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普京从叶利钦的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烂摊子”,那么,这个“烂摊子”的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在普京继任总统后,除了要面对民族问题之外,让他头痛的还有国内的经济问题和腐败问题。
虽说当时俄罗斯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但社会生产力却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整个俄罗斯长期处在经济危机、财政危机和社会政治危机的交替状态,国家的经济随时面临着崩溃的可能。最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国家的综合实力削弱
当时俄罗斯的经济之所以会出现落后局面,主要还是建国之初埋下的隐患。1992年,俄罗斯独立之后所制定出来的改革方针和相关政策总体上又是失误的,由于对当时的时局把握不充分,才导致了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众所周知,苏联解体之前,主要以农业和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而到了俄罗斯时期,他们没有很好地将这两个部门的经济支撑起来,致使一系列数据明显下降,这些数据直观地看起来就足够惊心动魄了:从1992年到2000年的八年时间,俄罗斯的工业生产能力在大幅下降,降幅累计达到了46%,而农业生产水平的下降幅度也在40%之间。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总值下降,直接加剧了俄罗斯经济危机的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1929年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生产的长时间下降,自然会导致综合国力的衰弱,而物质基础的落后,便成为了俄罗斯经济复苏和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2)负债累累
由于经济的长期衰弱,俄罗斯国家的预算收入也一再疲软下滑,预算支出在难以完成比例压缩的情况下,国家预算年年出现赤字。预算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7%。长期的预算赤字,让俄罗斯政府负债累累。国债的庞大数额,再加上丧失偿还债务的能力,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市场面临着极大危机。虽然政府着手干预,但也没能从根本上遏制住金融危机的步伐。于是,为了国家的生存,俄罗斯只能通过借外债暂时缓解国内的境况。
(3)严重的通胀压力
通货膨胀一直是困扰俄罗斯的经济难题之一。1992年,俄罗斯的通胀率达到了2500%。虽然后来出现了一些下降趋势,但是总体水平依然很高。一直到1997年才降至11%。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之后,通胀率再一次上升,达到了84.4%;一年后回落到了36.5%。最终,俄罗斯的消费品价格从1992年到1999年共计上涨了6168倍。
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俄罗斯的货币必然面临贬值的境地。1992年7月,俄罗斯开始实行经常项目下的卢布可兑换政策。由于通货膨胀、外汇枯竭、经济衰退等原因,卢布的汇率一直下跌,与此相对,俄罗斯民众的生活也陷入了糟糕状态。在普京上台之前,俄罗斯每月的人均收入仅有30美元,按照现在的比价,一天只有26卢布,折合人民币9元。而有些人,甚至连26卢布的收入都没有,仅仅是10~15卢布,靠这些钱生活的确很艰难。
在当时,虽然俄罗斯的燃料、国防等重工业十分发达,但是涉及到人民生活的轻工业却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俄罗斯生产效益最好的部门就是运输业、石油加工业以及采掘业,这些行业的工人占工人总数的1%,为国家提供了6%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22%的国家预算收入和16%的出口产品。但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也仅仅相当于美国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公司的55%。
(4)极其困难的经济结构改造
众所周知,经济体制的完善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甚至整整一代人都要为之辛苦地付出。而经济结构的改造,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可想而知了。
俄罗斯从苏联手里继承来的经济结构是一个畸形的、不完整的经济结构。苏联解体以来,由于在多方因素的条件制约之下,俄罗斯的经济结构模式呈现出“二元”的发展方向,即结构的某些方面在改善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可能会立即陷入更为糟糕的状态。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衡,原料性的工业偏重,高新技术产能落后。
(5)体制转轨还没有彻底地完成
当时,俄罗斯经济正在转轨的阶段,也就是说苏联计划经济的陈规陋习还没有完全地破除,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没能完全地确立。
俄罗斯在经过8年的经济转轨之后,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才得以确立下来。但是,这种新型的经济体制并不意味着是纯粹意义上的现代文明的市场经济,而是建立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之上,疯狂野蛮的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并不完善,在这种不成熟的体制之下,俄罗斯的市场上存在着很多问题。
从微观层面分析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政府只不过是在小私有化方面做出了些许的成效,而在大私有化方面还是很不成功的。
经济上存在的这些问题,让普京很是头疼。因为,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政府稍有不慎,哪怕是出现半点纰漏,就很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经济危机,从而导致国家经济的崩溃。
普京对本国复杂的经济形势有着充分的认识,在《世纪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普京深刻地论述了经济治国的策略以及长远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是对于如何解决目前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普京本人却只字未提。因为,只要稍微懂得经济方面知识的人都会明白,就当时俄罗斯的经济状况而言,根本想不出完美的经济治理方案。因此,很多人不敢轻易触碰这根神经,只要有人稍加尝试,指责和批评就会铺天盖地而来。
当时的俄罗斯官场腐败盛行,这种腐败的风气正与市场经济同步发展。可以说,腐败的现象存在于俄罗斯的各个部门,渗透于经济、文化、政治诸多领域。
俄罗斯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可以说是一刀切的过程,速度之快让人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正是因为在改革初期,人们没有相关的经验,一些腐败分子就借机钻了空子。之前,很多的垄断单位,或者是有活力、有前途的经济部门或者是事业单位,突然间就变成了总公司或者是公司,而有些人从原来的部长、局长一下子变成了董事长、总经理、经理,这些单位或个人,就这样借着国有资产赚取了高额利润。为确保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成为了国家的蛀虫,大肆搜刮国有财产,中饱私囊。
私有化转变一下子成了权势阶层垄断国有资产的最好时机。这时的厂长、经理们抓准了时机,低价从职工的手里买进股票。按照证券私有化时的规定,厂长还可以获得额外的5%的本企业股票。厂长都如此,可想而知那些局长、部长们呢?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就是石油天然气部门,那里的最高领导居然靠企业“自愿”送股票,私下里聚拢了高达十几个亿的财富。更可耻的是那些金融工业集团,与政府高官相互勾结,通过压低招标和拍卖的价格来掠夺国家资产。
在俄罗斯私有化的过程中,只要是在权力机关,有多大权就有多少钱。银行、海关、税务、工商管理、公交、市政、司法、基建等部门,“给钱就通过,无钱就刁难”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这种散发着腐臭的现象,随处可见。
中下层的腐败程度都已经到达了如此地步,那么政府高层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可以说,其严重程度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从1997年10月到2000年3月,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俄罗斯至少有42亿至100亿美元的黑钱被“清洗”。这些资金,假如没有高层人士的运作,是不会那么容易“变了颜色”的,这些钱都是通过纽约银行的账户进入银行的,而且大部分款项所使用的名字都是贝内环球公司。通过资料可以得知,这个公司主要是由黑手党领导人谢苗·莫吉列维奇控制的,而账户上的钱则是通过银行的一位经理娜塔莎·卡加洛夫斯基手下的一个部门处理的。她的丈夫康斯坦丁·卡加洛夫斯基是一位资深的经济改革者,而且还担任着俄罗斯常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
20世纪最后一年,也就是1999年,俄罗斯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洗钱案”,不仅涉及金额巨大,而且这次“洗钱案”牵扯到了许多国家高级官员以及大公司和大银行的高层人士,此案件一经曝光,震惊了世界。美国得到这一消息之后,立即组织司法部门和财政部门对此案件进行立案侦查,最终确认,确实有数百亿美元已经通过纽约银行的账户成功“洗钱”。
“洗钱”是通过一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依托一些公司转手办理,如果想要追根溯源的话,甚至可以追溯到俄罗斯领导的最上层。
俄罗斯政府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丘拜斯等5名政府高官,他们一直以推行私有化而名声在外,其中有三人先后担任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主席,而丘拜斯本人,则被称为“私有化之父”。在这期间,他被外界爆出了“高稿酬”的丑闻。
他们5个人一起写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俄罗斯私有化史》。此书所赚取的稿费高达45万美元,平分后每人9万美元。该书的印张有9个,每行字的价值达到了72美元,它的价值甚至超过了诺贝尔奖金。这时,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出版者要付出如此高的稿酬呢?原来,这本书的背后隐藏着一笔国有企业股份拍卖的暗地交易。俄罗斯国有电信公司、诺丽里斯克镍业公司在拍卖自己的股份时,奥涅克西姆银行会在这个过程中参加竞拍,而该银行的行长,与丘拜斯的关系很密切。于是,通过抬高稿酬的办法,一举赢得了上述两个公司的股份拍卖。这一丑闻一经披露,全国民众一片哗然。
可以说,俄罗斯的腐败风气简直是愈演愈烈,初任总统的普京究竟有没有能力刹住这种歪风邪气呢?恐怕在当时的俄罗斯,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确切的回答。
但是,就有一个人相信,俄罗斯的这种歪风邪气即将被刹住,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普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