆戒反对另立皇后的朝臣。韩瑗悲泣不已,上疏再谏,说褚遂良是社稷忠臣,不能远放。影射武昭仪是亡殷的妲己,一旦立为皇后,大唐易姓就不远了。高宗根本听不进去。
武后生性凶悍残虐,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她的这种性格。那还是太宗朝时,她还在做才人。太宗有一匹马名叫狮子骢,性情暴烈,没人能制服它。武才人说:“我只要有三件东西,就能制服它。”太宗问:“哪三件东西?”武才人说:“一条铁鞭,一把铁锤,一支匕首。马不听话,我就用铁鞭抽它;再不听说,就用铁锤锤它;还不听话,就用匕首刺死它。”她是要用这种凶悍残虐的方法来治御臣下,首先遭殃的是废后王氏和废妃萧氏。
高宗内外政事,多与武后商议。武后原有政治野心,又有政治才干,渐渐地骄恣自擅,跟高宗争起权来。高宗被弄得很不高兴,转而想起废后王氏和废妃萧氏的好处来。王皇后、淑妃被废后,囚在冷宫别院。高宗找了一个机会,瞒着武后,去看望王皇后和萧淑妃。只见囚室严密封闭,只留一个壁洞供递送食物,高宗不觉恻然伤心,在室外呼喊:“皇后、淑妃在哪儿?”听得高宗声音,王皇后哭泣起来,回答说:“妾等得罪,贬为宫婢,哪能还有尊称!”又哀求说:“陛下如果还念旧情,使妾等重见天日,乞求名此院为回心院。”高宗应允说:“朕自有处置。”
谁知消息走漏,武后知道了,勃然大怒,跟高宗大吵一场,还想了一个狠毒残忍的惩罚王、萧两人的办法,说:“叫这两个婆子骨醉!”她矫旨派人将王、萧两人各杖一百,然后斩断了两人手足,叫做“人彘”,塞进了酒瓮。王、萧两人晓得是武后之谋,萧淑妃大骂:“阿武妖猾,到这个地步!我愿下世投生做猫,叫阿武做鼠,扼她的喉!”浸了数日,两人就死了。
来人把萧淑妃的话回了武后。武后又恨又怕,命将已死的王、萧两人的首级割下泄恨,又下令宫中不许养猫。可是她仍经常梦见王、萧两人披发沥血来找她算账,吓得她一再迁居,最后不敢再住在长安,徙居到洛阳。
杀害了王皇后、萧淑妃,武后巩固了在后宫的地位,进一步挟持高宗。高宗昏庸,政事多听她取决,重用武后心腹许敬宗、李义府。许、李两人是唐初出名的奸臣,都在立武后中立了大功。许敬宗出身江东士族,隋末投奔李密。他为人无行,但写得一手好文章,被秦王召补秦府学士。高宗即位,就重用他,代于志宁为礼部尚书;后因嫁女纳贿,被弹劾降职,但很快召入为卫尉卿、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不久复职礼部尚书。许敬宗修国史,歪曲事实,凡恨的人,就写得坏,谁贿赂他,就隐去恶事。处理政事更是顺风阿旨,阴附武后。李义府也以善文章著名,也为人阴险奸猾,平时逢人先笑,但一肚皮坏水,只要稍有嫌隙就要暗中陷害。当时人都说他笑中有刀,因他阴柔而能害人,背后给他起了绰号,叫“李猫”。高宗拜他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许敬宗为了进一步投靠武后,就在王皇后被害后,立即上奏说太子李忠是庶出的,应废庶立嫡,也就是要改立武后的儿子为太子。李忠是高宗长子,永徽三年(652年)立为太子,但是后宫刘氏所生,没有坚强的靠山,他很知趣地主动提出让位。显庆元年(656年),高宗改封李忠为梁王,立武后的长子李弘为太子。从此,武后没有了后宫之忧,集中心思,用驯马法,来对付不合己意的元老勋臣,控制朝臣。许敬宗、李义府是她的最好帮手。
李义府是个好色之徒。显庆元年,大理寺狱中关进了一个女犯人淳于氏,李义府听说淳于氏很美,就嘱使大理寺丞毕正义枉法放了她,被他收作了小妾。大理卿察觉此事可疑,上奏高宗。高宗诏令给事中刘仁轨覆查。李义府怕毕正义供出他来,就逼毕正义在狱中上吊自杀。侍御史王义方查出了李义府的奸事,就整理了李义府拍马屁发迹史和奸事,详细报告给高宗。高宗竟大怒,说王义方毁辱大臣,言辞不逊,把王义方撵出京城,贬到莱州做小宫,对李义府的罪则不闻不问。如此忠奸不分的高宗正好做了武后翦除异己、揽权专擅的驯服工具。
武后撺掇高宗,升许敬宗为侍中,李义府参知政事兼中书令。许、李两人就迎合武后旨意,诬奏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勾结褚遂良潜谋不轨。高宗准奏,将褚遂良一贬再贬,韩瑗、来济也被贬为外州刺史。不久,褚遂良、韩瑗忧愤而死。武后在通向执政的道路上,又清除了一个重要障碍。
接着,武后指使许敬宗伺隙构陷长孙无忌。恰巧这时有人告发太子洗马韦季方结党,高宗命许敬宗审理。许敬宗严刑逼讯,要韦季方攀诬长孙无忌。韦季方被逼不过,自杀,没有死成。
许敬宗竟抓住这个机会,诬奏韦季方想与长孙无忌勾结,陷害忠良,伺机谋反,如今事情败露,畏罪自杀。高宗不信,说:“舅舅怎么会谋反!”许敬宗说:“臣审得详细,反状已清楚,陛下还要怀疑,恐非社稷之福。”高宗不禁哭泣起来,说:“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异志,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如今我舅舅又是这样!如果事情真是这样,该怎么办啊?”许敬宗说:“房遗爱是个乳臭小儿,成得了什么气候。可无忌与先帝谋取天下,做了三十年宰相,如果一旦谋发,谁能当得了他。请陛下速作决定。”
高宗仍下不了决心,命许敬宗再去详细审问。次日,许敬宗奏说:“昨夜季方已承认与无忌同反。季方供说柳奭曾劝无忌立梁王为太子,如今梁王被废,无忌忧恐,为自安之计,才日夜与季方商议谋反。”高宗相信了,又哭泣起来,说:“舅舅果真如此,朕决不忍杀他。杀了他,天下人一定要骂朕,后世一定要骂朕!”许敬宗催促说:“古人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安危之机,间不容发。陛下若不早决,臣恐变生肘腋,后悔无及!”
高宗于是不再犹豫,也不召问长孙无忌核实,就下诏削去长孙无忌官职及封邑,押送到黔州安置。又废梁王为庶人,贬柳奭到象州,贬于志宁到荣州。不久,又派人到黔州逼长孙无忌自杀,到象州杀死柳奭。长孙无忌的子孙近亲也被杀的被杀,流放的流放。大唐一代勋臣,在君主专制制度和武后驯马精神下,就这样落得个身死家破的下场。
杀了长孙无忌,还有谁敢违忤武后的旨意。于是武后肆无忌惮,揽权行威。显庆五年(660年)十月,高宗可能患了次小中风,头痛,目不能视,百官奏事,只得都委武后批决。
可是武后因此愈来愈骄横,不再奉顺高宗旨意,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一举一动都受制于武后,不能自做一点事,他对此愤愤不平,偷偷地召来西台侍郎上官仪商议对策。上官仪说:“皇后专恣,天下人都不赞成,废了她。”高宗认为不错,就命上官仪起草了废后诏。
谁知宫中早就布满武后心腹,奔告武后。武后急忙赶来,大吵大闹,吓得高宗畏首畏尾,不敢发出诏书,还说:“我初无此心,都是上官仪教我的。”于是武后立即唆使许敬宗诬告上官仪一状,说他串通废太子李忠,阴谋叛逆。高宗这时已毫无主意,一切听任武后。结果,李忠赐死,上官仪处死,凡平时与上官仪有过来往的朝臣士大夫统统贬官流放。
从此,高宗临朝,武后垂帘听政。政事不论大小,官员要升要降,要斩要杀,都由她说了算。天下大权,全归中宫,高宗不过傀儡一个,拱手而已。武后正式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可武后意犹未足,想进一步独揽朝政。上元元年(674年),她引用了一批文学之士,随侍左右。平时,命他们撰写《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等书,借以从思想上控制和督责臣民;朝廷奏议、百官奏疏,就命他们阅议参决,以分宰相之权。这些学士不经设在皇城的朝官衙门(“南衙”),出入宫城北门,时人称他们为“北门学士”。
武后正在得意逞志时,与亲生儿子发生了冲突。武后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哲,四子李旦。太子李弘与母亲性情迥异,仁孝谦谨,敬礼大臣朝士,所以很得人心。他多次奏请,违忤武后意旨。武后对他很恼火。李弘有两位异母姊姊义阳、宣城二公主,都是萧淑妃所生,被武后长期幽禁在掖庭,年过三十,还未能出嫁。一次,李弘在掖庭见到了二公主,又惊,又可怜,立即奏请高宗,让她们出嫁。高宗应允了。武后得知后,怀恨在心。
当时高宗病发得很厉害,一班逢迎钻营的朝臣提议让武后摄知国政。可高宗接受了中书侍郎郝处俊、李义琰的谏议,要让太子监国。这样,武后要独揽朝政,李弘就成了她的障碍,她再也容不得这个亲子了。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武后在合璧宫鸩杀了李弘。高宗正想禅让给太子,得了凶讯,很悲痛,下诏谥李弘为孝敬皇帝。帝子谥皇帝,这是中国史上的第一次。
六月,立李贤为太子,随即又命他监国。不料李贤也与武后性情不合。正议大夫明崇俨以符咒奇术得武后宠信,他揣知武后不喜李贤,就经常密告武后,说李贤长相不好,不能即位,还是英王李哲貌像太宗,相王李旦相贵。宫中还有人议论,说太子是皇后姊韩国夫人生的。这些话传到李贤耳中,李贤心中又疑又怕。武后又命北门学士撰写了《少阳正范》和《孝子传》等书,不断送给李贤,暗寓训斥,还多次自写书信责备李贤。李贤愈加不安,日益消沉下去,沉湎酒色。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五月,明崇俨奉武后命到长安办事,途中逢盗被杀。武后怀疑是李贤指使的,只是一时查不出证据。永隆元年(680年)八月,东宫司仪郎韦承庆向武后报告,说太子与户奴赵道生等狎戏。武后正苦于找不到太子的岔子,这下就抓住机会召李贤到洛阳训斥,又遣中书令薛元超、裴炎和御史大夫高智周三人负责案查东宫。临行时,又向三人面授旨意。三人带人在东宫搜来搜去,竟在马坊里搜出了数百件黑色甲胄,取为谋反的证据。他们又抓了赵道生,逼他招供受太子指使杀了明崇俨。
三人大功告成,回报武后。武后说:“做儿子的心怀逆谋,天地不容,罪不可赦!”要“大义灭亲”,处死李贤。幸亏高宗代子求情,废为庶人,得免一死。第二天,立英王李哲为太子。
次年(681年)十一月,李贤被流放到巴州(今四川重庆)。李贤在徙所,郁郁不欢,写了一首《黄台瓜词》:“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后来有人把这词抄给了武后。武后越看越觉这是在讽怨自己,就暗中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勋潜往巴州,逼李贤自杀而死,死时只有32岁。李贤处事明审,很有才干。他曾招集很多学者集体注范晔《后汉书》,在史学史上很有价值。
徐敬业讨武失败
就在武则天一步一步走近皇位的时候,英国公徐敬业在江南起兵反武。
武则天召裴炎问计。裴炎因匡复军右司马薛仲璋是他的外甥,不希望兴兵征讨,就对武则天说:“皇帝年长,不亲主政事,所以敬业这小子才有了借口。如果太后返政给皇帝,叛众便可不讨自平。”
与此同时,武则天命削去敬业祖、父官爵,劈坟斫棺,复本姓徐;并命左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侍御史魏元忠为监军,统率10万大军,日夜兼程,开赴江淮前线,征讨徐敬业。
徐敬业起兵后,犯了方向性错误,被武则天赢得了时间。起先,魏思温建议:“明公以匡复为名,应该率领大军鼓行进,直捣洛阳,这样天下义士都知道明公是志在勤王,自然四面响应。”薛仲璋反对,主张南取金陵,说:“金陵有王气,又有长江天险可凭,不如先取常、润州,作为基地。然后北图中原,进无不利,退有所归,这才是良策!”魏思温坚持说:“山东豪杰都因为武氏专制,愤愤不平,听说明公举事,都自蒸麦饭为粮,举锄作兵器,等待南军北进。不乘这个情势建立大功,反而畏缩,自谋巢穴,远近闻知,谁不解体!”但徐敬业采取薛仲璋的意见,派左长史唐之奇守江都,自率主力南渡长江,攻占了润州(今江苏镇江)。兵发时,魏思温对右长史杜求仁说:“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淮,收聚山东之众以取洛阳,失败就在眼前了。”等攻破润州、捉住润州刺史李思文,魏思温提议将李思文斩首示众,可徐敬业因思文是他的叔父,不肯听从,只将思文改姓武,关在狱中。魏思温叹说:“不顾大义,专徇私情,哪有不失败的,我辈死无葬身之地了!”
就在这时,李孝逸率军进抵泗州(今安徽盱眙对岸)。徐敬业闻报回师北上,暂屯高邮境内的下阿溪,派弟敬猷北上据守淮阴,别将韦超、尉迟恭屯兵都梁山(今盱眙南)。
官军前锋发动进攻,被南军杀得大败。李孝逸首战失利,不敢前进。魏元忠说:“天下安危,在此一举。如今大军逗留不进,万一朝廷另派大将军替代将军,将军怎么办?”于是李孝逸引军向前,与南军再战,阵斩尉迟恭。
支度使薛克杨建议一举攻下都梁,说:“都梁地形虽险,但兵少,一举攻下,淮阴、高邮必望风瓦解。”行军司马罗艺认为还是改道直趋江都,活捉徐敬业,那时树倒猢狲散,定获全胜。诸将纷纷附和。魏元忠力排众议,说:“贼的精兵,都在下阿,这里都是乌合之众,利在一决。敬猷是赌徒出身,不懂军事,一攻即克。乘胜前进,就是韩信、白起再生,也抵挡不住。”
李孝逸听从魏元忠之计,进击都梁。韦超星夜逃窜,不战自溃。官军进攻淮阴,徐敬猷望风而逃。李孝逸沿运河南下,直扑下阿溪,徐敬业沿溪列营迎战,连战连胜,连斩数将。李孝逸害怕了,想退兵。魏元忠不同意,建议火攻。正好这时南军疲弊,顾望不振。李孝逸因风纵火,大败南军,斩首7000余,溺死者不可胜计。
徐敬业兄弟两人,轻骑逃进江都,带了妻子,奔到润州,弃马登舟,顺流出海,准备去高丽避难。船行到海陵(今江苏泰州),被风所阻。部将王那相突然叛变,杀了徐敬业、敬猷、骆宾王,及敬业妻子等25人,携首级投降了李孝逸。其余魏思温、唐之奇等余党也全被肃清。
武则天利用酷吏苛刑,大开杀戒,有部署地翦除李唐宗室,准备最后登上皇位,垂拱四年(688年)四月,武承嗣暗中指使人在一块白石上凿了“圣母临人,永为帝业”八个字,又指使雍州人唐同泰奉表贡献,说是在洛水中得到的。武则天大喜,把这块白石命名为“宝图”。五月,她亲拜洛水,接受“宝图”。又在南郊,告谢昊天,登明堂,受百官朝贺,自称“圣母神皇”。七月,更名“宝图”为“天授圣图”,洛水为永昌洛水,洛水神为显圣侯。吹吹打打,兴致勃勃,要做她的“真命天子”。
唐宗室诸王对此很不安,觉察武则天要尽诛宗室,把李家社稷移授武氏,于是都内怀匡复之志。八月,琅邪王李冲起兵。原来约定同时响应,结果只有李冲父越王李贞响应,其余诸王不敢发动。武则天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勋率兵征讨。不过七日,消灭李冲。接着,平定越王,李贞自杀。武则天命周兴逮捕了韩王、鲁王、常乐公主等,逼他们自杀,还牵连了许多大臣遭贬,连魏元忠也被流放。
八月,又大杀唐宗室,连两个亲孙子也没放过,诛杀他们的亲党数百家,把宗室几乎全部杀光,幼弱的流放岭南。
广延人才
武则天镇压了旧朝廷的势力,同时急需培植新朝廷的势力,因此,不拘一格,放手招官,广延人才。
武则天很重视科举。科举的考生,一是来自学馆,叫“生徒”,一是来自州县的推荐,叫乡贡,或贡生。以往,州县的奏呈,总是把贡物开列在前面,而贡生则写在后边。武则天把贡物与人才的关系倒置过来,把贡生放在首位,以示朝廷更重视人才。她做了皇帝,亲自考问举人,破格录用,称为“殿试”。原来,只开文科选士,武则天又增开武科,扩大选官的范围。武则天广开科举,仍恐埋没人才,又诏令臣民皆可“自举”,有所专长,均可录用。这样还不放心,又派出使者四出网罗,致使确有才能的一些落第举子、有能之士,也被选拔来做官。
故而即使在群奸、酷吏出入宫廷的不正常情况下,整个国家仍然保持正常状态,不但免于内忧外患,而且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这同武则天的政略不是没有关系的。
武则天重视和发掘人才的故事很多。
团扇侍女图(唐)
武则天广延人才,不分贤愚,均予位置,故正员数额不足,又广置员外官,以致出现了这样的政治笑话:
御史台(府),有个令史骑着毛驴到府里去办公。令史是个地位低下的小吏。府门内正中几位御史聚立着,他没有下驴,就一冲而过。御史们大怒,齐声喝着要打他。令史忙说:“各位大人息怒,今日的过错都怪这愚蠢的驴子。且先让我责备它的过错,然后大人们再打我也不迟。”御史们答应了。令史就责骂那驴子说:“蠢驴!蠢驴!你有何能?你有何技?你神志昏昏,你行动迟迟,如此伎俩,怎敢混入御史行里!”这些御史们本来都是滥竽充数的,遂羞愧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