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蜂起的群雄中,打败魏公李密的王世充,后来在洛阳自称郑帝。另外在河北河间郡乐寿的窦建德也建号称夏王。这两股势力,和崛起太原雄踞长安建号称唐帝的李渊,一时有鼎足之势。如果不是李渊有一位文武才略兼备的儿子李世民,说不定另一个三国鼎峙之局会在中国出现。郑帝王世充和夏王窦建德都是唐李世民的手下败将,一称小人,一称英雄。
师称小人
王世充被史家们称为欺诈小人,原有所本。王世充有一位老师徐文远,是隋国子祭酒,王世充是小人,出于他之口。徐文远也是魏公李密的老师,当李密在洛口(今河南巩县境)兵困洛阳隋朝残余政权时,城内百物短缺,徐老师不得不亲往城外去采薪,不料落入了李密侦骑之手,解送到大营时,李密认出是老师,马上扶之南面而坐,李密肃衣北面而拜,以尽弟子之礼。那时李密正和洛阳朝廷搭线,预备入朝辅政,以便夹击宇文化及残军。王世充却在洛阳夺权,把和李密搭线的内史令元文都一伙杀了,朝权落在王世充之手。李密向徐老师询问进止,徐老师勉励他匡济国难,迷途知返,不失为忠义之臣。但戒密非破世充,不可入朝。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战败,徐文远逃归洛阳,那时王世充自任太尉,专恣威权,徐文远见了这位弟子,每次说话都先伏地叩首。有人私底下问他:“先生何以见了李密端老师架子,见了王太尉又如此恭敬?”文远说:“魏公,君子也,能客贤士;太尉,小人也,能杀故人。吾何敢不拜?”从这段故事,读者对王世充这个人大概也有一个印象了。
取媚邀宠
王世充字行满,姓支氏,西域胡人,可能是土耳其种,因为他生来卷发。其父幼从母归王氏,就冒姓王。父亲曾做怀汴二州的长史,所以王世充幼亦受良好教育,读过一些经史,还好兵法,熟悉律令。私底下又喜欢卜筮推占之术,惟秘不告人。他性格深沉多疑,而诡诈有辩才。隋文帝时以左翊卫做到兵部员外。炀帝时先任江都郡丞,后因知炀帝想除去曾参与夺宗机密的御史大夫张衡,乃阿谀顺旨,在炀帝前说张衡的坏话,终使张衡免官废为庶民,王世充就升官兼江都宫监。于是雕饰宫内池台馆阁,又征远方珍奇宝物以邀帝宠。知道炀帝喜欢女色,他又征江淮良家美女以进,由是常得亲近帝侧,君臣之间,甚见亲昵。
隋菩萨三尊铜像
笼络人心
大业八年(612年)各地乱起后,王世充一面阴结豪杰,多收人心,见百姓犯禁,往往帮助他们脱罪,以树立私恩;一面也率官兵平乱。他很会做作,平乱有功,总推动部下,掳获战利品也一概发给士卒,自己一毫不取。由是颇获军心,出战时常建功。他有一次破贼军孟让十万之众于盱眙(安徽境内)而被炀帝赏识,认有将帅才略。大业十一年(615年)炀帝在雁门(山西代县),被东突厥始毕可汗围困,炀帝急得日夜哭泣,发书各地勤王。王世充得此机会立刻发江都民兵赴难,而且故意垢首号泣,终日不解甲,夜卧草荐,以示帝难在身。后来炀帝回朝,认为世充爱己逾常人,乃益加信赖。大业十二年(616年)世充在豆子坑(河北河间)及南阳分别破贼归来江都,炀帝亲执酒杯赐饮,以嘉其凯旋。
会师洛阳
当李密在洛阳一带聚势越来越大时,隋炀帝在江都命王世充率江淮劲旅,与其他各路军会师洛阳,与李密战于洛口。炀帝并诏示诸军务受世充指挥,王世充真的当起统帅来了。世充与李密作战,互有胜负。后来隋炀帝在江都被杀,起兵太原的李渊在长安也废隋恭帝而篡夺帝位。洛阳隋东都朝廷马上奉炀帝孙越王杨侗为皇泰主。王世充被任纳言,封郑国公,和段达、元文都等七大臣共辅朝政。那杨侗二十岁不到,全由七大臣摆布。那时因为杀炀帝的宇文化及率残军自江都北归,宇文手中有其所立的隋主杨浩(炀帝弟秦王杨俊之子),还有炀帝的萧后。皇泰朝中人不愿东都出现二主,所以主张招降李密,令李密消灭宇文。王世充不愿李密入朝,联段达杀元文都等夺权而任太尉。王世充又以洛阳乏食而和李密作战。当时李密正和宇文化及打过一仗,虽胜而疲,李密又未采用裴仁基、魏征等之谋,与王世充打持久战,因此轻敌而不设重防,竟被王世充打得大败而溃,造就王世充的机会,让他在洛阳称郑王,不久又迫隋主杨侗让皇位。
夺位称帝
王世充在洛阳夺位时,曾在隋皇泰主杨侗前面披发立誓:“候海内澄清,乃复隋主帝位。”但夺位不久就逼杨侗饮鸩毒,杨侗请与母刘太后诀别,不许,乃布席焚香礼佛发愿:“自今以后,不再投生帝王家。”然后仰药,未绝,左右以帛缢杀之。那杨广的长孙,父早死,长得眉目如画,性又宽仁,因生末代帝王家,与祖同命,死得凄惨。王世充自立为郑开明帝,大封宗族。他性好虚名,认为做天子必须亲接民情,于是在殿门外设坐听朝,一任百姓上书。常轻骑出巡街市,随时接受民间诉愿。但是数日下来,民间上书山积,他未能一一省览,感觉厌烦,从此不出朝也不出巡亲民了。当他初专朝政时,也曾在太尉府立三牌:一求文学才识之士;二求武勇智谋之士;三求民间上书申冤。初时世充一一亲接,躬自批览,殷勤谕慰,人人以为言听计从,而事实上都不见付诸实行。
隋仙山并照四神镜
遇赦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