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去南郑就汉王位的,到八月他就做好了东进的准备,开始向关中进军,破坏项羽分封所形成的政治格局了。
刘邦让丞相萧何留守巴蜀和汉中,经营后方,支援前线。他自己率大军出故道(今陕西宝鸡市南),暗度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突然进入关中。陈仓是雍王章邯的地盘,他急忙率兵迎敌,被刘邦在陈仓击败。章邯退守好畸(今陕西乾县),又被刘邦军所败,章邯再退守废丘(令陕西兴平县)。
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遗址
刘邦没有再以主力围攻退守废丘的章邯,而是只派了一部分兵力加以牵制,使其困守废丘,不让其出兵干扰刘邦的其他军事行动,同时集中军力消灭了章邯的其他力量,占领了咸阳,全部控制了章邯的封地。这样,章邯在废丘就成了孤立无援的一个据点,无法再对刘邦形成威胁。
刘邦基本消灭了章邯的力量,解决了雍王的问题后,接着又迫使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不到一个月就基本占领了关中,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渭南(后改名京兆)、河上(后改名冯翊)、中地(后改名扶风)等六郡。从此刘邦就以关中这六郡为根据地,再加上原来的汉中、巴、蜀等地,与项羽展开了全面的楚汉战争。
刘邦暗度陈仓、率兵东进后的军事发展形势,与韩信的估计完全一样。项羽分封的关中三王,都得不到当地百姓的支持,互相又不能协调力量,联合起来对付刘邦。刘邦暗度陈仓以后,首先集中力量对付三王中力量最强的章邯,连续将其击败,迫使他退守废丘,然后再解决其他两个比较弱的封王的问题。除了退守废丘的章邯,一时未加以解决外,其他进军关中的问题都解决得比较顺利。仅用了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项羽设置的阻止刘邦进入关中的障碍。这不仅是项羽分封的时候没有想到的,连刘邦也没有预计到会这么顺利,但韩信事前却估计到了,这正是韩信比他们高明之处。
刘邦进占关中,这是他在与项羽斗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这一步选择的时机好,进展很顺利,没有费多大的力量,就占据了有利的地位。这也是他在与项羽的斗争中,由被动变主动的第一步,它对刘邦以后的胜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项羽分封刘邦到巴、蜀一带,本来是为了借巴、蜀与关中的交通不便,将刘邦的力量封闭起来,让他无法再到中原地区与自己争天下。项羽的这一策略如果执行得当,很可能从此就将刘邦的力量驱逐出中原,再也构不成威胁。但可惜的是项羽在执行这一策略时,犯了几个重要的错误,使他未能达到原来设想的目的。
第一个错误是把汉中也封给刘邦。汉中是巴、蜀与关中来往必经的要地,如果项羽控制了汉中,就堵住了刘邦进出巴、蜀的咽喉,对刘邦十分不利;可如果刘邦控制了汉中,就让他掌握了进出关中的跳板,他随时可以通过汉中进入关中。项羽本来不打算把汉中封给刘邦,可经过项伯为刘邦说情后,作了让步,把汉中让给刘邦,这无疑给刘邦打通了进入关中的通道,破坏了自己封闭刘邦的策略。
第二个错误是分封三个秦降将王关中。关中是对刘邦逐鹿中原的第一道封锁线,如果在关中设置一个强大的诸侯王,用以扼制刘邦出汉中,那也可以把刘邦封闭在巴、蜀、汉中一带,使他无法进入中原争夺天下。当时只有项羽的力量可以起这个作用,所以如果项羽自己占据关中,就会使刘邦进入关中遇到很大的困难。这是封闭刘邦力量的上策。即使项羽自己不愿占据关中,他也应分封其他的得力将领如黥布等占据关中,而不应将关中分割为三块,削弱关中封王的力量。
特别是分封三个秦降将关中王,这是最不利的下策。因为这三个降将在关中百姓中既无威信,又无军事力量,只靠临时招募和组织起来的一点兵力,当然不是刘邦这支久经战斗军队的对手。所以项羽分封这三个降将王关中,无异于把关中送给刘邦。而如果刘邦据有了关中,项羽再想收拾刘邦就不容易了。
项羽所犯的这两个错误,正好给处于劣势的刘邦以复苏的条件和机会。他到了汉中四个月,就一举成功地进入了关中;进入关中一个月,就基本消灭了三王的力量,占领了全部关中。从刘邦进入关中和占领了关中看,在军事上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总的说来比较顺利。这与半年前刘邦被迫就王汉中,项羽可以左右天下的形势,已经大不相同。为什么形势会发生这么快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项羽的一系列失误造成的。而其中项羽最大的一个失误,就是他自己不王关中,却把关中分封给三个秦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