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击魏王豹

彭城之战刘邦失败后,魏王豹跟随刘邦退至荥阳。这时他看到刘邦失败后的狼狈相,认为刘邦再也无法振作起来,就产生了背叛刘邦投向项羽的心意。他要设法摆脱刘邦的监视,就借口回家探视亲属的疾病为名,回到封地。他一渡过黄河,就在河上设防,背叛刘邦,投降了项羽。

刘邦对魏王豹的叛变,十分重视。因为魏地正好在荥阳战线的侧后方,如果项羽与魏王豹联合,前后夹攻他,其处境将会更加困难。

刘邦这时抽不出兵力对付魏王豹,想用和平的方法加以解决。他把郦食其找来说:“我派你去找魏王豹,设法慢慢劝说他不要背叛我,如果你的劝说成功了,就在魏地给你万户的封邑。”

郦食其到了魏王豹那里后,就按照刘邦的意思,劝说他不要投降项羽。魏王豹很感谢郦食其的忠告,但他对刘邦十分反感,不愿再与他结盟。他对郦食其说:“人生一世,如日影过壁,很快就完了。刘邦对诸侯和群臣,没有一点儿上下的礼节,常把我们当成奴隶一样的随便谩骂,我实在受不了他的这种对待,一辈子也不愿再见到他。”

曹参像

郦食其劝说魏王豹无效,就返回荥阳,如实向刘邦作了报告。刘邦听了当然很生气,不得不抽兵做进攻魏王豹的准备。他在派郦食其到魏王豹那里做使者时,就让他一方面劝说魏王豹投降,一方面做些调查研究的工作,以备对魏王豹用兵时参考。

这时他准备对魏王豹用兵了,就问郦食其说:“魏的大将是谁?”郦食其答:“柏直。”刘邦听了马上心中有数地说:“他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我派韩信为大将,他不是对手。”又问:“谁是骑兵的将领?”郦食其回答:“冯敬。”刘邦对冯敬很了解,对郦食其说:“他是秦将冯无择的儿子,虽然人品不错,可无战斗经验,他敌不过灌婴。”接着又问:“步兵将领是谁?”郦食其回答:“项它。”刘邦说:“他更不是曹参的对手。从魏王豹这几个将领的组成上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于是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与曹参、灌婴击魏。

从刘邦与郦食其的交谈中,可以看出刘邦对魏的将领非常了解,知道他们谁有什么长处,谁有什么缺陷,因而在配置伐魏的统帅时,能针锋相对,以自己将领的长处制敌将的弱点,所以对战争才有必胜的信心。这反映了刘邦用兵的特点,也是他由弱变强的重要原因之一。

韩信在出兵之前,也和刘邦一样,找来郦食其了解魏国将帅的情况。他听到魏王豹不用有战争经验的周叔为大将,而却用无经验的柏直,心里就有了对敌之招。

柏直估计,刘邦的军队会在最近的渡口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渡黄河,所以将主力军布置在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一带。韩信见柏直把主力部署在蒲坂,就故意在临晋放置船只,设置疑兵,做出准备从这里渡河的样子,以迷惑魏军。柏直侦察到韩信在临晋的动静,更坚信他会在临晋渡河,因而加强了在蒲坂的戒备,而放松了对其他渡口的警惕。

韩信见柏直的主力仍在蒲坂,就将主力军埋伏在夏阳(今陕西韩城县),找来一批木桶做渡河工具,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偷偷渡过黄河,突然袭击安邑。

魏王豹毫无准备,见敌军突然来袭安邑,惊慌失措,仓促应战,兵败被俘。韩信把魏王豹送到荥阳前线的刘邦处,因为魏王豹表示悔过,刘邦为了团结他,就把他留在荥阳,没有杀他。后来刘邦逃出荥阳后,守城的周苛、枞公认为“背叛过的魏王,难以与他一起守城”,就把魏王豹杀了。

韩信消灭了魏国后,就按照刘邦的意图,在其地设置了河东、太原、上党三郡。

这时韩信向刘邦建议,拨给他3万人马,北伐赵、代、燕,东击齐,南绝项羽的粮道,从侧面牵制项羽的力量,以减轻荥阳战场的压力。刘邦同意了他的计划,派张耳为其助手,带领3万人马开始了北伐的行动。

彭城之败后,原来追随刘邦的诸侯王,纷纷背叛刘邦投降了项羽。击败魏王豹,这是刘邦整顿内部采取的第一个大的军事行动。这时因为项羽在荥阳一带对刘邦的军事压力还很大,但因魏王的封地就在荥阳一带的旁边,刘邦又不能不理魏王豹的叛变。所以他在面对项羽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在和平劝说魏王豹无效后,不得不抽出一部分兵力,冒险采取进攻魏王豹的军事行动。

进击魏王豹的军事行动,只能胜利不能失败。如果失败了,魏王豹马上就会在项羽的支持下,从侧面进攻荥阳一线,这将会给本来已经很吃紧的荥阳,带来更大的困难,甚至会无法再据守。而且如果击不败魏王豹,将会激励其他人的叛变,使刘邦更加孤立,所以刘邦十分重视这一仗。

刘邦首先派郦食其以使者的身份,调查了解魏王豹内部的情况,然后与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又派韩信、曹参、灌婴这几个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将领为统帅,慎重地选择了渡河的作战方案,因而使战争很快就顺利地结束了。这场战争的胜利,鼓励了刘邦开辟第二战场的信心,因而同意了韩信率3万军队北伐的计划。在荥阳前线兵力本来吃紧的情况下,刘邦敢于抽调3万军队北伐,这是要有很大的气魄才敢于作出的决定。

● 大败赵军

张耳和陈余这对原来的好朋友,由于在巨鹿之战中双方发生了误会,后来变成了仇敌。项羽分封之后,陈余不服,他在齐国田荣的支持下,把张耳从常山王的位子上赶走后,复立赵歇为赵王,赵王又封陈余为代王,张耳投奔了刘邦。

在进军彭城的时候,刘邦要陈余出兵共击项羽,陈余以刘邦杀张耳为条件。刘邦与张耳是老朋友,张耳失败后投靠自己,刘邦不忍心杀他;可又想争取陈余出兵,刘邦就找了一个长相类似张耳的人做替死鬼,杀后将其头送给陈余,陈余没有怀疑这个假张耳的头,就出兵帮助刘邦打项羽。刘邦彭城之战失败后,陈余也听说送给他的是一个假张耳的头,刘邦并没有杀张耳,他受了刘邦的骗,因而又背叛刘邦,改与项羽和好。

赵王封陈余为代王,陈余让自己的丞相夏说守代,自己仍跟随赵王。韩信击败魏王豹后,陈余令夏说率兵至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设防抵抗韩信军的北上。韩信率3万北伐军,首先在阏与击败代兵,俘虏了夏说。

陈余听到夏说战败被俘,就将赵国的20万大军,屯聚在军事要地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市),准备迎战韩信的3万军队。

陈余的谋士、广武君李左车看到陈余的军事布阵是出击的战法,就向他建议说:“韩信渡过黄河后,俘虏了魏王豹,又在阏与擒获你的丞相夏说,屡获胜利。现在又有张耳做他的助手,他对赵国的情况比较了解,不可轻敌。韩信想乘胜利之师,一举攻下赵国,此时他的士气很盛,不可挡其锋。”

李左车接着分析自己的有利形势说:“我常听人说:‘千里之外运粮,士兵必有饥色;现打柴草烧饭,士兵一定吃不饱。’现在韩信的军队远离后方,它的粮食供应一定很困难。井陉这个地方,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列,交通很不方便,它有利于我们据守。”

李左车提出不同于陈余的战斗部署:“我请你拨给奇兵3万人,从小路上出其不意地绕到韩信军队的后方,切断他的供应;你挖深沟筑高壁,坚守不战。这时韩信前不能战,退不得还,就会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我再率兵不断骚扰他的后方,使他在当地掠夺不到吃的东西,这样用不了十天,就可杀了韩信和张耳。”

李左车知道陈余很自负,难于听进别人的意见,所以一再向陈余强调说:“请你好好研究考虑一下我的建议,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成为韩信和张耳的俘虏!”

陈余是一个儒生,自认为懂兵法,可并不会用兵。他常常吹嘘说,正义之师决不采用诈谋奇计取胜。他听不进李左车的正确意见,还对他讲兵法说:“兵法上有言:‘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他;比敌人多一倍,就可以打败他。’韩信号称有兵数万,实际上只有几千人的作战兵力;他又是行军千里来战,军队已很疲惫。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我们都不敢正面迎击,以后如果遇到比他强大的军队,还怎么再迎战呢?那样人们都会说我是一个胆小鬼,都轻视我,敢来进攻我了。”

李左车的正确意见没有被陈余接受。陈余仍按照自己的部署迎战韩信。

韩信派出去的间谍,打听到了李左车的建议,韩信听了十分担心,深怕陈余按李左车的意见部署战斗,自己就陷入被动。后来间谍又报告说,陈余没有接受李左车的意见,韩信才放下心来,敢于带兵进入井陉口。

韩信在距井陉口陈余阵地3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让军队休息。半夜时,选轻装骑兵2000人,让他们每人带一面赤色的旗帜,从小道偷偷进入靠近赵军的山间隐蔽起来,不让赵军发现。韩信向他们布置任务说:“明天我军与敌交战时,要假装战败向后撤退,这时赵军必然倾巢而出追击,你们马上冲进赵的军营,拔去赵的旗帜,换上我们的赤旗。”

韩信接着又传令全军,要大家鼓足士气,迎接战斗,并说:“大家先吃点小吃,等今天击败赵军后,再会餐。”各位将领听了,皆不以为然,随口答应说:“好,等着会餐!”

韩信又向部下动员说:“赵军已先占据了险要的地势,构筑了工事。他们没有看到我军大将的旗鼓之前,是不肯轻易攻击我军的先行部队的,因为怕我们遇险而退。为了使敌人相信我军决不后退,我们要派出一支万人组成的先行部队,进入敌人能看到的地方,做背水而战的布阵。”当韩信的这支军队进入阵地后,赵国的军队见他背水布阵,断了自己的退路,都认为他太不懂兵法,大笑不止。

《三才图会》韩信像

天亮以后,韩信树起大将的旗帜,敲着战鼓,向井陉口赵军的阵地进发。陈余见到韩信的大将旗鼓,认为其主力已到,就打开营门,全军出击,与韩信的军队接战。战斗了一会儿后,韩信的军队假装不敌,抛弃了旗鼓,退入原来部署的背水阵地,与阵地上的军队联合,继续抵抗赵军。

陈余见韩信的军队不敌,退入背水阵地,认为他们已陷绝境,就倾营而出,争抢韩信军队抛弃的旗鼓,以便立战功。

韩信的军队退入背水阵地后,因为军无退路,所以都作殊死战,继续勇敢地抵抗赵军的进攻。这时韩信隐蔽在山中的2000轻骑兵,等到赵军的营垒空虚,都出来争立战功之机,突然飞快驰入赵的军营,拔掉赵军的全部旗帜,树立起刘邦的赤色旗。

在与韩信军队的战斗中,一部分赵军见韩信的军队都殊死抵抗,一时还难于消灭韩信军,就准备撤回营垒,休息一会儿再战。可是当他们返回自己的军营时,却突然发现军营中四处都树立着刘邦的赤色旗帜,不觉大惊失色,以为韩信的军队已占领军营,俘虏了赵王及其将帅,因而全军大乱,纷纷夺路逃走,以求活命。赵国的将领一再试图把军队整顿好,虽然杀了一些要逃走的士兵,也无法制止混乱的军队。

在背水阵地作殊死战的韩信军队,见2000骑兵已按计划占领了赵军营垒,赵军已陷入混乱,就趁机里外夹击赵军,赵军大败,陈余在泜水(在今河北柏乡县)被杀,赵王歇被俘。韩信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韩信知道李左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陈余听了他的意见,胜败还很难说。所以在清理战场时,韩信下令不可杀害他,如果有人把他活捉了,可得千金的奖赏。果然有人捉到了李左车,缚着他来到韩信的军帐中。韩信见李左车活着,很高兴,亲自为他解了缚,请他东边坐上座,自己在西边下坐陪着,像对待老师一样,很尊敬李左车,希望他能为自己服务。

战斗结束后,诸将领都来到韩信处,向他汇报战果,并庆贺战争的胜利。战争虽然胜利了,但有的将领对韩信的战法不解,就向韩信请教说:“兵法上有‘背靠山陵,前依水泽’的话,可是今天你让我们背水列阵,还说破赵军以后会餐,我们当时都认为这是违背兵法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竟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

韩信知道部下还不理解他的战法,就向大家解释说:“这种战法在兵法上也有记载,只是大家没有注意。兵法上不是说过‘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话吗?我们的军队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没有经过很好的训练,战斗力并不强。对于这样临时组合的军队,如果不把他们置之死地,退无后路,士兵就不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作殊死战;如果把他们部署在有退路的生地,大家一遇危险,就会四散逃走,我还能用他们打仗吗?”

众将领听了韩信的说明和解释后,才知道了韩信用兵的意图,大家都十分佩服,同声说:“你想得很周到,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项羽听到韩信占领了赵国,就屡派骑兵渡过黄河攻击赵地。韩信和张耳不得不率兵往来各地救援。项羽进入赵国的军队,因为得不到后援和当地人民的支持,都被韩信和张耳击败。他们逐步巩固了在赵国的统治后,就抽出一部分精兵,支援了刘邦在荥阳一带的前线。

为了巩固赵国的统治,韩信向刘邦建议,封张耳为赵王。

从井陉口一战中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刘邦虽然拨给韩信3万军队,但由于刘邦当时把最精锐的部队都集中在荥阳、成皋一线,这3万军队实际上都是战斗力极差的老弱病残。韩信很了解这支军队的素质,非在特定的情况下,他们无法打硬仗。韩信给他们设置了一个不战即死的特定环境,因而充分发挥了这3万军队的战斗力。

陈余的军队号称20万,至少也有10多万,是韩信军队的三四倍。这支军队在家乡作战,又占据了有利的地形,远比韩信的军队战斗力要强。陈余和韩信都了解这一军事的对比形势,陈余想诱敌深入,借自己的优势,一举消灭韩信;韩信也了解自己的军队远离后方,供应困难,想让陈余全线出击,用速决战的方法,一举击败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要尽快解决战争的胜败,这是陈余和韩信的共同想法。陈余是想用速决战,显示自己的战斗实力;而韩信却是想用速决战,弥补自己战线长、供应困难,无法进行持久战的弱点。

对陈余来说,因为自己占据了实力和地形的优势,他可以像李左车建议的那样,采用坚壁据守的持久战,也可以采取陈余自己主张的速决战。前者虽然比较保守,但较稳妥,在军事上不会冒太大的风险;而后者虽然易于显示自己的优势,却会有较大的风险。陈余选择了后者,从军事上来说,并没有什么错误。

对韩信来说,只能有一个选择,这就是速决战。战斗拖延时间愈久,愈对他不利,所以他把李左车的战法看成是自己的克星。听到陈余不采用李左车的意见,他才松了一口气。但是对韩信来说,争得了速决战的机会,只是取得了战斗可能胜利的条件,而要想取得战斗的胜利,他还需要计谋,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让敌人暴露弱点,以己之长击敌之短,才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这正是韩信发挥自己军事才能的所在。

怎么样把自己的力量发挥出来呢?他设置了一个背水阵,让军队背水而战,无后退之路。这种特殊的地形,就把本来战斗力很差的3万军队,一下子变成了人人作殊死战斗的军队。

这种战法只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时间拖久了,军队的损失会很大,又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是一步险棋,处理不好,就会落入死局。韩信把这步死棋变活的办法,是引诱敌人全线出击,趁敌军营空虚之机,让事先埋伏的2000骑兵抢占敌营,从而造成敌人的全局混乱,再击败敌人。

韩信设计的这一场战斗胜败的关键,是能否引诱敌人全线出击后,由2000骑兵占领敌人的军营。如果陈余警惕性很高,在激战中能留一部分军队坚守军营,使韩信的2000骑兵发挥不了作用,韩信在战斗中就会全军覆没。所以韩信的战斗设计,含有极大的冒险性。

韩信的信心在于,他很了解陈余,知道陈余是一个狂妄自大而又缺少实战经验的人。当陈余看到韩信的大将旗鼓都已进入背水阵的时候,他认为韩信已落入他的包围,再也无法逃出,有了必胜的把握。这时他不会再慎重布置,留一部分军队坚守军营,而是任其全部出动,争立战功,尽快地击败韩信。他没有想到韩信会设置这种危险的圈套,更不会想到韩信还设置了2000伏兵。所以陈余一败而不可收拾。

磁州窑三彩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枕

韩信的真实军事才干,在井陉口之战中才充分显示出来。他投奔刘邦后,一开始刘邦不识其才,但萧何认出来了。等到萧何月下追韩信,再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后,虽然刘邦勉强拜韩信为大将,韩信对形势的分析也令刘邦佩服,但那毕竟只是一种认识,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像宋义那样,只有高明的认识,并无实战经验的人,仍会吃败仗。后来事实证明,韩信不是宋义,他在渡黄河击魏王豹时,就显示了军事的才干,可那只是一种声东击西的打法,为兵家所常用。只有井陉口之战,才显示出他创造性的军事才能。

韩信占领赵国,从战略上来说对刘邦是个极大的支援。赵国的占领从侧翼加强了刘邦在荥阳、成皋的防线,也使刘邦可以从侧面威胁项羽的后方,对项羽十分不利。所以韩信占领赵国后,项羽一再派兵去进行骚扰性的攻击,但一则因为项羽抽不出太多兵力,二则又因渡黄河的不便,所以一直未对韩信构成太大的威胁,使他很快稳定了赵国的统治。

刘邦一开始派韩信击魏攻赵,只是怕荥阳、成皋的防线在侧面受到威胁,并没有想开辟第二战场,能从侧面威胁和进攻项羽。可韩信攻下赵国后,对项羽的震动很大,对全国各地的诸侯也震动很大,这是刘邦开始料想不到的。刘邦随之抓住了这一有利形势,又给韩信以充分的支持,以扩大韩信的战果和影响,从而使韩信真正变成了进攻项羽的第二战场。

刘邦从彭城之战失利后,在军事上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处境十分困难。从韩信北伐开始,他才逐步扭转了这一形势。从荥阳、成皋的主战场来说,虽然被动的局面一直未改观,但从韩信的北伐战场来说,却一直进展很顺利,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两条战线发展和彼此影响的结果,使项羽在军事上逐渐由优势变为劣势,最后被刘邦所击败。而这一转变的关键是韩信北伐的胜利。

● 燕国不战而降

韩信消灭了赵国后,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如何进行,他向被俘的李左车请教。他对李左车说:“我准备北攻燕国,东伐齐国,不知你有什么好的办法?”

李左车是败兵之将,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哪敢在韩信面前发表议论,所以辞谢说:“亡国的大夫,不可以再进图存;战败的将军,不可以再谈勇敢。像我这样战败做了俘虏的人,哪有资格再商量大事呢!”

韩信并不认为李左车是败兵之将,他的被俘是由于陈余不听他的正确意见造成的,所以韩信向他解释说:“百里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虞国人,虞国被灭亡后,他到了秦国,帮助秦穆公称霸诸侯。他并不是在虞国时愚笨,到了秦国就变得聪明了。关键是当权者用不用这个人才,听不听他的意见。假如陈余肯听你的建议,我打不胜这一仗,也可能已经当了俘虏。”

韩信并不以胜利者的姿态对待李左车,他诚恳地对李左车说:“正因为陈余不听你的意见,我才有幸能见到你,恭听你的建议。我这是真心实意向你请教,请你不要再推辞了。”

李左车听了韩信的话,觉得他确实是一片诚心待己,因而向他推心置腹地建议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所以人们常说:‘狂妄之人的话,贤者也会从中得到教益。’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但我愿意谈出来,供你参考。”

李左车接着开诚布公地对韩信说:“陈余并不是草包,他很有才干,曾经指挥打过不少胜仗。可是一次战争的决策错误,仍免不了战败被杀。”李左车并没有因为陈余不听自己的意见而战败,就全盘否定陈余。他仍然肯定陈余的才干,但有才者只要有一次决策失误,也有可能身败名裂。

李左车接着分析韩信的处境说:“你率军渡过黄河后,俘虏了魏王豹,活捉了代相夏说,不过十天的工夫,就在井陉口击败赵国的20万军队,杀了陈余。你的军威所至,已经名闻海内,威震诸侯,大家都对你很害怕,这是你现在的优势,但是你的军队经过连续的战斗,已经非常疲惫,难以再进行大的战斗。如果你率领这些疲惫之众,攻燕国坚守的城市,显然会力不从心。那时你想迅速攻下,可是力量又不足,必然会旷日持久地对峙下去,粮食供应必然会发生困难。”

李左车认为,只要不能一举攻下燕国,韩信就会陷入困境。因为:“燕国的力量较弱,你一下子攻不下来,齐国就会受到鼓舞。他们两国必然会联合起来对付你,那样反而促进了敌人的合作,对刘邦战胜项羽的大局很不利。所以你攻燕伐齐的战略并不高明,它是以你的短处,击敌人的长处,后果未必如你想的那么好。”

韩信听到李左车否定了自己攻燕伐齐的计划,讲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可是他也不能留兵在赵,不采取军事行动呀!于是他赶紧问李左车:“那该怎么办才好呢?”李左车说:“你现在最好的办法,是按兵不动,进行休整。在赵国境内,采取措施,扶植生产,安抚百姓,巩固统治。然后在去燕国的路上,部署军队,做出要发兵攻燕的样子。再派一使者,拿一封劝燕国投降的信,以武力相威胁,燕王必然会投降。燕国投降之后,你的军队也休整好了,再派人去警告齐国,齐国也会不战而降。就是齐国不降,那时再带兵伐齐,就是齐国再高明的人,他也没有办法救齐了。”

李左车最后归结说:“兵法上有先虚张声势,随后再以实力相加的战法。你现在要趁胜利之师,四处虚张声势,迫使敌人屈服。如果他不投降,再以实力相加不晚。你只要这么办,我想取燕败齐不会有困难。”

韩信听了李左车的分析,觉得他讲得很对,比自己原来想的要高明,于是就按照他的设想,先派兵在燕国的边界上虚张声势,然后派使者劝燕国投降。燕王在韩信的威迫下,果然如李左车的预见,不战而降了。

在攻魏伐赵的战斗中,很有战术远见的韩信,为什么在设计攻燕伐齐的战斗中,反而不如李左车有远见呢?这说明一个人的智慧和才干毕竟有局限性。就算像韩信这样有军事才干的人,在经过几次大的胜利之后,也会产生过于迷信武力的片面认识,以为用武力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对自己武力的缺陷,却没有足够的认识。韩信在井陉口之战中,以少胜多,主要依靠正确灵活的战术才击败敌人,取得巨大的胜利。这对韩信来说,既是一个成就,又是一个包袱。它提高了韩信的威望,对其敌人构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可也使韩信沉迷于自己的胜利,过于相信了自己的力量。所以他在研究攻燕伐齐的计划时,没有更多地考虑用自己的威力给敌人形成的政治压力,争取不用武力解决问题,反而继续寄希望于武力。

可是李左车的处境却与韩信不同。他作为失败者,既认识到了韩信因为胜利所带来的威望,这是一个巨大的政治力量,会给敌人造成压力;又充分地认识到了韩信的弱点,这些弱点比井陉口战前显示的更加充分,那就是军队由于长期行军作战所造成的疲惫。井陉口之战中,韩信虽然利用敌人的决策错误和自己高明的战术,避开了自己的弱点,因而取得了胜利,可韩信如果继续忽视自己的弱点,或者寄希望于敌人决策上的失误,那将不可避免地会失败。所以李左车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失败者,他对当时形势的认识比韩信更为透彻,这也不足为奇。

当然,从总体上来说,李左车并不一定比韩信高明,但他对韩信军队弱点的认识,却比韩信要深刻。韩信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取得巨大的胜利之后,没有自以为是,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勇于听取一个俘虏的意见,补充和改变了自己的决策。这正是韩信高明的地方,对一个高级将领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优点。

韩信接受李左车的意见,对燕国采取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相结合的办法,没有费一兵一卒之力,就迫使燕国投降,这是继击败赵国之后在军事上取得的又一大胜利。从政治影响来说,它的意义绝不亚于击败赵国的胜利。因为击败赵国,人们认为主要的因素是陈余决策的失当,还不能说明韩信力量的强大;而燕国的投降,却是韩信力量强大的结果。暂时的军事胜利,有时并不能证明胜利者的高明和强大;而在强大的力量面前不战而降,却可以证明胜利者的力量。所以韩信不战而迫使燕国投降,比之击败赵国,在政治上对项羽的影响更大,它增加了其他还依靠项羽的诸侯王的离心力,使项羽在政治上更加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