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北伐,经过安徽、河南,各地捻首纷纷聚众起事。

咸丰五年(1855年)秋,各地捻军首领齐集雉河集(今安徽涡阳),推张乐行为首领,以雉河集为中心,建国号“大汉”。张乐行称大汉明命王,分五色旗统领各军。张乐行自统黄旗,龚德树领白旗,侯士维领红旗,苏天福领黑旗,韩奇峰领蓝旗。五旗以下又设五种镶边旗和其他旗号,由孙葵心等许多人分领。还制定《行军条例》19条。河南夏邑黑旗首领王贯三,亦率部前来参加会议。人数约达十万。

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渡淮河南征,与太平军李秀成、陈玉成部会师于霍丘与正阳关等地,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蓄长发,受印信,使用太平天国旗帜,张乐行被封为“征北主将”,五旗各领亦各有封号。但他们“听封而不听调”,不出境远征,并保持自己独立的组织和领导系统。

咸丰八年(1858年)张乐行等部北上占领安徽怀远、临淮和凤阳等地。次年夏,和太平军合力攻克安远。十一月,怀远失守。一年以后,临淮、凤阳也相继陷落。同时,淮北捻军三万人在张宗禹等率领下,攻占苏北重镇清江浦(今淮阳)。咸丰十一年(1861年)三月,龚德树率军配合太平军西征武汉时,战死于罗田松子关。九月,安庆失守,张乐行率众北归颍上。于第二年春,与太平天国联合围攻颍州(今阜阳)。不久,苗沛霖叛变,向张乐行的背后突然发动攻击,使张乐行全军溃败。英王陈玉成被俘遇害。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全力猛攻皖北蒙城、亳州,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失守,张乐行被俘遇害。

当天京陷落时,东援天京的西北太平军、捻军联合部队,正与清军胶着于鄂东。天京陷落后,以僧格林沁的蒙古贵族骑兵为主的清军,趁机发动突袭,联军受到很大损失,乃分二路突围。一路陈得才为首东走,另一路赖文光为首北走,两支部队时合时分。赖文光巧妙地避敌主力,在豫南重创清军。陈得才却仍力图东进,结果于十一月初,在安徽霍山为僧格林沁所败。马融和等趁机以十余万之众,分批叛变。陈得才见大势已去,服毒自杀。其余部邱远才、张宗禹等突围与赖文光会合。推赖文光为首领。赖文光按照太平天国的兵制、纪律,整编捻军,并逐渐易步为骑,使捻军成为10万余人的骑兵武装。捻军还吸收了败散各地的太平军战士,著名的范汝增来归。

曾国藩庆贺天平宴年画(清)

同治四年(1865年)初,僧格林沁率骑兵,在山东对捻军大举进攻,被赖文光统率的捻军打败。随后赖文光部从信阳出兵,横扫豫中,接着,进入鲁西,穿过鲁西南,突入苏北,然后又折回鲁西,在曹州县(今菏泽)设埋伏。僧格林沁尾追不舍,向捻军寻机决战。终于陷入捻军埋伏圈,大部被歼,僧格林沁被击毙。

清廷闻讯后大震,急忙派曾国藩督师北剿。曾国藩针对捻军流动作战的特点,提出以静制动的方针,以点和线,来围困捻军,制止捻军的运动。他调集十万重兵,配以新式枪炮,在淮水北、运河西、沙河及贾鲁河以东,沿岸设防,想逐步收缩,把捻军消灭在包围圈中,还成立一支机动部队专供往来游击之用。但赖文光等所率捻军,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术,多次惩创清军,纵横驰骋于豫、鲁、苏、皖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