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军和赤眉军,是西汉末年推翻王莽政权的农民起义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两支部队。西汉末年,土地兼并,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问题日益加剧。王莽篡权以后,不仅增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而且还搞了许多不合宜的改制,使原有的社会危机更加严重了,终于导致了全国性的反抗斗争。
率先举起反抗大旗的是并州(今山西、内蒙古一带)人民。天凤二年(15年),五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代郡(今河北蔚县)人民相继造反,聚民数千转战于当地;天凤四年(17年),临准(今江西泗洪)人瓜田仪举义,在会稽(今江苏苏州)一带活动;同年,海曲(今山东日照)妇女吕母,为给被县宰冤杀的儿子报仇在海上起事,自称“将军”,破海曲杀县宰,队伍从几百人一直发展到数千成万人。
反抗王莽统治的另一支主力大军赤眉军,起义于天凤五年(18年),起初是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樊崇率领百多人在莒县举兵,自称“三老”,转战于泰山一带。由于他勇猛善战,四方归附,一年就发展到了上万人。与此同时,东海(今山东郑城)人徐宣、杨音等也各自起兵,来与樊崇会合,诸部会合之后,形成了一支数万人的劲旅,即由樊崇指挥,先攻莒县不下转扑姑幕,然后在青州击败驻军田况部,歼敌1万多人。取得了第一个巨大胜利后,义军北入青州,折还泰山,屯入东海南城,终于发展成了有10多万人的强大军事力量。樊崇所部是清一色贫苦农民组成,以“杀人者死,伤人偿创”为口号,以“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次率史”为排位,以“巨人”为相互称谓,无文号旌旗,无官爵封位,是一支单纯、质朴、实在、刚正的农民武装。地皇元年(20年),王莽令各州牧、郡守、县宰皆带军职,署将军、校尉称号,以加强对义军的镇压。第二年,又派太师羲仲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率兵镇压义军,结果翌年二月大败,景尚被义军打死。两个月后,王莽又派其亲信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领精兵18万东行镇压。莽军所到之处烧抢掠,闹得民愤冲天,说是:“宁逢赤眉,莫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地皇三年(22年)冬,廉丹、王匡的莽军,首先攻下了无盐(今山东东平县东),屠杀了起义民众1万多人,继而又乘胜进逼,双方终于在成昌(今山东东平县西),拉开了决战的帷幕。樊崇考虑到交战军队众多,两军搅在一起时不易识别,就下令义军一律用朱红涂眉。从此,这支农民义军便有了“赤眉”的称号。这一战,赤眉军以逸待劳,大败王匡,杀莽军1万多人,又乘势进扑无盐,继续与廉丹交战,杀死廉丹及所部校尉20多人,以辉煌的成绩结束了王莽政权在东方的统治。此后,赤眉军复攻莒县,转战东海,游动于楚、沛、汝南、颍川一带,入陈甾、进濮阳,回旋于鲁、苏、皖、豫之间。践平豪强营堡,镇压政府官吏,迅速发展成为拥有十多万大军的农民武装,并数战数胜于王匡、袁章所率领的莽军。
至此为止,曾经声威大震、浴血奋战、推翻王莽政权的绿林、赤眉两支出色的农民武装,终于在内部分裂以及东汉政权的镇压和地主势力的反对面前,全部瓦解,只留下了他们的历史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