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与孟姜女(1 / 1)

战国时期长城就开始了修建。当时秦、赵、燕三国经常受到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这些游牧民族精于骑射,来去飘忽,战斗的运动性很大,再加上三国忙于兼并战争,无力去对付这些来去无踪、飘忽不定的游牧民族,遂在自己的北部边境修筑长城,派军队戍守,以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

蒙恬收复原被匈奴占领的领土之后,为了更进一步防御匈奴的侵袭,秦始皇派蒙恬在原来秦、赵、燕三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郡碣石,绵延五千余千米的万里长城。

秦的长城大多为土筑或石砌而成。整个工程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燧四部分组成。关隘,往往设于高山隘谷等险要处,扼守要冲;城墙为长城的主体,大都随地势而筑;城台凸出于墙外,或用来放哨,或用来藏兵;烽燧,大多建于山顶或长城转折处,主要是用来传递军情,白天燃烟,晚上烧火。

秦蒙恬修筑长城时,除三十万军士之外,更多的是征调的民夫,一共修了十几年。随后,又调发各地丁壮,到长城沿线戍边。当时,秦统一六国不久,社会生产还未恢复,秦朝不顾民力艰难,同时兴建很多大工程,如阿房宫、骊山墓、驰道等,劳动人民已经不堪负担。所以,在封建制度下,修筑长城和守城戍边,自然更多地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

秦长城遗址

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说的是秦始皇时代,一对新婚夫妇范喜良和孟姜女的故事。范喜良被强征去修长城,终于在沉重的劳役中折磨死去。孟姜女思夫心切,饱含深情地为范做了“寒衣”。她带着寒衣,历尽艰辛,跋涉千山万水,满怀希望与丈夫相会。可是,来到长城边,才知道丈夫已死。她放声恸哭,哭声震动天地,把长城也给震塌了一道四十里长的缺口!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秦朝繁重徭役的控诉,同时也是对历代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的抗议。

秦长城的修筑在当时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对保护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起着积极的作用。万里长城也奠定了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北方的疆域,而强秦时代的疆城大抵东至海,南至五岭(大庚、骑田、都庞、萌渚、越城),自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起,大体循秦、赵、燕旧长城至东北辽东止,筑长城万余里,防匈奴等游牧民族内侵。这是当时确定了的中国疆域,疆域内的居民基本上是汉族。秦以后的中国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向外扩展。

府谷县境内秦长城烽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