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凭借着敏锐的政治触觉在千钧一发之际站对了队伍。尽管政变的混乱局面得到了暂时的控制,但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层之间,依然存在着暗流涌动,钩心斗角,毕竟每个人所代表的政治立场是不尽相同的。当时,苏联最高苏维埃的成员差不多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对于叶利钦的政策是极为不满的。军人出身的副总统亚历山大·鲁茨科伊也对叶利钦有所不满,并且和车臣最高苏维埃主席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结成了统一联盟,共同构成对叶利钦的强大威胁。
就这样,双方在关于建立怎样的一个政体上展开了尖锐讨论。叶利钦的意见是建立一个总统共和体制的联邦国家,而哈斯布拉托夫则主张建立议会制共和国。
1993年9月21日,叶利钦宣布了解散最高苏维埃和人大会的决定,并公布将在年底进行新的立法机构选举,选举后将成立国家联邦议会。而此时的人大会却与叶利钦唱起了反调,不仅统一了口径,弹劾总统,还占领了白宫。事态一下子陷入了僵局,没有了任何和平解决的希望。叶利钦最终决定用武力强迫这些人向议会俯首称臣。
10月3日,叶利钦宣布莫斯科进入紧急状态,并且调遣了军队进入莫斯科。10月4日凌晨,俄罗斯的联邦军队向当时的议会所在地——白宫进行了炮轰,特种兵很快就以强大的攻势占领了白宫议会大楼,造成了大批白宫守卫人员的伤亡,哈斯布拉托夫、鲁茨科伊最终成为了战俘。这就是俄罗斯当代史中非常著名的“炮打白宫”事件。
在这次事件当中,普京再一次选择与自己的导师索布恰克站在一起,共同拥护叶利钦的决定,圣彼得堡的局势很快得到了控制。
在经过两次的生死考验之后,普京所表现出来的忠诚让索布恰克着实感动,普京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那种镇定自若、处变不惊也深得索布恰克欣赏。在他的心里,普京就是他自己的人,甚至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在1992年时,普京就出任了圣彼得堡市主管对外经济联络的副市长,主要负责管理国外的代表机构、旅店、赌场、社会团体以及专业部门的大型投资项目。1994年3月份,索布恰克又将普京提升为圣彼得堡第一副市长,并兼任对外联络委员会的执行主席。这时,普京对索布恰克的影响力已经是很大了,无论是在市政府副市长的工作岗位上,还是担任市政府对外联络委员会主席期间,普京的工作业绩都是十分突出的。特别是圣彼得堡的经济,在普京负责时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恢复和发展。
在普京的努力之下,圣彼得堡市出现了外汇市场,并且成功引进了许多的国外银行,一些大中企业,还与他们签订了合资办厂的协议。德累斯顿银行以及德国的众多企业源源不断地来到了圣彼得堡,设立起自己的办事处和分公司。普京在国外结识的那些老朋友也纷纷加入到支持普京的工作队伍当中,圣彼得堡的对外经济活力一下子上升到全俄罗斯的最高水平。
俄罗斯联邦副总理,阿纳托利·丘拜斯在进行私有化改革的过程中就经常和普京一起打交道。丘拜斯一直很佩服普京,他说,普京虽然不是学经济学的,但对复杂的经济问题理解得很快。
尽管,普京做出了很多成绩,但还是引来了反对派的攻击,他们以普京曾经在克格勃从事过间谍工作为由,企图将其从索布恰克的身边轰走。但索布恰克公然批评了这些人的做法,他说:“普京并不是什么克格勃人,他是我的学生。他虽然在对外情报局工作过,但是他所做的工作一直是保卫国家的切身利益。他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己之前的工作羞愧。”索布恰克这些话,更激起了普京对于工作的热情和对索布恰克的忠心。
索布恰克出于对普京的巨大信任,把很多工作都交给了普京全权处理。从那时起,圣彼得堡市的工商界人士,乃至于黑社会成员都知道,有事找普京。那些外商更是认为,如果想要跻身圣彼得堡市场必须以结识普京作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因此,很多人称普京是“圣彼得堡的灰衣主教”。索布恰克见普京如此有作为,心里很高兴,非但没有任何的担心和顾虑,反而将更多、更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他。在索布恰克出访之时,他签署了很多空白的市政府公函,让普京可以自行决定。从这一层面来讲,索布恰克对普京是非常信任的,而普京自己也非常珍惜这份信任。
市政府的很多官员都猜不透普京与索布恰克的关系究竟铁到了何种程度,毕竟他们两个人的接触只有在出访时才能体现,平时都是各干各的。其实,索布恰克与普京在私下里是经常交往的,他们会在一起垂钓,周末普京也会带着女儿来到索布恰克的家里面。普京对索布恰克从来都是尊称“您”,而索布恰克总习惯直呼普京的小名“瓦洛佳”。
因为索布恰克经常出差,普京自然成了市政府机关的头号执行官。
在圣彼得堡的权力圈子里,大家都明白,普京绝对是这个市的第二号人物。只不过这个人不愿意显山露水罢了。的确,在一些媒体和报纸上很少看见关于普京的报道,即便是经常地出现在各种会谈和见面中,对他的详细报道也几乎没有。所以,一些记者也称普京是一个“简讯人物”。
作为圣彼得堡的“灰衣主教”,普京很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一些完全可以自作决定的事他也会在征得索布恰克同意之后再去办理。即便已经成为代理市长,他也清楚自己的“辅助角色”,成为索布恰克的一个忠诚的助手,以至于人们称他为索布恰克的“守护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