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存在主义形成的历史根源(1 / 1)

存在主义一词的词根拉丁文是ex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存在主义哲学注重人生、注重存在,但并非指人的现实存在,而是精神的存在,且精神往往是焦虑、恐惧、颓废、绝望等低迷、病态的心理意识,存在主义者把它当成唯一的真实存在,从一开始就把探讨人的存在的问题放到首要地位。

存在主义的思想最早可以在15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那里找到印迹。人文主义思潮蔑视宗教的权威,肯定人和人性的尊严,真诚地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和人间万物。存在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人文主义这一精神。如17世纪帕斯卡的《思想录》中,已有存在主义的端倪。帕斯卡一方面以理性和道德抨击怀疑主义,一方面又认为理性并不是万能的,主张以理性批判一切的同时,摒弃笛卡尔理性高于一切的观点。帕斯卡从两级观念的对立出发,考察了人的本性,讨论了人的本质和人存在的价值等问题。帕斯卡的思想为存在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元素。到了18世纪,启蒙运动倡导人的独立,宣扬人的解放和个性自由。存在主义反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信仰,但继承了启蒙运动中学者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个人尊重的思想。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自觉的思想被讨论,一般认为开始于克尔凯郭尔。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先驱。他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基督教商人暴发户家庭,当时丹麦是德国的属地,资产阶级特别害怕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整个阶级处于惊慌失措之中。克尔凯郭尔家由于担心受上帝惩罚,一家人生活在焦虑忧郁的氛围中。克尔凯郭尔在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中确立了他的基督教存在主义的思想体系。他认为,人是世界上唯一的真实,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个人的主观意识(非感性、思维的意识),是非理性的意识,是个人的心理体验。这就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存在和黑格尔式的抽象的精神存在。克尔凯郭尔还把个人存在看成无规律可循的不断生存和变化的过程,他认为个人的存在出于个人的自由决定和选择,不是本质先于存在,而是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过程中,对死的恐惧情绪一直始终贯穿着,人最直接、最深切体验到的是痛苦、恐惧、绝望、荒谬、孤独等的存在,这是纯主观性的最基本的存在。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为后来萨特存在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哲学的基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继承了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主张追求上帝,关注“存在者”人在危机中的生存问题,著作有《哲学》(三卷)、《真理论》等。雅斯贝尔斯把个人的存在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排除了人的存在,人们就陷入了虚无。他直接把存在主义同基督教神学联系起来,认为在人的存在之外还有所谓“超越的存在”,即上帝。实际世界的存在是超越存在的“密码”,并且只有当事物成为超越的存在的“密码”时,才能成为真正的存在,所以,要想把握真正的存在,哲学就应当服从宗教真理。在他看来,存在和自由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人的生存充满了矛盾,是不可知的,且由于人总是存在于不同的境遇之中,行动和认识都受到制约,其抵抗也只能遭受挫折,因此,个人的存在只能表现为死亡、焦虑、苦恼和罪过。雅斯贝尔斯把艺术看作是对超越的存在密码的破译,这种破译是通过人的生存行为进行的,且只能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生存的超越行为进行。他说:“就其本源而论,艺术就是通过直观地表现此在中存在的一种确认功能而使得存在得以显现。”[1]显然,他完全是从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的立场来思考艺术本质的。在诸多艺术形式中,雅斯贝尔斯偏爱悲剧,在《真理论》一书中他系统地论述了悲剧问题,认为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悲剧,因为人作为存在总是处于一定的境遇中,会遇到种种挫折。悲剧知识是人类超越其有限存在的一种方法,“悲剧的本质也就是展现人的存在的一种方式”[2],它极其典型地反映了人的存在的种种灾难、恐惧和紧张不安。雅斯贝尔斯悲观主义的理论深刻影响了存在主义的发展。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也给存在主义以重要影响。存在主义最主要的代表海德格尔和萨特都曾受业于胡塞尔。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指出,现象学是一种“回到实事本身”的哲学思维态度与方法。他认为在对对象经过“存在的悬置”和“历史的悬置”之后,人们才可能直接面对实事本身,而这实事本身即“纯粹意识”。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还原法”,即经过“现象的还原”、“本质的还原”和“先验的还原”三个步骤后,才可能达到对对象本质的认识,获得“纯粹的先验意识”或“纯粹的先验自我”,因此,现象学又“可以被称之为关于意识一般、关于纯粹意识本身的科学”。现象学文论也以现象学的思维态度和方法来确立文学研究的对象,并将意识作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主要对象。萨特从胡塞尔那里获得了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他对想象问题的研究,就是直接运用胡塞尔的意识分析的现象学方法来进行的。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最有创见的哲学家,在《存在与时间》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存在主义”这一称谓,并使存在主义理论系统化、明确化。他的无神论存在主义成为萨特存在主义直接的哲学思想源头。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学生。其思想发端于现象学,但在中途却与老师发生了分歧。海德格尔认为,超越时空的纯粹先验自我事实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被抛在时空中并不得不与他人共载的具体个人,即“此在”。“此在”才是思想应回到的“实事本身”。他指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是一个荒诞的无法理解的世界,人只能永远忧虑、恐惧、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但正是忧虑、恐惧、孤寂、烦恼,才能揭示人的真实存在。同时,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它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海德格尔还强调“此在在世”,即人与世界的统一性。由海德格尔开创的对此在的生存论的探讨,使历史性的个人生存开始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萨特的存在主义就是一种生存主义,它是对海德格尔早期此在论的特殊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存在主义思想在由德国传入法国的过程中,马塞尔起了重要的作用。1925年前后,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第一次把流行于德国的存在主义介绍到了法国,并在法国创立了基督教存在主义。马塞尔是第一个用文学作品来阐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人,虽然他的思想与作品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很大反响,但却为法国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文学的流行打下了基础。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存在主义文学在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上产生,同时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主要推崇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模仿说”,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几乎发展至顶峰的境地。现实主义作家强调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模仿自然,而且它所模仿的现实本身也是真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到了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认为,以往的文学,尤其现实主义文学,过于强调文学再现外部世界的功能,过于看重理性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从而限制了文学的表现功能,扼杀了艺术的非理性表现和对人的意识本质的真实揭露。到了存在主义文学阶段,整个世界成了一个荒诞的存在,在存在主义作家的作品中,也就无所谓唯一的客观真实,而只有人的存在的异化和荒谬。他们将目光由客观外在的世界转向了关注人的具体的存在和本质,关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因此,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是抛弃了传统文学对客观真实的刻意追求,反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分析,表现一种存在的真实。在表现人物的主观感受和自由选择时,存在主义文学不再去塑造表现时代特征、历史进程并为典型人物服务的典型环境,而是设定一个“生存的境遇”,让人物在特定境遇中通过自由选择来获取本质。艺术形式上也充分体现反理性的荒诞的表现特色,用荒诞的外在更深刻地挖掘人物存在的真实体验。

当然,存在主义文学在反传统的同时,也吸收和继承了一些传统文学的成果和经验。从拉伯雷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那里,继承了人本主义的思想,重视人和人的存在。从夏多布里昂和戈蒂埃等浪漫主义作家那里看到了对人物内在感受、体验的关注。而从福楼拜、左拉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作家那里吸收了无需雕琢、提炼,集美丑于一身表现生活本真的艺术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