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合纵对秦战争(1 / 1)

六国合纵对秦战争,主要的有五次:

第一次合纵战争为楚、燕、韩、赵、魏五国合纵攻秦。发生于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十一年,魏襄王元年,赵武灵王八年,韩宣惠王十五年,燕王哙三年,秦惠文王七年,即公元前318年。合纵军很快被秦军击败。

赵魏燕韩楚五国联合攻秦

秦相张仪来魏,向惠王提出秦、韩与魏联合伐齐的建议,被惠王接受,起用张仪为相。张仪当上魏相后,就积极实现他的“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的所谓“连横”策略,压迫东方各国。在这种形势下,齐、楚、燕、韩、赵五国又联合支持主持“合纵”策略的公孙衍。魏惠王为了巩固与五国的政治关系,改任公孙衍为相国,把张仪赶回秦国。公孙衍这位素见重于六国的新相国,展开“合纵”策略,联合各国,组织了第一次“五国伐秦之战”。实际参加作战的有燕、韩、赵、魏四国军队,公举楚怀王为联合军的“纵约长”,于周慎靓王三年,声势浩大的四国联军,排除秦军的抵抗,打到秦东方战略要隘函谷关。但由于秦军的奋力抵抗,联军最终被秦军击败。四国联军的进攻,虽然没有达到战略目的,但对秦震动极大,纵、横双方的斗争更加激烈化。

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

继五国联合攻秦之后,六国间虽也知道应以对秦作战为主,但在此期间,由于秦国极力破坏六国的合纵,挑动各国之间互相攻伐,以削弱六国的实力,所以各国之间也发生过一些战争。

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韩、魏受秦军事压力,向东方大国齐靠拢。齐相孟尝君田文,加紧对韩、魏的联合工作,终于促成齐、魏、韩三国合兵对楚进攻。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统率的联合军,进攻楚的方城,经过六个月交战,击破楚军于小沘水上的垂沙,宛叶以北地区被韩、魏占有。齐、韩、魏联合作战的胜利,不仅使楚军屈服,秦也惶恐不安。秦为了拆散这三国的合纵联盟,提出由秦王之弟泾阳君至齐为质,与齐修好。到公元前299年,秦邀请孟尝君田文入秦,担任秦相。表面上对齐友好,实际是把田文控制于咸阳,以破坏他的“合纵”战略。这一行动立即引起赵国的严重不安,秦、齐两大国联合的战略形势,使赵陷于两面受敌的危险,于是赵国发动政治攻势,策动秦贵族樗里疾借口田文“外借秦权,阴为齐谋”,促使秦免去孟尝君相位,改任楼缓为相。

公元前298年,齐、韩、魏三国联合对秦进攻。战争开始后,赵、宋两国并未真正协助秦国作战,而是利用大国间的矛盾冲突,乘三国与秦作战之机,兼并邻近其他小国,以扩充自己的领土。三国进攻秦国的战争,持续三年之久,最后攻进函谷关,迫使秦国承认战败,退还侵占魏的河外、封陵和韩的河外、武隧等地区,缔结了和约,停止了战争。

燕齐韩赵魏五国联合攻秦

秦为拆散六国的“合纵”战略,解除关东压力,继续推行“连横”。丞相魏冉实施“联齐”政策,积极拉拢东方大国齐国,以便秦、齐联合,对付敢于反抗的楚、燕、韩、赵、魏,还与齐相约,并称为帝。秦王称西帝,统治西方;齐王称东帝,统治东方。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十月,秦昭王在宜阳自称西帝,遥尊齐王为东帝。订立“约伐赵”盟约,议定了共同行动与出兵的日期,中原各国面临受到夹击的危险局面。周赧王二十七年,魏昭王通过奉阳君李兑的策划,与赵惠王相会,商量如何联合对秦。著名合纵鼓吹者苏秦,亦为燕国利益入齐游说,劝湣王取消帝号,共同反秦,使天下“爱齐而憎秦”(《战国策·齐策四》),以便乘机兼并宋国。二十八年(公元前287年),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五国目的不同,各有打算,进至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境),即互相观望,不肯首攻。秦为破坏五国联盟,主动取消帝号,将前占之温、轵、高平归还魏国,将王公、符逾归还赵国。联军遂撤走。第三次合纵攻秦,未交战即告瓦解。

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合攻秦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秦与韩联军攻赵,在阏与被赵将赵奢击败后,范睢入秦,建议秦昭王实行“远交近攻”战略,以利于巩固占领之土地。秦遂将打击重点指向最近的韩、魏、赵。三十六年(前279年)鄢郢之战中,秦将白起以水攻歼楚军民数十万,迫其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四十二年(前273年),白起在华阳之战中歼魏、赵联军15万,迫魏再献出南阳地区(今河南沁阳以南、温县、孟县;地区);五十五年(前260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歼赵军45万;还攻灭西周、东周及义渠,蚕食了大片土地。这促使各国再度联合。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魏、赵、韩、楚、燕五国组成联军,由魏信陵君无忌指挥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黄河以南地区)大败秦军,并尾追至函谷关后撤军。第四次合纵攻秦之战获得了胜利。

楚燕韩魏五国联合攻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