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概况
侵占越南并以越南为基地,打开一条通向中国的道路,建立一个所谓“法兰西东方帝国”,是近代历史上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一贯政策。1873年,法国侵略者曾一度占领河内,并继续北犯,企图攻占北圻,受到越南军民的坚决抵抗。驻扎在中越边境上的广西天地会余部刘永福的黑旗军,应越南政府的邀请,驰援河内,在红河两岸屡创法军。12月21日大败法军于河内西郊罗池,击毙法军将领安邺,歼敌数百。黑旗军正准备攻河内城时,接越南政府来书,封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并要求刘永福撤围退兵。1874年越南阮氏王朝同法国签订了第二次《西贡条约》,法国取得了很多特权,把整个越南置于自己控制之下。
1882年,由李维业率领的法国侵略军攻占了红河一带的越南领土,并沿红河北上。在大兵压境的关键时刻,刘永福陈兵怀德,和法军针锋相对,并应越南政府再次请求,率部三千攻打河内。1883年5月19日,双方决战于河内城西纸桥,法军又一次大败,李维业和法军数百人被击毙。刘永福升为三宣提督。黑旗军的英勇抗法斗争粉碎了法军吞并北圻、打通红河、侵入中国云南的阴谋。这年8月,法国茹费理内阁终于迫使越南阮氏王朝签订了《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
但法国侵略者却步步进逼,要清政府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要清政府消灭黑旗军,要求给法国从越南任意进入中国云南通商等权利。当这些苛刻条件遭到拒绝后,法国侵略军便于1883年12月悍然向驻在越南的清军发动进攻,中法战争爆发了。
马尾海战
1883年12月11日,法国侵略军6000人,分路进攻驻守越南山西城的清军。守城清军因受“不准衅自我开”的命令束缚,坐失战机,处于被动局面。云南巡抚唐炯指挥无能,作战连遭失败。黑旗军与法军血战三天,毙敌数百,最后山西失陷。法军接着攻北宁,陷太原,于1884年3月逼近中越边界。
清军的暂时失败,使法国加紧向清政府进行诱和活动,也使清政府内的主和派活跃起来。清政府派李鸿章去天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谈判,1884年5月11日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其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不干预法越之间签订的任何条约;同意在中越边境上开埠通商;中国将驻北圻的部队撤回边界。条约签订后,法军向驻谅山附近北黎的清军发动进攻,还杀死清军派去谈判的代表,清军愤而还击,打败了法军的进攻。第二天,法军又来进攻,再次被打败。法军以这次北黎冲突为借口,向清政府提出赔款二亿五千法郎,立即撤退北圻的清军,遭到清政府拒绝。
1884年7月14日,法国海军舰队在海军中将孤拔率领下侵入福建闽江口。8月4日,法海军少将利士比率军舰进犯台湾基隆,遭到负责台湾防务的刘铭传所率军队的坚决抵抗。
镇南关大捷和《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清政府对法宣战后,下令在越南的军队主动出击。东路即广西军潘鼎新出动,越过谅山、谷松,屯扎船头、朗甲一带。西路即云南军岑毓英部于10月进抵宣光,与黑旗军配合包围了宣光法军。1885年2月,侵越法军得到增援,向东路清军进攻。潘鼎新战胜不追,战败则退,士气非常低落,谷松、观音桥相继失守。谅山守将苏元春弃城退回边境,法军尾追潘军,一度占领镇南关(今友谊关),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宣光被围法军得到增援,岑毓英军被迫后撤。3月末,刘永福部黑旗军在竹春、陶美等率领下的云南农民军以及越南人民义军的配合下,大败法军于临洮,乘胜克复十数州县,向越南内地挺进。越南之兴安、宁平、南定、兴北、太原各地义民,闻风响应。同时,帮办广西军务冯子材率领东路清军,在镇南关打垮了法军,打死打伤1000多人,打伤前敌指挥官尼格里。法军溃不成军,狼狈逃窜,清军乘胜收复谅山,向北宁挺进。史称“镇南关大捷”。镇南关大捷扭转了中法战争的局势,但是腐朽的清政府却没有把抗法战争继续下去的决心,主战派与主和派都主张“刻下若能和,中国极体面,稍让也合算”。于是,清政府下令撤军。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二)中国边界指定两处通商,一在保胜以北,一在谅山以北,法国商人可以在此居住,法国政府也可以在此设立领事馆;(三)法货进出云南、广西边界时,应减轻税率;(四)以后中国建造铁路时,应向法国人商办;(五)法国撤走基隆和澎湖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