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出身于元、成两帝之际望族,在官僚、外戚之中地位显赫。王莽本人谦恭俭约,礼贤下士,有“当世名士”之誉。平帝以九岁继位,王莽以大司马领尚书事辅政。王莽大权在握,立即把专横一时的外戚董贤铲除,把董贤和外戚丁氏、傅氏的亲属都免官爵,徙远方,改善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王莽还重视荒政,为救济灾民曾一次捐献钱百万,田30顷。在他的带动下,有官僚、富豪230余人捐献田宅,用以救灾。他又废呼池苑(今甘肃华亭)为安民县,以安置灾民。灾民可分得田宅、器具、耕牛、谷种、粮食等。他还扩大太学,广招太学生,网罗学有专长的士人有数千之多,安置在长安,给予优待。对汉宗室和功臣的后裔以及年老致仕(退休)的高官,都给予照顾。于是他在掌权不久,就得到多数贵族、官僚、地主和儒生们的爱戴,希望他能有一番作为,以稳定社会秩序,保住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广大劳动人民希望社会安定,能够生活下去,对他也产生过一些幻想。
王莽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比较重视,是贵族、官僚集团中的一个比较有见识的人物,也有改善社会、政治状况的要求。但他又有强烈的树立自己的权威的要求。这虽有为了改革需要的一面,但其不择手段的做法,也暴露了他个人的野心。他辅政之后,以周公辅成王的故事比附自己。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他称“安汉公”。四年,称“宰衡”。五年(公元5年),毒杀平帝,另立一个两岁小儿刘婴为帝,号“孺子”,史称孺子婴;自为“假皇帝”,实际和真皇帝一样。过了三年,他又废掉孺子婴,正式当了皇帝,改国号“新”,改元“始建国”。
王莽改制是地主阶级在严重危机下的一次自救运动,企图通过改制,强迫大地主、大商人放弃一部分利益,限制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继续发展,使封建经济得到适当调整,缓和当时已经激化的阶级矛盾,以巩固新莽政权。但由于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顽强反抗,而王莽又未能坚持到底,中途放弃改革,再加上王莽用人不当,吏治腐败,贪官污吏利用改革“侵渔百姓”,以致“农商失业,食货俱废”,造成社会经济更大混乱,人民生活更加悲惨。随着王莽改制的破产,一场酝酿已久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天凤四年(17年),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连年灾荒,饥民们在新市人(今湖北京山)王匡、王凤兄弟领导下发动起义,几个月就发展到七八千人。因为这支起义军最初驻扎在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中,故称为“绿林军”。绿林军到处攻打地主武装,夺取地主的粮食财物,赈济贫民,深受群众欢迎,很快发展到5万人。地皇三年(22年),绿林山地区瘟疫蔓延,绿林军死亡过半,乃离开绿林山,分散活动。一路由王常、成丹等率领,西入南郡,叫作“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等率领北向南阳,叫作“新市兵”。这时平林(今湖北随县)人陈牧、廖湛也聚众千余人起义,号“平林兵”。七月,新市兵进攻随县,与平林兵汇合。绿林军的战斗沉重地打击了王莽在南方的统治。
天凤元年(14年),琅玡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吕母率领一百多人首举义旗,自称将军,占领海曲县城,杀县令,起义军发展到数千人。天凤五年(18年),琅玡(今山东诸城)人樊崇率领100多人,在莒县(今山东莒县)起义。这一年,山东大饥,贫苦和饥饿的农民纷纷前来参加,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几万人。吕母死后,她的军队加入了樊崇的队伍。他们活动于泰山、沂蒙山区。这是一支贫苦农民组成的起义军,作风淳朴,“无文书、旌旗、部曲、号令”,但组织纪律却很严明,他们相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伤”,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他们在作战时,为了同敌军相区别,每人都用赤色涂眉,故史称“赤眉军”。赤眉军在东方的发展,引起了王莽的惊恐。地皇三年(22年),王莽派更始将军廉丹、太师王匡(与绿林军领袖不是同一人)率军向赤眉军发动进攻。王莽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宁逢赤眉,不逢太师。”起义军与莽军在成昌(今山东东平西)展开激战,莽军大败,廉丹被杀,王匡逃走。起义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无盐(今山东东平东),杀敌万余。这次战役后,赤眉军势力大增,人数发展到十几万人。他们转战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瓦解了王莽在东方的统治。
在绿林、赤眉起义的同时,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的农民也纷纷起义,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铜马、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他们到处捕杀官吏,镇压豪强,动摇了王莽在北方的统治。
公元24年春,刘玄由洛阳迁都长安,随后大封宗室,日夜饮酒作乐。义军将领对此大为不满。于是绿林军部分将领与赤眉军联合,大败刘玄军,赤眉军拥立刘盆子为皇帝,建立了另一政权。公元25年秋,绿林军、赤眉军联合攻入长安杀死刘玄,更始政权灭亡。但由于关中豪强地主隐匿粮食,城中缺粮,加上刘秀进攻,义军被迫撤出长安。公元27年,赤眉军在宜阳被刘秀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