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学识渊博,博览群书。他曾对但丁、弥尔顿、莱辛、莱奥帕尔迪、莎士比亚、赫尔德林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写给乔治·达修忒的一封信中,贝克特说自己对叶芝的作品一向都非常崇拜。1928年贝克特到巴黎高师担任英文助教,结识了爱尔兰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精通数国语言的贝克特被分派做失明的乔伊斯的助手,负责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在与乔伊斯及其著作的接触中,贝克特的思想、创作渐渐受到影响,加上对新创作手法有意识地吸收借鉴,他的作品开始表现出荒诞意识流特色。贝克特的成名作《等待戈多》问世后,名声大噪,他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学界杰出的先锋派人物,荒诞派戏剧的代表。
生活的经历加深了贝克特对生活的认识,现代艺术启发了贝克特创作的灵感。贝克特对现代绘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被人称作是一本活的艺术百科全书。20世纪30年代,他和许多画家建立了友谊,在频繁的书信来往中谈论绘画。只要有机会,贝克特就想方设法四处搜罗、寻访现代画家的作品。他参与达修忒的著作《野兽派画家》的翻译,和不少野兽派画家成莫逆之交。在《与乔治·达修忒的三次对话》中,贝克特发表了对现代艺术的一系列看法。他从大师的作品中寻找自己舞台形象设计所需要的灵感,把自己对艺术家与世界的看法成功地融进了自己的作品。贝克特说,《等待戈多》的灵感来源是他1937年看到的德国画家卡斯帕·戴维·斐德里克的作品《两个男人共赏月》。两者有着相似的场景画面。他在后期剧作中采用的一些形象设计手法,如不同寻常的视角、扭曲法、分裂法等,又可以和德国表现主义画家的手法比照。
贝克特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新奇形式的小说、戏剧,刺激了不止一代的作家、哲学家对自我和时代的思索。法兰克福学派一代宗师阿多诺可算其中的代表。1969年,这位极具反叛精神的斗士正准备把积聚十几年心血完成的著作《美学理论》题献给曾给他带来巨大启发的贝克特时,阿多诺却不幸撒手人寰,未遂心愿。但这部未完稿出版时,封底还是印上了一张贝克特的照片。这是后来人替一位大师表达了对另一位大师未了的敬意。《美学理论》一书的广泛译介、宣传,可以印证阿多诺真是贝克特的知音。
贝克特的戏剧创作手法,还影响了不少欧美剧作家,如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英国的品特,还有斯托普特等。品特在一次访谈中承认自己曾受到贝克特的影响,他至今还保存着他年轻时候从图书馆借来的《瓦特》一书。哈罗德·布鲁姆在其主编的《品特论文集》的序言中,第一句就称品特是“贝克特的正子正孙”。不少剧作家试图模仿贝克特,运用类似的技巧,创造出相近的舞台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