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张献忠的抗清斗争
清统治者在笼络地主阶级镇压农民军的同时,对汉族人民施行了圈地、屠杀等等民族高压的措施。各地人民都起来反抗清统治者。北京近郊的昌平、三河,以及冀中、苏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如山东西部的榆园军,山东东部的青州起义军,山西西部吕梁山区的起义军,河南怀庆、卫辉等地的起义军,在河北各地也有很多小规模的农民武装。在这些起义军中都有被清军打散的李自成旧部参加,他们或是独立作战,或是策应李自成的军队抗击清兵。
清顺治二年(1645年)初,清统治者集中军力分两路攻入陕西,一路由阿济格率领,吴三桂为前锋,一路由多铎率领,孔有德为前锋。李自成迎击清军于潼关,经过激烈的战斗,农民军放弃西安,东下湖广。这年四月,农民军来到湖北通山县,李自成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死于通山九宫山。
同样,清统治者诱降在四川的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也遭到拒绝。李自成败退陕西时,张献忠便和李自成相约共抗清兵。顺治三年(1646年)冬,张献忠迎击清军于川北西充的凤凰山,遇伏而死。
张献忠死后,他的部将李定国、刘文秀、孙可望等人,也在川南云贵一带与南明桂王政府合作,继续抗清。
史可法抗清
史可法(1601—1645年),字宪之,号道邻,明末河南祥符(今属河南开封)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迁户部郎中。因镇压农民起义,累迁右佥都御史,在安庆、池州、光山、蕲州、湖口诸地堵截农民军,升任南京兵部尚书。
扬州史可法纪念馆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受命督师扬州的史可法派人分驻江北四镇,以坚守南京。尽管内有昏君佞臣胡作非为,外有骄兵悍将纷争不和,但具有民族气节的史可法不顾处境之艰难,极力排除干扰,协调江北四镇,团结各方力量抗清。他本人亲自防守要冲宿迁。
1645年四月十二日,史可法和亲信部将于危急中冒雨奔回扬州,部署防守事宜,当时兵力甚为悬殊,面对清军多次的诱降,史可法不屑一顾,清军恼羞成怒,下令攻城。总兵李栖凤、监军李岐凤,率所部4000人越城降敌,城中势力益孤,但仍顽强坚守。清兵用大炮猛攻,史可法下令发炮还击,击杀清兵数千人于一二十里之外。扬州城内的老百姓也纷纷登城抗敌。史可法督率军民在兵单力弱、又无外援的情况下顽强抗击十多天,给清兵以重大打击,连清统治者也承认清兵伤亡很大。二十五日,扬州城西北角崩塌,清兵攻入,城陷。史可法自杀未遂,在部属数十人围拥着他下城走小东门,清兵迎来,他大呼:史可法在此!遂被俘,见多铎。多铎当面劝降,他骂不绝口,严词拒绝:我为天朝重臣,岂肯苟且偷生,做万世罪人!又说: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但扬州百万生灵既属于尔,当示以宽大,万不可杀。最后被害于扬州南城楼上,时年四十二岁。
夏允彝父子的抗清斗争
夏允彝,松江府华亭县(今江苏松江县)人,字仲彝,号叆公,出生官宦书香世家。夏允彝好古博学,擅长词文,东林党在苏州讲学时,曾与同郡好友陈子龙、徐孚远等结社,名动海内。顺治二年(1645年)七月,清军攻下南京,进抵苏杭时,夏允彝同好友陈子龙等毅然投入滚滚的抗清洪流,参加了吴志葵的抗清武装队伍。吴军在进攻苏州时几乎全军覆没,夏允彝父子、陈子龙等人幸免。夏允彝感愤明王朝的腐败和清朝的高压,自己又无能为力,于同年九月投水自尽。
夏完淳,夏允彝长子,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师友的影响,聪明早慧,有神童之誉。
郑成功的抗清斗争
当农民军在西南进行艰苦抗清斗争的时候,东南沿海一带人民也在郑成功的领导下进行抗清活动。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他们父子都在唐王政府为官,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则继续抗清。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据点,曾先后围攻福州,攻克台州。清朝派人招降,遭到他的严词拒绝。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联合浙江张煌言等发动了一次大反攻,从海道溯长江,直达南京近郊,占领了镇江、芜湖等四州三府二十四县。他们的行动与李定国的起义军遥相呼应,使清廷大为震动。但由于战略上的错误,郑成功在南京被清兵所击败。
为了建立根据地,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率大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走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光复了台湾。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建立行政机构,招徕大陆移民,屯田垦荒,又派遣汉族“农师”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郑成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