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开始,是在“自强”的口号下筹建近代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海军。咸丰十一年(1861年)底,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广储平实”,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起点。同治三年(1864年)安庆内军械所随军迁到南京。安庆内军械所虽然是以手工业制造为主,但却是当时清军的一大火器供应中心。

在同一时期内,各地还设立许多军火工厂,“惟一省仿造,究不能敷各省之用”,到光绪十年(1884年)为止,清政府先后设厂局20所,除江南制造局停办外,其余19所分布在全国12个省区。从19世纪60到90年代的30多年中,洋务派办军事工业,共用银4500万两,均由国库支出;所有局厂一律归官办;生产的枪炮弹药和轮船均由清政府调拨发给湘、淮军和沿海各省使用;每个厂局均有成群的官吏,机构庞杂,洋务派办洋务首先聘请洋员。

光绪元年(1875年),由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倡议,经总理衙门核准,拨银400万两,作为筹办海军军费,准备在十年内建成南、北、粤洋三支海军,后由于财力有限,决定“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沈葆桢死后,海军大权集于李鸿章一身,他在天津设水师营务处,办理海军事务;又于光绪六年(1880年)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训练北洋系海军军官。同时又用银300万两,从德国购买“定远”“镇远”两只铁甲舰。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光绪十年(1884年),三洋海军初具规模,南洋海军约有军舰19艘、北洋海军约有军舰15艘、福建海军约有军舰11艘。光绪十年六月,中法战争爆发,八月,法国远东舰队击毁了福建海军全部舰船,并摧毁福州船政局,南洋海军也受到损失,只有李鸿章的北洋海军保存了实力。李鸿章又向英国订购了“致远”“靖远”和从德国购进“经远”“来远”等舰,北洋海军实力加强。在这前后,李鸿章又修建了大沽、旅顺船坞,作为修理铁甲舰之用。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丁汝昌任海军提督,拥有军舰22艘。军事训练由英、德国人操纵。光绪二十年(1894年),北洋海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灭,结束了北洋海军的历史。

洋务派在开办军事工业的活动中,需要巨额经费,使他们感到“百方罗掘,仍不足用”,认为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由富而强,认为“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因此,洋务派仿照西方,开展了建立民用工业的“求富”活动,借以达到“兴商务,浚饷源,图自强”的目的。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采取了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举办民用工业,包括采矿、冶炼、纺织、交通运输等等,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共办几十个企业。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鸿章派漕运委员朱其昂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办民用工业的开端。轮船招商局共招商股73万多两银,海关拨官款190多万两银,官督商办。总局设在上海,在上海天津等地设码头,代政府运漕米等。

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派唐廷枢筹办开平矿务局,光绪三年(1877年)招商股80多万两银,官督商办。光绪四年(1878年)正式成立并开井,次年使用外国机器,按新式方法开采。光绪七年(1881年),开平矿务局每日出煤“五六百吨之多”,十余年后,开采量增加,每日“可出煤一二千吨”,且“煤质极佳,甲于地处”。

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在大沽和北塘海口炮台试架设电报到天津,“号令各营,顷刻响应”。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李鸿章在天津设电报总局,由盛宣怀任总办。电报线由天津沿运河南下至上海等地,以后又架设了上海至南京及南京至汉口的线路。光绪八年(1882年)四月,电报局改为官督商办,招商股80万元。光绪十年(1884年),电报总局迁往上海,并在各地设电报分局。光绪十六年(1890年),即电报总局成立10周年时,电报线已遍布全国各地。

光绪七年(1881年)成立黑龙江漠河金矿,商股7万两银,官款13万两银,官督商办,李鸿章派吉林候补知府李金镛办理。光绪十五年(1889年),用新式机器开采,这一年产金18961两。同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办汉阳铁厂,由清政府拨款200万两银作资金,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光绪十九年(1893年)完工,共计10厂。官办无款可筹,后由盛宣怀接手,改为官督商办。

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开始议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光绪五年(1879年)派郑观应筹办,光绪八年(1882年)成立。招商股银达50万两,采取官商合办形式。该局享有10年专利,不许民间仿办。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工,营业兴隆。光绪十九年(1893年)失火,损失约七十多万两银。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设华盛纺织总厂,下设10个分厂。光绪十六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将原设广东织布局移至武昌,建立湖北织布局。光绪十五年八月底,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内奏准在广东设织布局,后张奉调湖广总督,织布局随之迁往湖北,由于筹办资金困难,张之洞先后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16万两银,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开始建造厂房,光绪十八年(1892年)底才正式开工,尚有盈余。

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后的二十几年里,先后创办了41个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到光绪二十年尚存30个,共有资本约计3900万元。这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

此外,洋务派从同治元年(1862年)起,先后设立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和天津水师学堂等20多所近代学校,培养外语和近代科技人才。从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政府还向欧美国家派遣近200名留学生。

随着北洋海军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覆灭,洋务运动也遂告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