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概况

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省枣阳县境)人。他起兵反莽后,立即打出了光复汉业的旗帜,不到三年就当了皇帝,后来被称为汉世祖、光武皇帝。从公元25年他即位以后,先后平定了地方割据势力,完全占有了西汉时期统治的地区。

刘秀建立了一个比西汉还要专制的政权。他给功臣们以爵位和封地,但不给他们政治权力。他把原来在内廷处理文书的机构提高为皇帝直接指挥下的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他撤销了西汉设立的丞相,而代之以没有多大实权的三公(司徒、司空、太尉)。他又提高了刺史的地位,使刺史对郡国的参劾可以随时派员入奏,不经由三公的案验而直接由皇帝作出决定。另外,他又利用当时流行的“图谶”,给自己的统治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

刘秀在连年战争之后,不得不重视跟国家收入有密切关系的土地占有和劳动力的状况。公元39年,他下诏检核各地垦田和户口的情况。但地方官包庇豪强,侵夺农民,该多报的少报,该少报的多报。刘秀把陈报不实的高级地方官处死了十几个,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受侵夺的农民和隐瞒土地的大地主,从不同的立场出发,纷纷进行暴力反抗。刘秀对这个问题,也只好不了了之。刘秀又多次下诏解放部分奴婢和改善奴婢的法律地位,主要也是从增加劳动力的角度着眼的。

公元57年,刘秀死,明帝和章帝相继即位,都还能继承刘秀的帝业,并有所作为。同时,他们也都继续尊奉图谶并大力宣传早经神学化的儒家学说,把自己打扮成教主的形象以欺骗人民群众。公元59年,明帝在太学讲经,使群儒执经问难,据说现场听讲和观看的,有上10万人。公元79年,章帝诏诸儒大会白虎观,议论五经异同,并亲自作出结论,还命史臣把结论著为《白虎通义》一书,使之成为神化皇权、巩固皇权的思想武器。

在对外关系方面,公元57年,倭国(今日本)派友好使者来,刘秀给了他一颗刻有称号的印。后来,不断有铁器、铜器、丝织品等由汉输入倭。公元67年,天竺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应汉使者的邀请,来到洛阳。明帝为他们建筑白马寺,请他们翻译经典,开始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后来,安息僧人安世高来洛阳,在公元148年以后的二十余年间翻译了佛经95部115卷,成为著名的翻译家。丝织品向西方的输出,在东汉时期显然是趋向繁盛的。安息为了垄断丝织品的贸易,总是设法阻止汉与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往来。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西亚的不少地方,带回来许多关于这些地方的知识,是张骞以后的第一个大旅行家。他没有能到大秦去,但中国丝绸一直在罗马社会受到欢迎。当公元2世纪时,甚至远在伦敦,中国丝绸也颇为风行。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的使者终于到了中国,把带来的象牙、犀角、玳瑁等作为对汉帝的献礼。“安敦”,被认为就是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安敦尼。

刘秀和明帝、章帝在位的六十多年(公元25—88年),是东汉建立和相对稳定的时期,是东汉历史的前期。公元88年,和帝即位,东汉历史进入中期。这时,匈奴又一次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在汉和南匈奴的连续打击下,伤亡很多,于公元91年灭亡,其余部除降汉者外,逐渐向西远徙。对北匈奴的胜利,是和帝初年的大事。但统帅汉军的窦宪,依靠了外戚的身份,又加上了军功,就得到了侵夺朝廷权力的机会。从此,皇权处于长期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