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刘邦从关中率领一批新兵返回成皋前线时,北貉(居住在今东北一带的少数民族)和燕也派来了支援的骑兵。这时彭越在项羽的后方又往来袭击他的运输线,韩信也从齐国向项羽的后方发动进攻,项羽在前线的军队兵疲粮尽,处境非常困难。

刘邦抓住这个机会,向项羽展开了政治攻势。他先派陆贾到项羽处,以请他释放自己的父亲和妻子的名义,试探项羽的口气,项羽没有答应。但陆贾已经探明了项羽军情的虚实和他个人的心情。陆贾回来向刘邦报告后,刘邦又选派善于口才的一位姓侯的儒生,去劝说项羽和解。

从项羽的性格来说,他当然不甘心接受未击败刘邦的任何和解;但从他当时的处理来说,已经再无力量继续与刘邦在荥阳、成皋一带对峙下去了。要么等待刘邦击败自己,要么接受刘邦提出的暂时妥协,项羽只能从中进行选择。项羽虽然有宁死不屈的性格,但他当时还是认清了形势,接受了刘邦提出的暂时的和解和妥协。

刘邦提出以鸿沟(在荥阳东南30里,是秦始皇时开凿的一条引水渠)为界,东面归项羽,西面属刘邦,刘邦和项羽中分天下的条件,项羽接受了。

项羽释放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他们在彭城之战刘邦失败后,就被项羽作为人质扣留,现在刘邦全家才得到了团聚。当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回到刘邦军中时,大家兴高采烈,庆贺刘邦全家的团圆,士兵都高呼万岁。

项羽释放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后,就率军东归,这时刘邦也准备率军回关中休养。可是张良和陈平劝刘邦说:“现在我们已占有大半个天下,各路诸侯又都归附和支持我们。而项羽兵疲粮尽,孤立无援,处境困难。这正是消灭项羽的最好机会。如果不借这个机会击败项羽,等到项羽的力量恢复过来后,就又难打败他了。现在不趁机击败项羽,就等于是养虎,给自己留下了后患。”

刘邦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就首先破坏了自己提出的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和平协议,越过鸿沟追击项羽。刘邦与项羽在新的战场上,重新开始了争夺战,暂时的妥协与和平未能实现。

以鸿沟为界的和平协议,是仓促达成的,本来就是不现实的。所以很快就受到了破坏,这也是必然的。

鸿沟以东是项羽的势力范围,可是在项羽势力范围内的彭越和韩信这两支刘邦的力量怎么处理呢?协议并没有说明。所以即使刘邦不越过鸿沟追击项羽,项羽东撤以后,也会用武力解决这两支力量,到时刘邦当然不能袖手旁观,因而新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项羽当时之所以答应了这一协议,是急于撤兵东回,以解决威胁后方的彭越和韩信问题,他也并没有真想履行这一协议。项羽在广武前线的处境十分困难,军疲粮尽,难于再打下去;主动撤退,说明了自己的失败,又有损于情面和威望。他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接受刘邦提出的一个暂时和平的协议,体面地撤军,正好给他一个台阶下,所以他才未做什么讨价还价的争论,就接受了刘邦的建议。

彭城之战后,当项羽追至荥阳时,刘邦就有以荥阳为界,和项羽东西中分天下的建议,范增坚决主张予以拒绝了。当时项羽强刘邦弱,主动权在项羽手里,项羽当然不愿中分天下。到了形势发生变化,刘邦显然已处于优势的情况下,他又提出了中分天下的建议。从协议达成后,刘邦准备西归的情况看,他准备暂时遵守这一协议。协议达成后虽然项羽释放了被俘的刘邦父亲和妻子,但它明显地对项羽有利,使他得到了巩固后方、重振力量的喘息机会。可刘邦为什么还准备暂时履行协议呢?这说明经过长期的战争,刘邦当时也有很多困难,他也想借机休整一下后,再与项羽展开决战。

在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下,刘邦还是首先破坏了自己提出而达成的协议,马上追击向东撤军的项羽。从道义上来说,刘邦撕毁了自己提出的协议,当然是错误的。项羽受骗上当,值得同情。但是从政治和军事斗争上来说,刘邦的决策又是正确的。因为中分天下是不会持久的,刘邦和项羽之间迟早会有一场决战,刘邦趁项羽东撤的机会追击,当然比等到项羽恢复力量后再进行决战,对自己有利得多。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一决策在军事上占了很大的便宜,否则不可能那么快就击败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