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是秦始皇的宦官,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掌握皇帝印玺的特殊条件,说服李斯,施用诈术,拥立胡亥,搞了个宫廷政变,史称“沙丘之变”。
《史记》没有赵高的传。赵高的事迹散在《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和《蒙恬列传》里。据说,赵高出身“诸赵疏远属”,沾点赵贵族的边儿。他的父母都是秦国的罪人,一说是秦统一战争中灭赵时的俘虏。赵母在秦宫中生下赵高兄弟几人,都是生而为奴,“世世卑贱”。后来秦始皇听说赵高身强力壮,懂点“狱法”,提拔他做中车府令,是专管宫廷乘舆车与印信、墨书的宦官头儿。秦始皇还命赵高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学习法律,“使教胡亥决狱”。
乐府钟(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李斯、胡亥和“百官”随行。出巡中少不了中车府令的事务。而且,后来赵高还“行符玺事”,即职掌传达皇帝命令和调兵的凭证“符”和“玺”。事情不但多,且十分机要,赵高当然随从出巡。
秦始皇这次出巡,第一站到了云梦(今湖北江陵至蕲春间湖泽的泛称),去过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今蓝山县境)。然后顺长江而下,到过今江苏、浙江一些地方;转过头来,从今镇江附近上船至长江口,沿海北上,到琅邪(今山东诸城东南),又到胶东半岛东端的荣成山(今成山角)、之罘山等地,一路劳顿。接着,又沿海而行,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就病倒了。赵高奉命写遗书,给受命监军河套的秦始皇长子扶苏:“与丧会咸阳而葬。”
赵高曾犯法,蒙毅依法律判赵高死罪,后被始皇赦免,赵高因此与蒙氏家族有了仇怨。信已经加封,还没送出,秦始皇就死在沙丘行宫(今河北广宗附近)。丞相李斯顾虑政局动**,秘不发丧,照常行事,知道真情的只有五六个人。
胡亥是个二十岁的花花公子。当时,赵高随即和胡亥作了如下的对话:
“皇上死了,生前没有封诸子为王,只给长子有遗书。扶苏到了咸阳,立为皇帝,你可是一点地位没有啦,对这些事你有什么打算?”
“是啊!父亲死了,不封诸子为王,(还)能说什么呢!”
“唷!不能这么说。现今天下大权连谁生谁死都操在你、我和丞相的手中,你可以想办法!做人君和做人臣,制人和受制于人,大不一样哩!”
“废掉兄长和违背父亲的遗嘱都是不道德的。我又没什么才能,勉强靠别人的力量做了皇帝,天下不服,那多危险呢!”胡亥也要试探一下赵高。
“办大事不能顾小节,顾小事而忘大,将来一定是祸害。你要立即采取行动!”
赵高又说:“不跟丞相商量,恐怕大事难成,我去替你找李斯。”胡亥同意了赵高的意见,赵高以立胡亥可以保住李斯的相位为辞,说服了李斯,“丞相(李)斯以为然”。
秦二世铜诏版
秦始皇给扶苏的遗书和符玺在赵高手里。于是,赵高、胡亥、李斯经过一番共同密谋,决定一面由李斯出面,装作受秦始皇命,宣布立胡亥为太子;一面伪造了秦始皇给扶苏的信,严辞谴责, “赐剑自裁”,令他自杀。胡亥等一行赶往咸阳。路上,天气正热,秦始皇的尸体已经发臭,他们就命用一辆车,载了一车鲍鱼,“以乱其臭”。到了咸阳为秦始皇发丧,由胡亥继位,是为“二世皇帝”。赵高先任郎中令,总管宫殿大小门户,可以把秦二世控制在手。后又升任丞相,由于他是宦者,可以出入宫禁,特称“中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