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普京就任俄罗斯联邦总统之后,从叶利钦手中接过来的担子是非常沉重的,这个昔日的超级大国,现在正面临着千疮百孔、内忧外患的局面。此时的普京,眼前没有任何的“业绩”,全是一些不胜枚举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让普京成为了一个事不避难的英雄领袖人物,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的确是一个很有建树的领导人。
自从俄罗斯军方对车臣发动军事行动的那一刻起,西方国家就对俄罗斯政府施行了各种压力。这些人似乎对车臣非法武装扰乱百姓生活、袭击俄罗斯军警、制造绑架事件、乱投炸弹等现象并不感兴趣,而是一味地指责俄罗斯军方“滥杀无辜”、“践踏人权”、实行“种族清洗”。西方的一些媒体,在报告车臣的相关新闻时,很少称他们为“匪徒”、“恐怖分子”、“非法武装”等字眼,而是用一些“战斗队员”、“起义者”等名号混淆视听。
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时,俄罗斯军方在战场上势如破竹,频频告捷,而一些西方国家就开始大肆渲染车臣战争的惨状,并不断对俄罗斯攻打车臣的行动进行责难。他们公布的消息称,俄军的强烈轰炸已经造成了车臣民众的大批伤亡,并且引发了“难民潮”,车臣境内哀鸿遍野,甚至出现了“人道主义灾难”。看见西方媒体如此偏颇的报道,车臣恐怖分子也借机而上,大造舆论,他们态度十分明确,就是企图将高加索问题实现国际化。西方国家的一些领导人,接二连三地发表一些讲话,态度强硬地要求俄罗斯军方停止对车臣战争的“种族清洗”,并呼吁俄罗斯政府与车臣非法武装分子重启谈判事宜。
2000年,法国就曾因俄罗斯与车臣的新闻自由问题与俄罗斯吵闹得不可开交,双方可以说是争执不休,一直到该年8月普京在日本的冲绳会见了法国总统希拉克,两国的关系才开始逐渐改善。但是,2002年普京在出访法国的记者招待会上,希拉克再一次将车臣问题拿到了方桌之上。希拉克表示,虽然车臣组织与拉登的基地组织存在着某种的联系,但是绝不能将车臣问题归结为恐怖主义。
面对希拉克的无礼,普京反而表现得很绅士,他优雅地对希拉克说道:“每当我们说到阿富汗时,都会承认有一个犯罪组织在那里活动,塔利班犯罪的制度很好地支持了它。而那些塔利班的代表也曾在车臣地区进行过活动,车臣的犯罪制度也同样支持了他们。那么,这个犯罪制度与塔利班组织有什么区别?其实没有任何区别!如果非要进行区分的话,也只能说现在的这个制度更加血腥暴力罢了!因此,我们有十足的理由同这些人斗争。”
普京还表示,俄罗斯政府并不是不希望同车臣非法武装分子进行谈判,只是这些武装人员拒绝缴械投降,在这种情况下,和谈的渠道就被堵死了。普京也表示,虽然双方持续了两年半的战争,但彼此坐下来进行对话的时间仅仅有两个小时。也许这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最主要的是,车臣的那些分裂分子到底有没有诚意与俄罗斯政府进行面对面的和谈。
2001年9月7日,普京针对车臣问题向外界发表了态度明确的讲话,他表示只要车臣分子承认俄罗斯联邦的宪法、遵守联邦的相应法规、无条件交出武器,并且交出所有“有血债”的匪徒,俄罗斯政府就同意与车臣武装人员进行谈判,但限定的时间只能在三个月之内,过了这个期限,一切和谈都将没有意义。
9月21日,普京接受了德国记者专访,在谈话时,普京表示:“实在是不应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莫斯科炸毁大楼的人都是一些争取自由的战士,而在其他国家,一旦出现搞这种活动的人就是恐怖分子,其实他们都应该是犯罪分子才对!”
也许,美国政府终于是被感动了,或者是进入2002年之后,随着反恐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倒“萨”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方面终于破天荒地承认车臣武装分子为恐怖分子了!随后,很多西方国家也尾随在美国的后面,对俄罗斯政府,特别是对普京镇压车臣的行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10月23日,莫斯科人质事件发生之后,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的一些首脑纷纷致电给俄罗斯政府,对这一事件表示了强烈的谴责。随后的10月30日,丹麦政府迫于俄罗斯政府的强大压力,正式拘捕了正在哥本哈根出席“世界车臣大会”的艾哈迈德·扎卡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