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之后,林则徐下令恢复了中英贸易,但坚决禁止鸦片的输入。林则徐在禁烟斗争中的基本原则是:“鸦片必要清源,而边衅亦不容轻启。”他对外国商人实行了“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方针,任何国家的商船,只要不夹带鸦片,并且具结合证以后也不带鸦片,都允许进口。而义律则利用各种机会,扩大事态。他下令英国商船一律不准进口做买卖,并要求英国政府派军队,准备武力解决。7月,在九龙的尖沙咀发生了英国水手行凶伤人事件,村民林维喜伤重致死。林则徐要求英国人交出凶手,义律无理拒绝,并于9月率英舰闯进九龙借机挑起战事,炮击九龙山口。中国方面予以还击,打退英舰进攻,此为九龙之战。10月,义律率英舰又闯入珠江口,在穿鼻洋阻拦进口的英国商船,并与中国师船接战,是为穿鼻之战。此后,英军曾在10天之内6次进犯中国军队的驻地,均被击退。
面对英国侵略者的武装挑衅,林则徐进行了积极的防备。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一道,着手整顿水陆两军,下令增修虎门炮台,在虎门海口安设木排、铁链,购置和仿制西式大炮,以加强防务。他召募数千名渔民、疍户、丁半,编为水勇,精练夜袭火攻之法。同时还发布安民告示,与当地群众相约,如英军闯入内河,许人人持刀痛杀。林则徐的这些备战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1839年12月,道光皇帝在接到穿鼻之战的奏报后,命令停止中英贸易。林则徐奉旨于1840年1月宣布断绝中英贸易。在此之前,英国政府已经决定出兵侵华。
1832年,英国船只“阿美士德”号来中国测量沿海港湾的航道,调查沿海港口的情况,并将此绘制成图。同时,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状况进行刺探。1835年,该船船长胡夏米向英国政府提出武装侵略中国的建议,并提供了具体的作战方案。鸦片战争前,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曾召见大鸦片贩子查顿,在一起拟订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具体计划。英国资产阶级挑起侵略战争蓄谋已久,禁烟问题成为他们发动战争的导火线。
1839年10月1日,英国召开内阁会议,作出了“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去”的决定。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曾在好望角舰队担任总司令的海军上将乔治·懿律和商务监督查理·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4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决议案。6月,英国侵略军4000人及由48艘舰船组成的远征舰队,从印度侵入中国广东海面。一场由英国资产阶级挑起的、“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对华战争”正式爆发了。
战争从1840年6月下旬开始到1842年8月下旬结束,经历了三个阶段。
战争的第一阶段,自1840年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开始,至1841年1月义律发布所谓《穿鼻草约》为止,历时7个月。
英国侵略军到达中国海面后,对广州实行了封锁。广州的军民在林则徐的带领下,对入侵者早已严加戒备。懿律见无隙可乘,按原定计划,掉转船头,率兵北窜。7月,英军进犯福建厦门。新任闽浙总督邓廷桢已有防备,英军在此也未能得逞。英舰继续北驶,进犯浙江,攻陷了防御薄弱的定海。接着又有部分兵船北上,于8月到达天津白河口。懿律在这里递交了巴麦尊给清政府的照会。英国在照会中提出赔款、割地、自由贸易等项无理要求,并且声称,如上述要求得不到满足,便要“相战不息”。
定海的失陷使清政府大为震动。妥协派趁势散布流言蜚语,对抵抗派进行攻击。他们把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归罪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声称:“上年广东缴烟,先许价买,而后负约,以至激变。”在这种投降理论的影响下,道光皇帝十分恐慌,决定对英国侵略者实行笼络政策,寄希望于和谈。他下令不必对驶入海口的英船开枪开炮,同时指派直隶总督琦善前往天津河口,与英国侵略者谈判交涉。
琦善在同侵略者的交涉中屈膝求和,他表示:林则徐等人在广东查禁鸦片“操之过急”,实属“办理不善”,一定要“重治其罪”,希望英军退回广东具体谈判,保证能得满意的结果。英国侵略者在得到了琦善的保证后,遂于9月中旬折回南方。道光帝于9月17日任命“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同时,以“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查办。抵抗派因此受到沉重打击,妥协派开始占了上风。
琦善10月离开北京,次年1月到达广州。为了表示谈判的诚意,他下令撤除了珠江口附近的防务,遣散了水勇、乡勇,为侵略者的活动大开方便之门。12月,琦善与英人开始谈判。琦善对义律提出的各项侵略要求无不一一允诺,只是割让香港一事,他不敢作主,表示要“代为奏恳圣恩”。1841年1月,英军发动突然进攻,强占大角、沙角炮台。炮台守将陈连升等进行了顽强抵抗。在战斗中,陈连升以身殉国。然而,钦差大臣琦善却下令撤退各炮台的守兵。1月20日,义律单方面公布了《穿鼻草约》。草约包括清政府割让香港、赔偿烟价600万元、恢复广州通商等项条款。1月26日,英军强行占领香港。
战争的第二阶段,自1841年1月清政府宣战始至5月《广州和约》订立止,历时4个月。
1月27日,大角、沙角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道光皇帝大为恼火,感到定海尚未交出,英军就又在广东挑衅,立即下诏对英宣战。他将琦善革职问罪,任命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和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并从各省调集了军队17000人开赴广东。中英双方重新进入战争状态。
义律获悉清政府调兵遣将的消息,先发制人,于2月下旬抢先对虎门炮台发起了进攻。62岁的水师提督关天培亲上炮台,率军英勇抵抗。在战斗中,他受伤多处,血染衣甲,仍坚守阵地,誓死不撤。而这时还在广东前线负责军事的琦善,竟拒绝派兵增援。关天培终因孤立无援,弹尽粮绝,与守军数百人壮烈牺牲。虎门陷落,英军占领了十余座炮台和1000余尊炮位。广州的形势变得十分危急。
4月,奕山等人及各省调来的军队先后齐集广州。
奕山抱定“患不在外而在内”的宗旨,希图侥幸取胜。5月下旬,他在没有切实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对英船发动了一次夜袭,结果溃败逃回广州。英军趁机反扑,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轻易占领了城郊的泥城、四方等炮台,包围了广州城,并发炮轰击城内。奕山等人在城上高悬起白旗,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向英军求和。5月27日,奕山与英军订立了屈辱的《广州和约》。和约规定:清军在6天内撤驻广州城外;7天内缴纳600万元的“赎城费”,赔偿英国商馆损失30万元。
战争的第三阶段,自1841年8月英军再度进攻厦门始至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止,历时12个月。
1841年4月,英国政府获悉义律发布《穿鼻草约》的消息之后,大为不满,认为从这个条约中所获取的侵略权益太少,决定撤回义律,改派曾在印度任职的璞鼎查为全权公使。
8月下旬,璞鼎查率军进犯厦门。总兵江继芸领兵御敌,力战牺牲,厦门陷落。9月,英军北犯定海。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等率部抵抗了6个昼夜,重创英军。10月1日,定海再度失陷,三个总兵先后殉难。10月中旬,英军进攻镇海。负责镇海防务的是两江总督裕谦及浙江提督余步云。裕谦集众立誓,愿与镇海城共存亡。在战斗中,他登城指挥,率军抵抗。而余步云却临阵逃脱。镇海失守,裕谦投水自尽。随后,英军又攻占了宁波。
浙东三城的失陷使清廷大为震动。为了挽回败局,保住江南财富之区,道光皇帝下令重新迎战。10月18日,他任命奕经为扬威将军,侍郎文蔚、副都统特依顺为参赞大臣,同时从江西、湖北、安徽、四川、河南、陕西、甘肃等省调集军队近2万人赶赴浙江前线。奕经一路上游山玩水,寻欢作乐,从北京到浙江足足走了4个多月,于1842年2月到达绍兴。奕经同奕山一样昏庸无能,对战事不做认真准备。3月,清军从绍兴分兵三路袭取镇海、定海、宁波三城。因作战消息早有走露,英军已有准备,清军被打得大败,奕经等人逃回杭州,从此不敢出战。
为“外患”“内忧”所困扰的道光皇帝深恐后者甚于前者,为了维持其统治,宁愿屈膝投降。于是从忽战忽和转为一意求和,下令沿海各省不许进兵,并任命盛京将军耆英为钦差大臣,会同被革职的两江总督伊里布赶往浙江前线,办理议和停战事宜。然而英国侵略者拒绝了议和的请求,他们在等待更有利的时机。按照原定计划,英军开始大举入侵长江流域。
1842年5月,侵略军退出宁波和镇海,集中兵力攻陷了海防重镇乍浦。6月,英舰进入长江,全力进攻吴淞口要塞。年近七旬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领守军5000人顽强抵抗。他亲至炮台指挥作战,给敌军以重创。担任后援的两江总督牛鉴却闻风逃遁,致使陈化成腹背受敌,孤立无援,战死在炮台。随后,上海、宝山相继陷落。英军继续溯长江西上,7月下旬进攻镇江。守卫镇江的京口副都统海龄率部殊死奋战,6天之后,侵略者攻陷了镇江。8月初,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8月29日,《南京条约》签订。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