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虽统一六国,但处于中国的西南部、东南部广大地区还没有统一起来。秦代所指的南越地区即今福建、浙江东南部、广东和广西的一部分地区。这个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森林茂密,十分富饶,但为山川所阻隔,仍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越人主要分布于今华南和华东的广大地区,分为西瓯、东瓯、南越、闽越等几个部分。西瓯约在今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南越遍布于今广东南部、北部与西部地区;东瓯、闽越散居于浙江、福建一带。西瓯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南越和闽越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越人“断发文身”,文化知识落后,各部互不统属,甚至经常自相残杀,带兵打仗方面作战虽勇敢,但缺乏大部队的整体协同观念,更没有相应的战略头脑,无论政治、军事、经济等等方面均明显地劣于秦军。南越居住的地区,高山大川纵横交织,沼泽密布,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一些城邑之间虽有山路相通,但也多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对大部队的进军造成极为不利的障碍。相比之下,水路交通尚比较便利。东面有鄱阳湖五水,西面有洞庭湖四水,有的可以通达南越、闽越、西瓯部族居住的一些地区,为水路进军的重要通道。秦国此时正值统一大业兴时,国富兵强,军威鼎盛,秦始皇想乘胜南征,统一中国东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最终完成全国统一大业。

跪射俑(秦)

秦军统一南越之战,因在广大地域与分散之众多部族作战,无法集中力量于一地作战略决战,因而采取多路分兵进击的作战行动,如遇重大抵抗,可以将多路分兵合兵共击。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述,秦军征南越计划分五路大军作战:一军塞镡越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驻余干之水。这样各路大军即可适时向前推进,分别进入闽地、粤地、广州、桂林等地,既分路行动,也相约合击,确保作战胜利。

秦对东越、对闽越的用兵,都是相当顺利的,可以说是所向披靡,这说明秦所采用的用兵政策是正确的,即分兵与合兵相辅相成的战略部署。秦在统一这两个地区后,设置了闽中郡,以东越、闽越的首领为行政长官。

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起,秦始皇派尉屠睢率五十万大军按照分路与合兵相辅相成的作战计划,进入与南越、闽越等接界之地区,“三年不卸甲弛弩”。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五路大军开始按预定计划行动。

秦军统帅尉屠睢亲自率领第三路军,从长沙、宜章南下,势头正劲,所向无敌,发展顺利,击溃越族许多部落,瓯君采宁战死。

秦之另一路军于出兵当年顺利进至闽中区,击破了闽越人的抵抗,将所占地区建立为中郡。

灵渠

秦第五路与第四路军,分别由镡城、零陵进合击,占领了桂林周围广大地区,进而占据红河流域地区,建立了桂林郡和象郡,把这些地区纳入秦帝国的统治之下。

为确保经营岭南的大军和戍卒的后勤供应粮道,秦始皇命令监禄负责转运粮饷。监禄继承秦国兴修水利事业的优良传统经验,经过精心查勘规划,巧妙地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关键地段,即湘江和漓江源头分水岭上,修建了著名的兴安灵渠。就是在向北流的湘江上修筑“人字坝”,分出约三分之一的水量向西流入十千米长的人工渠道,再利用灵河二十千米的河道,汇入向南流的漓江。头十千米渠道是在分水岭上开凿,不仅工程艰巨,而且比降大(十千米落差二十七米),不能行船。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便创建了三十六座“斗门”,也就是船闸,分段控制水位,使船只沿梯级上下,顺利通过了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把华中和华南联结起来。至今,灵渠——这一巧妙的工程仍令今天的建筑师为之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