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托尔深受乔伊斯、马拉美、卡夫卡等多种流派的作家及抽象派画家的影响,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小说的诗情”,创造性地处理了时空观念。他最早的小说《米兰巷》,套用了名著《尤里西斯》的结构。小说的情节虽十分简单,但作者意在探索一种同时同地的写法。《米兰巷》“把他起先的愿望实现了,即把哲学和诗学结合起来”。另外,小说《日程表》“内容和标题,显然受到普鲁斯特的影响”,说他有意模仿普鲁斯特也不过分。《日程表》中的人物写日记追述过去,实际是普鲁斯特式的对过去已逝去的时间的寻找,只不过这部小说中那种通过人写日记寻找已逝去时间的方式,远不如普鲁斯特的“小玛德莱娜点心”式的无意识联想来得自然。更主要的是,在这部小说的日记追述中,远远不具有那种《寻找失去的时间》中那种鲜明、生动、有声有色、精细入微的真实生活的再现,而只见若干并不具有丰富感性内容但却不断重复的事实与细节。当然,陪衬着这些事实与细节的,不乏环境氛围中的一幅幅印象画派式的图景……布托尔的“时间的运用”也有一番妙趣,显然带有某种程度游戏的性质,作家提供的是近乎摆积木或解魔方的情趣。
在艺术方法的运用上,回忆、联想、幻觉掺杂叠加,把不同的地域空间交错重合,从而形成一种时空杂糅的混合体。这一方法并非新小说家创造,意识流小说、结构现实主义作家常用这一手法,特别是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夫等意识流作家对此更是娴熟至极,为人称道。不过,布托尔运用此法倒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考虑。他把时空交错,不仅贴近生活本质,也可以起到阻断情节,吸引读者参与的作用,以使读者自己把握人物与事件,得出自己的结论。《变》就是把空间与空间交织,《日程表》则是把现在、过去、未来不同的时间交织重叠。
另外,布托尔的创作也有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借鉴和吸收。在《小猴艺术家的肖像》里,布托尔以真名实姓讲述他年轻时代的真实回忆,讲述了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一座城堡里的一段经历,所以,单就这部作品的风格说,肯定有现实主义的成分。同时,虚构的成分也很多。小说里的“年轻人”一下子变成一只“小猴”,这又有点卡夫卡《变形记》的味道。米歇尔·布托尔的这部小说的题目,究根溯源是用来纪念《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作者乔伊斯的。
布托尔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影响十分明显。新小说《变》其中有从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到索莱斯的新新小说《娘儿们》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大量运用心理时间来表现人物的意识和行为超越了以往小说的表现手法。布托尔的创作还影响其他作家,如作家佩雷克·乔治受布托尔的影响,以描绘日常生活琐事及对事物的记忆法为基调表现各样动作;法国当代作家米歇尔·图尼埃,创造了富有个性的世界,其《繁琐小事》描绘家里日常具体事物与布托尔《变》《米兰巷》影响不无关系。特别是布托尔的小说理论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作家余华、马原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布托尔在《日程表》中采用“时间切割”的技巧颠覆了传统的“时间流”,呈现出新颖奇特的阅读视野。而余华在《往事与惩罚》中也把穿越了十几年时间的“清晨、中午、傍晚、深夜整合在新的时空里达到了同样的效果”。[5]马原对布托尔的叙事技巧有所接受,最早开始叙事革命,发表了《拉萨河的女神》《虚构》等作品。这些作品改变了故事和世界的仿照关系,按照作者的虚构和想象任意编排情节,玩弄叙事圈套。马原在《虚构》中劈头就交代了这么一句,“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马原”[6]。当小说到了第一人称叙述的部分时,你会以为是马原说别人的故事,然后换了另外一个角度另一个人称描述时,你会觉得是那个叫马原的人在说自己的故事。这明显是对布托尔叙事技巧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