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叶利钦时代,俄罗斯就采取了对华友好的外交政策。普京上台之后,在对华友好的战略方面,有了更多的突破。在“双翼外交”之下,普京把东方作为重要的一方面。而在东方,中国又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于是,发展与中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成为普京政府的外交重点。
2000年7月5日,普京与江泽民主席在塔吉克斯坦进行了首次会晤。在谈到中俄两国的关系时,江泽民说道:“随着两国交往的日益密切,双方的战略合作水平正在不断提高。无论是对于世界,还是两国来说,在很多问题上,都具有共同的责任和利益。特别是在21世纪的国际政治新格局中,中俄两国具有广泛的合作前景,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任。”
随后,刚刚上任的普京访问中国。在访华期间,双方签订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中俄北京宣言》。这份宣言表明,把建立21世纪国际政治新格局作为当前两国面临的重要课题。中俄两国对外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和坚持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声明,反对武力干涉别国内政,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在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中俄两国努力推动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反对“一超多极”。
次年7月,应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邀请,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在会谈期间,两国元首关于在21世纪实施战略合作的方向达成了共识,并且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随后,中俄两国发表了《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在这份声明中,强调了两国关系的重要性,把友好作为基本的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说明。在友好的磋商之下,两国同意将双方的关系提升至相互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两国关系走上了一个新台阶,朝着更充实深入的方向发展。
2002年,普京再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会谈期间,两国共同签订了《中俄联合声明》。声明表示,两国将继续拓展双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能源和反恐等世界性问题上加强沟通和交流。其中,重点突出了两国在经贸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在评价两国关系的时候,江泽民主要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信任是两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二是高屋建瓴,面向未来。面对21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两国从战略的眼光和高度来规划两国关系,促进相互交流和往来。三是在高层领域保持密切的人员往来,形成了常态化的交流机制。新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两国及时解决面临的突发问题。四是相互尊重和理解,维护和坚持共同利益。五是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建立平等、合作、互信、互利的基本原则,共同维护周边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为各自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于俄中两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普京是这样概括的:充分的政治互信、密切的经贸往来,良好的国际合作是建设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石。
那个时候,普京为了发展国内经济,将外交的重心放在西方,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对华关系的重要性。
2003年,刚刚上任的胡锦涛主席,将第一次出国访问选为俄罗斯,充分证明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在会谈期间,两国元首都赞同继续巩固和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面对扑朔迷离的21世纪,两国把睦邻友好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
2004年,普京成功连任。此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综合国力增强,普京重新规划了两国的外交关系。此前,在能源合作问题上,双方存在着一些异议。但是,随着普京的二次上任,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两国关系开始高速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俄罗斯与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普京开始重视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两国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2004年,在两国建交55周年之际,普京总统开始了第三次中国之旅。关于这次访问,两国对《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进行了具体的规划。这次会谈,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解决了困扰两国关系发展的边界问题。此后,数千公里的两国边界朝着和平、合作、友好的方向发展。边界的全部确定,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很多国际和地区性问题上,俄罗斯都加强与中国的交流与沟通。2005年,普京与胡锦涛主席举行了第四次高层会晤,并且发表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对于21世纪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俄罗斯与中国存在着很多共同的观点,立场基本一致。作为相邻的国家,在战略性的问题上,两国就领土等双边问题展开了实质性的磋商。当年,俄罗斯国家杜马与中国人大合作委员会首次召开,标志着两国在议会问题上实现了常态化的合作机制。
在21世纪前十年,两国关系朝着友好、合作、平等的方向发展。中俄两国关系的稳定,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