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星仪》
《行星仪》是娜塔丽·萨洛特的代表作,也是新小说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里萨洛特打破传统小说模式,取消或淡化情节和人物,用新的表现手法反映当代纷繁而复杂多变的现实。《行星仪》全书没有起伏跌宕、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主要是一些人物心理活动的串联。年轻的大学生阿兰·吉迈斯在上大学期间,同性格顺从、软弱的姑娘吉赛尔结了婚。吉赛尔的母亲却对阿兰不满意,认为阿兰还是学生,没有固定的工作和薪水,于是怂恿女儿让阿兰去向贝特姑妈要她那套漂亮而宽敞的住宅。贝特姑妈很爱自己的侄儿,常以保护人自居。自从丈夫死后,她一个人住在巴黎富人区的一处豪宅里,无所事事。整天醉心于房间的装饰,甚至因为对一个门把手的样式不满而日夜不安,耿耿于怀。阿兰不愿受丈母娘的摆布而向姑妈索要房屋,于是离家出走,去找他崇拜已久的女作家热曼娜·勒梅尔夫人。女作家很热情地接待了阿兰,这让阿兰受宠若惊。在他们的谈话中,阿兰向女作家谈到了贝特姑妈房子的事,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女作家劝说阿兰接受丈母娘的建议,向贝特姑妈索要房子,并为阿兰出谋划策。于是,阿兰千方百计逼迫姑妈交出房产,贝特姑妈为此甚是伤心。最后,阿兰通过父亲向姑妈施压,并最终得到了房子。后来,阿兰从一个哲学家口中得知,原来女作家只不过是巧妙的模仿者和抄袭者。这让阿兰遭受重大打击。原以为自己与女作家交往,可以提升自己的地位,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没想到却遭到了欺骗。于是,阿兰开始怀疑人生,气愤、彷徨,认为这个世界到处充满了欺骗。带着一颗失落的心他转而投向哲学家的怀抱,想从正直的哲学家那里获得真理和正义。这又一个人造的偶像是否也会像勒梅尔夫人一样是骗人的呢?
萨洛特在这部小说中以人物的对话、内心独白和潜语代替作家的直接叙述,读者只能从无休止的人物语言中去理解作者的意向,从人物的意识活动中间接地去揣摩事物和社会的脉搏。人物的语言是琐碎的、零乱的,谈的都是些家常话,但是从家常话的潜语中可以看到闪闪烁烁的意识交流,从最一般化的谈吐和内心独白中,可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萨洛特正是要努力去显露被文明、教育、偏见、陈词滥调、社会环境包裹着的人的意识深层的真我,揭示人物深层心理活动的真实。作者的真正目的是要揭露这些谈话的虚伪性和不真实性,揭露出在不真实的空话掩盖之下存在着的雏形、萌芽状态的、未经加工的生命。
《行星仪》的书名立意新颖,萨洛特用行星仪来象征社会,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书中人物似乎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人们像宇宙中运行的星体一样,彼此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互相追逐、碰撞,虽然都共同生活在一个空间,但彼此都像仇敌,永远走不到一起,不断地聚合,又不断地分裂,再进行新的组合。萨洛特试图用天体运行的规律来阐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奥秘。人物之间基本的关系是对立,但他们要互相利用,于是要互相表示好感和亲热。萨洛特识破了自己笔下的人物在他们那平静、明朗、纯真的表象之下,在他们那种清白、安详的神态里,隐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暧昧。在艺术手法上,萨洛特大胆创新,为了削弱人物的吸引力,她很少用人物姓名,而广泛地用各种人称代词,令人颇费猜测,摸不着头脑。她的用意是明确的,一反传统小说以情节取胜、以塑造典型人物为中心的写法,淡化情节,淡化人物,以滔滔不绝的对话,内心独白、潜语为小说主体,让读者从中揣摩人物内心活动的细微处,挖掘出内心的真实。
2.《童年》
与那些少年成名的自传体小说不同,《童年》不是用传统的线性的叙述,而是把片段的回忆和记忆中对话的只言片语剪辑在一起,是作家童年成长经历的回顾,也是作家内心深处最珍贵的部分。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断断续续地讲述了作家少时的生活,父母的离异,使得“我”不停地辗转在父亲和母亲之间。童年的快乐、童年的辛酸都在琐碎的故事中一一展现。小说艺术地再现了作家从五六岁到十一二岁的成长过程。她和一般儿童有相似点:单纯幼稚、天真烂漫,善良诚实。她爱爬山、喜欢肆无忌惮地从雪堆上往下滚,她无忧无虑勇敢地玩各种游戏。她讨厌虚伪和做作,大人让她扮演一个比她年小的孩子,她感到是对自己的屈辱和背叛。她是一个好奇心极强,爱做别人不做或别人禁止她做的事的孩子。她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同时又很敏感容易被伤害。她对后母的偏心眼很气愤,就采取她仅能采取的报复手段,故意偷了一袋糖果,被人当场抓住,让后母当众出丑。她在儿童时就具备了一个艺术家所特有的气质。她有崇高的理想和意愿,她崇拜像伊凡诺夫那样视死如归的革命家。她渴望荣誉崇尚英雄主义,时常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胖胖的、大腹便便的拿破仑。她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力。她能够很准确的概括和分析出母亲五官及肤色的优缺点,得出母亲不如玩具娃娃美的结论。对大自然的酷爱也陶冶了这位未来艺术家的美好性情,她时常陶醉在红、黄、蓝、绿、青等各式温馨、柔和的花草中达到忘我的境地。她从小就对各种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如饥似渴地看小人书以及许多难以理解的书。她上学时,要求自己每门功课必须拿第一,她把作文课看成是一种最自由、最美丽、最高尚的享受,这一切都在一个八十岁老人的笔下生动地再现了出来。
在这篇小说里作者运用了新小说的心理描写法取得了极佳的效果,尤其是她最擅长的对话的运用,她将内心独白、独白前奏等穿插交错运用,更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采用老年人口气和儿童口气,以便不断相互提醒、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使童年往事的回忆更加清晰,内容和性格特征也更加突出。在语言上,作家保留了自己的特点,大量地运用短句、断续句及省略号,以此赋予人们一双孩童的眼睛,让他们用这双眼睛和她一起来看那新鲜有趣的世界,而不是被动地去听她的讲述,这样,她就把传统叙事法和新小说心理描写及自己的语言特点更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3.《马尔特罗》
1953年,萨洛特发表了被称为新小说发轫之作的《马尔特罗》。整部小说由四个场景构成:叙述者的叔叔想在乡下买一所房子,侄子建议叔叔找马尔特罗。叔叔把钱交给马尔特罗,但没有要收据。侄子怀疑马尔特罗不诚实,可结果是马尔特罗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虽然如此,马尔特罗却失去了人们的信任。萨洛特后来在谈到这部作品时曾说:“我在1953年发表的《马尔特罗》里,试图从最普通的对话中的最普通的句子开始,构成四个不同的戏剧性情节,这四个情节是从想象提供的那些不计其数的可能性中挑选出来,就现实性和真实性来说,谁也不比谁强。”[6]通过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场景,作者表现了一个潜在的主题:人与人之间是无法沟通的。《马尔特罗》出版后,受到人们较多的关注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