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天下之后,还带领百官仆从,大规模出游,巡视东方,这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之一。他巡游天下的目的在于:一是向山东原六国诸侯旧地之民显示武力和威风,压服他们的反抗之心;二是遍观各地山川风物人情。秦始皇的大规模出游主要有三次。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由咸阳(今陕西咸阳)向西,巡视陇西(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北地(治义渠,今甘肃镇原东),至鸡头山(六盘山支脉,在今宁夏泾源北),然后经回中道(今陕西陇县西)回到咸阳。此次巡游,主要意图是视察西北地区边防。
铜马车(秦)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由咸阳向东,巡视山东郡县,上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县东南),在此立石颂功,并召集鲁地的儒生,和他们讨论,商议封禅望祭山川的事情。之后,秦始皇一行北上泰山,立厂,祭祀。下山的时候,突遇暴风雨,在一棵大树下避雨,因封此树为五大夫。他们又在泰山南边的一座叫梁父的小山祭祀仪式,并立石碑颂秦朝之功德,其辞有“皇帝圣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等句。从泰山上下来后,秦始皇一行北至渤海,沿渤海向东,经过黄(今山东黄县)、睡(今山东福山),翻越成山(今山东荣城东北),登上之罘(今山东烟台北面的之罘岛),刻石颂功。一路走,一路遍祭各名山大川的神灵。
离开之罘后,秦始皇南至琅邪(今东胶南),在此居留三月,徙民三万户于琅邪台下,立石刻,歌颂秦德,辞中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海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厦(即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等句。这便是著名的琅邪刻石。
秦始皇在琅邪时,齐国方士徐市等人上书,说东海之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上面居住着仙人,请求秦始皇斋戒祭祀,并派童男童女前去寻找。秦始皇想长生不老,便派徐市征派童男童女几千人入海求仙。但徐市等人一去即不复返。
秦始皇从琅邪回来,路过彭城(今江苏徐州)。彭城东有一条河叫泗水,传说秦昭襄王时派人向周王索要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移置咸阳,有一个鼎飞入了泗水。所以,秦始皇想把这个鼎从泗水中捞出来。他派了一千多人到水中去摸,没有摸到。便向南渡过淮水,到衡山(今安徽当涂北)和南郡(今湖北江陵)去。又渡过长江,进入洞庭湖,至湘山祠(在今湖南岳阳西)。突遇上大风,几乎渡不过去。秦始皇问博士:“湘君是什么神?”博士回答说:“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死后埋葬在这里。”秦始皇大怒,以为湘君蔑视自己,便派三千名刑徒把湘山上的树木砍了个精光。然后,自南郡由武关而归咸阳。
泰山刻石(秦)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又一次东游。他们走到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境)南的博浪沙中时,韩国贵族之后张良派力士操铁锥在这里狙击秦始皇,但误中秦始皇的副车。秦始皇受到惊吓,派人追捕,未能捕得,便令天下大索十日,仍一无所获。秦始皇没有停留,继续东行,登上之罘,刻石颂功。回头经过琅邪,从上党(今山西长治地区)取路而归。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北巡,到达碣石(今河北昌黎北),派燕人方士卢生寻求羡门等神仙。然后由碣石向西,巡视北部边防,取道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南)而归。卢生从海上回来后,向秦始皇献上《禄图书》,其中有“亡秦者胡也”之句。秦始皇大怒,派将军蒙恬率军三十万北伐匈奴。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是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左丞相李斯和少子胡亥跟从。冬十一月,他们到达云梦(今湖南、湖北交界的洞庭湖、洪湖地区)。又南至九疑山(今湖南宁远南)望祀虞舜。然后顺江东下,经丹阳(今安徽马鞍山东南)至钱唐(今浙江杭州西南),到浙江(即今钱塘江)边上,欲渡河,会河水猛涨(即有名的钱江潮),被迫沿河上溯一百二十里渡河,上会稽山(今浙江绍兴西南),祭祀大禹,望于南海,立石颂德,即《会稽刻石》。一路上,秦始皇处处立石树碑,让人们敬颂他的功绩,宣扬秦国的威强。
这行巡游队伍,盛况空前,努力制造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舆论。实际上这支庞大的巡游队伍本身,就是最形象最有力的宣传队。它把皇帝的威严、官府的声势、帝国的雄伟气魄、朝廷的政令制度,最生动鲜明地带到沿途各地,给各处地方官吏以至广大民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幅员辽阔、交通不便、文盲众多的古代中国,这是贯彻中央集权的有力措施,其作用远远超过若干道诏书和刻石。为了处理政务,秦始皇巡游时还把他主要的文武官员也都带上,这样沿途照常可以批阅公文。
峄山刻石(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