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前后,在中国北方生活的部族已逐渐融合为东胡、匈奴、月氏三大民族,并以匈奴最为强大。匈奴部族主要居住于蒙古高原地区。匈奴单于头曼为一世之雄主,他雄心勃勃,常以武力征服周围弱小部族,多年来,与赵、燕、秦交兵于三国北部长城内外,成为三国之大患。它已占有了现今之辽宁西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宁夏等一带地区。匈奴已将东胡部族全部逐赶于燕山以东,将月氏部族逐赶至祁连山以西地区,并进占河套水草丰茂地区,人强马壮,经济繁荣,且男女老少都长于乘骑,勇猛凶悍,具有相当强的野战机动作战能力,成为北方各国最难对付的敌手。
蒙恬征战雕塑
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长期受到匈奴等部族的袭掠,秦在统一六国之前,边境地区烽火连绵不断,人民生命财产经常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之中。当时除原赵将李牧防守代郡期间堪与匹敌之外,各国既无征战匈奴的精兵勇将,也无对匈奴作战长期有效的战略,多以筑长城单纯防御为主,战略上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为消除来自匈奴的侵袭,寻求对匈奴作战的策略,于公元前215年亲自沿边境地带巡视,进而确定了对匈奴作战的战略:(一)从内地移民充实边境地区,开发边境地区的经济,以增加战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二)修筑从内地通往边境的道路,为调兵运粮提供可靠的保障;(三)连接秦、赵、燕之长城,使之成为绵亘不断的防护屏障;(四)加紧战争准备,收复失地,彻底战胜匈奴,永保边疆巩固。
秦始皇为了保障大一统的版图免受侵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后,加强了对匈奴的防范。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为了向匈奴表示皇帝的威力,对匈奴起威慑作用,车驾出巡边郡,并登鸡头山(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西)。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调集三十万大军,派蒙恬为将,向匈奴居住地河南地(今内蒙西河套及伊克昭盟地区)大举进攻。由于有备而战,军事进展十分顺利。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将匈奴赶出河南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又率军渡过黄河,占领了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阴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等地。为了加强防御,在榆中(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以东,黄河以北直到阴山的广大地区内,设置三十四个县,并重新设立九原郡,将有罪官吏及内地人民迁徙到这一地区。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又令内地三万户移居北河(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榆中,垦田生产,开拓边疆。
睡虎地秦墓竹简
在设置郡县的同时,蒙恬又沿袭战国时期筑长城拒匈奴的方法,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蒙恬从内地征发在刑犯人,与边军戍卒一起,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始皇又命蒙恬修筑从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到云阳(今陕西省淳化西北)的直道,工程十分浩大,这项工程对加强关中与河套的联系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