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骨鲠在喉”的痛楚(1 / 1)

普京传 王国章 1280 字 5天前

普京在总统叶利钦的支持下,登上了俄罗斯的政治舞台。在成为国家总理之后,普京就收到了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

上世纪末的俄罗斯,政局动**,人心不稳,许多事情如同狂风骤雨一般,变化莫测。苏联解体之后,普京成为了这项遗产的最大继承者,同时他还继承了令人痛楚的“民族矛盾问题”,尤以“车臣问题”最为迫切。车臣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多年来,克里姆林宫一直对车臣的民族分裂主义问题头痛不已。

俄罗斯南部的北高加索山脉东部就是车臣共和国的所在地,所占面积有1.7万平方公里,边界线总长650公里。车臣共和国的南部主要是高山地带,与格鲁吉亚交界,其余部分分别与印古什、北奥塞梯、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和达吉斯坦接壤。

有关车臣人最早的历史记录是在公元7世纪以前。所谓“车臣人”这一称呼,最早因阿尔贡河边的村庄“大车臣”而得名,以后逐渐发展成为车臣民族的族称。车臣本民族的人自称是“纳赫乔人”,也就是“平民百姓”的意思。在13世纪,车臣人长期遭受蒙古鞑靼人的侵袭,14世纪末又惨遭中亚帖木儿帝国的**,一直到15至16世纪金帐汗国解体之后,车臣人才从高原向平原迁徙。16至19世纪,伊斯兰教开始传播到车臣。到了17至18世纪,波斯、奥斯曼、俄罗斯三大帝国开始争夺车臣,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车臣一直处在残酷的血腥杀戮社会环境里。可以说,长久的战争培养了车臣人尚武、善战、好斗的性情。

在经过半个世纪的交锋战斗之后,沙俄于1895年将车臣并入了自己的帝国版图。十月革命爆发,安东尼·邓尼金所率领的白俄军队在伏尔加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与红军展开了激战,车臣人对白俄军队的入侵展开了激烈的反抗。后来,此地被莫斯科列为苏维埃山地共和国。1922年改称车臣自治州。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因为当时的贫苦农民是养不起马的,所以由俄罗斯工人组成的工作队就把拥有马匹的车臣人划分为“富农成分”,不仅要没收他们的马匹,还要将马杀掉。对于车臣的牧民来说,马和枪是男人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失去了自己的宝马良驹,不如在沙场上持枪战死。于是,在车臣人中间,逐渐出现了反对苏维埃政权统治的现象。1934年1月,车臣与其西面的邻居印古什合并为一家,并于1936年12月更名为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二战期间,寡廉鲜耻的德军为了实现民族扩张的目的,充分利用车臣的民族情绪,并许诺给予这一地区高度的自治权力,进而得到了一些车臣部落的支持,并且成立了所谓的“高加索兄弟特别党”。后来,苏联政府以车臣和德国相互勾结,通敌叛国的罪名将387万的车臣人和91万的印古什人装在闷罐火车上,强行押送到了哈萨克斯坦。

正是这种历史及现实原因,车臣问题成为了困扰俄罗斯的首要民族问题。1991年9月,焦哈尔·杜达耶夫推翻了当地的苏维埃红色政权。10月,车臣就举行了共和国的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杜达耶夫成为了总统。11月,也就是苏联解体前期,杜达耶夫颁布法令,决定成立主权国家——车臣共和国,并以飞快的速度成立起了车臣国民卫队。自此,车臣既不理会1992年的联邦条约,也不参加1993年的俄罗斯议会选举,完全与俄罗斯脱离了关系。

在此之后,俄罗斯视车臣为分裂主义势力,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1994年12月,俄罗斯政府出动了6万人的军队,对车臣的非法武装进行了严酷打压,车臣反动势力与俄罗斯当局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较量。

1995年1月1日,俄罗斯军队兵分三路准备攻打格罗兹尼。最初投入了士兵3.8万人、坦克230辆、步兵战车454辆,火炮、迫击炮各388门,可以说俄罗斯这次出军除了核武器之外,动用了几乎所有的现代化武器装备。

车臣人也对这场战争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他们通过山地战、游击战和街道巷战对俄罗斯军队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抵抗。此时的俄罗斯军官,正抱着超级大国的心态做着美梦,对歼灭车臣的非法武装怀着十足的信心。俄罗斯国防部长帕维尔·格拉乔夫也曾当众宣布:“俄罗斯军队可以在短短几天之内拿下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然而,过程远远不像格拉乔夫想象的那么简单,在格罗兹尼市坚守的那些车臣非法武装们,战术凶狠,抵抗顽强,俄罗斯军队久攻不下。俄军有数百人遭受俘虏,上千人阵亡,格拉乔夫的“速胜论”也沦为了人们的笑柄。

1995年3月初,俄罗斯军队集结重兵再一次攻打格罗兹尼。经过6天6夜的激烈战争,俄罗斯内务部队的600多人才攻下了车臣非法武装在格罗兹尼的最后一个据点——切尔诺列契耶并控制了城内的整个局势,而俄军主力则继续攻打格罗兹尼的外围。

6月14日,车臣非法武装战地的指挥官沙米利·巴萨耶夫带着手下100多人秘密闯入了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的布杰诺夫斯克,并扣押了1000多名人质。巴萨耶夫要挟俄罗斯军官,要求他们立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并尽快撤离车臣,否则这些人质将会全部被杀死。经过很长时间的谈判,以叶利钦为首的联邦政府首脑做出了极大让步,迫不得已与车臣非法武装分子达成了最终协议,基本上满足了巴萨耶夫提出来的要求停止军事行动,以此作为释放人质的条件。随即,巴萨耶夫带领手下人员撤出了布杰诺夫斯克,1000多名人质毫发无伤。

这场战争,俄罗斯军队共有400多人阵亡、1.7万人受伤、3000人因此下落不明。车臣方面的伤亡也有10万人之多,而且领导人杜达耶夫在俄军的导弹袭击中不幸丧生。可以说,双方都为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

1996年8月31日,俄罗斯联邦政府同车臣非法武装在俄达吉斯坦境内的哈萨维尤尔特达成停火协议,双方共同规定,将车臣的地位问题暂时搁置5年。历时20个月的车臣战争终于以“哈萨维尤尔特和平协议”的签署画上了句号,俄罗斯留守于车臣的最后两支联邦部队也于1997年之前全部撤离。

1997年1月,车臣共和国再次举行总统选举,阿斯兰·马斯哈多夫成功当选。同年5月,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与车臣共同签署了《和平与相互关系原则条约》。但是,马斯哈多夫依然坚持车臣为“独立国家”的立场不变,不仅不认真履行和平协议上的相关内容,而且还加紧了分裂活动。他在暗地里支持那些非法的武装部队不断骚扰相邻地区,在制造各种恐怖事件的同时,还极力争取国外宗教势力和极端分子插手介入,分裂活动愈发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