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帝脉不旺,十三代皇帝,未成年接位的占大半,太后临朝达九朝之多,由是外戚擅权。后来皇帝长大,不耐大权之旁落,乃与生活上最接近的人——宦官们联手,发动宫廷政变,排除外戚而夺权。宦官因立功而贵重,受皇帝信赖,由是抓权弄权,把一个毫无政治经验的皇帝层层包围,使他接触不到政事的真相。宦官们呼朋引类,爪牙布满天下,鱼肉百姓,政治就此腐败。虽然一批读书人,朝野呼应,或自鸣清高,或对朝政痛加针砭,有的甚至采激烈手段对宦官爪牙加以制裁,但是做皇帝的太窝囊,一次次的兴党锢之狱,国家精英凌落,汉室也就不能保了。
窦陈失权 帝受包围
清除党人 正气消沉
自桓帝以来,宦官们就恨透朝野的那批读书人,因为他们常常揭发宦官和爪牙们的不法行为。所以宦官曹节等自夺权两年后,就发动一次大规模杀害读书人的行动。他们根据一件密告,说前朝一个和宦官作对而在逃的山阳郡督邮名叫张俭的(当然是一位饱学之士,曾被列入八表之一),勾结同党二十四人,阴谋危害社稷。乃令人上奏,请皇帝下诏捕杀勾党李膺、杜密、范滂、张俭等一干人等。那时灵帝已十四岁,他不懂什么叫“勾党”,问身旁的太监,曹节说:“勾结成党,就是勾党。”灵帝又问:“犯了何罪该杀?”曹节回说:“图谋不轨。”灵帝问:“这又何解?”曹节说:“他们要造反,要推翻皇帝,把皇帝杀了。”灵帝说:“这太可怕了。”马上下诏全面搜捕党人,李杜范等皆被杀害,张俭逃出塞外,党人被杀害者百余人,受牵连入罪者六七百人。从此清议匿声,正气消沉,宦官和朝中一批无耻之辈,就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了。
宦官亲故 残虐百姓
东汉宦官封侯的很多,侯是爵位,可以袭传下去,但是宦官无后,爵位传不下去,及身而没,于是网开一面,准许宦官有养子,养子可以袭爵。像三国时的曹操,就是太监曹腾的养子曹嵩之子,太监因此也有后了。太监一有后代,他的家人更多,不但父母辈兄弟辈,而且有子媳辈,还加侄辈等等,这一连串,在古代是谋差求职最靠得住的关系。宦官既受宠信,他的一大串亲戚故旧,都在朝廷或外郡做起官来了。前面提到的那太监王甫,他自己是宫中的中常侍(太监的头儿之一),他的弟弟王智做五原太守,养子王吉为沛相(等于太守),另一养子王萌为永乐宫少府,都是仗势欺人、无法无天的小人。王甫在京兆占卖官家财物达七千多万钱。王吉做沛相,滥杀无辜,还把被杀的人剁成肉块,挂在车上巡行示众,夏天尸腐生蛆,臭气薰天,行人掩鼻。诸如此类的事,数见不鲜,但却瞒着那受包围受蒙蔽的皇帝。
卖官鬻爵 分期付款
欺主的手法,除开蒙蔽外,就是投其所好。前面说过灵帝自少受生母的影响而贪财货,宦官们就建议灵帝设一个卖官的衙署,设定价格,二千石的官二千万钱,四百石的官四百万钱。要当地方官,则看地方的丰啬,而分别定价格。这衙署设在御苑西园里,所以卖出的官,称西园官。买官的人都是地方的豪强,他们欺压百姓弄到钱财,但是没有权势,要想做官,又没读过书,没法从孝廉茂才进身,现在有了这条途径,大家趋之若鹜,居然让灵帝的财源滚滚而来。那时灵帝的母亲董氏已经迁入永乐宫,因为被幽居的窦太后死了,董氏就被称为永乐太后。她看到做皇帝的儿子有办法聚敛大笔财货,高兴得笑口常开。宦官们也有穷亲戚想做官而钱不够,于是又建议皇帝,凡卖官献钱,可以分期付款,只要加付利息即可。这样更便利了一批宵小,他们付一笔定钱,弄到一官半职,然后在百姓头上尽情搜刮,不但把定钱刮回来,还把分期付款的定期缴款和利息一齐刮回来,孝敬了皇帝,多下来的就往自己腰包塞。宦官们经手这件事,做担保人可以分成头,放印子钱还可以赚厚息。
**乐宫馆 黄巾乱起
灵帝25岁时,做皇帝也做了13年,正当血气方刚之年,既然有了钱财,就要大大地享乐一番。他先在洛阳城外造毕圭苑,又修南宫云台,大征天下木材。州郡送到木材后,宦官们故意刁难不予验收,逼得经办人削价抛售,宦官们乘之贱价买进,转手之间大赚其钱。
有一宦官名毕岚,他发明翻车(汲水机)和渴乌(虹吸洒水器),可以把城外的水引入宫苑;又发明天禄虾蟆(喷水器)装在裸游馆浴池,皇帝与妙龄宫女们在喷水池中追逐嬉戏,并作长夜之饮。灵帝又好养狗,封狗官爵;还喜欢驾四驴之车,在西园中驰骋;又在御苑内设商肆,令宫女做买卖人,灵帝徜徉其间取乐。这等于开商品博览会,可惜只供一人娱乐。这些都是宦官们包围皇帝的**巧办法,使皇帝不理朝政,当初秦赵高对秦二世,用的也是这办法。
但终究激起黄巾之乱,举国骚然,曹操、刘备、孙坚由此露头角。后来靠州郡兵马戮力,把乱事平定,但是诸侯拥兵专断一方的形势造成,这是分裂的局面。灵帝荒**,33岁而死,第二年就发生外戚何进和宦官张让等再一次的大火并,这一次两败俱伤,引进了恣睢暴虐的大军阀董卓,把这末代汉室,搅扰得名存而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