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存在主义形成的社会条件(1 / 1)

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之一,是一种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形象阐述的文学思潮。当然,存在主义哲学与文学,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20世纪初,西方各国经济发展甚不平衡,尤其欧美主要国家先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工业革命展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西方现代经济突飞猛进。20世纪初第一个十年,德国的钢铁、煤炭生产能力翻一番。英、法、美等国的工业生产速度也相当惊人。现代科学与现代经济结合,形成了强大的经济联合体。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往往少数几个集团(如美国的洛克菲勒、德国的西门子等)就控制着全国的金融、经济命脉。社会生产的高度组织化和机械化,资本的高度集中,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从自由竞争迅速走向垄断。当然,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内在矛盾也日益深化。一方面,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性之间矛盾突出,导致经济危机,造成生产过剩、通货膨胀,工厂倒闭,工人大批失业,而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加大对工人的压迫和盘剥加剧了劳资之间的矛盾。人们原先对于资本主义的期望和幻想破灭,精神陷入迷茫和失望之中。另外,资本主义的垄断性也使其加大对外掠夺,这就自然加剧了殖民地和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随着民主运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战争不可避免地要爆发。

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千百万人死亡,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有30个国家参战,13亿人卷入战争,3000多万人相继死亡。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一场更加疯狂、更加可怕的大屠杀,其死亡人数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3~5倍。人们面对残酷的战争和动**混乱的社会,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稳定感,精神备受压抑。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更给西方世界带来危机感,随之而来的“冷战”气氛的弥漫、两大阵营的对峙,使人们原来抱有的尽享战后安宁的愿望破灭了,人们陷入一片精神恐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对立、冷酷。这就渐渐形成了存在主义滋生的土壤。

从思想文化角度看,科学技术空间的日益扩大,人们对已经熟悉的世界趋向陌生,科学技术深刻影响乃至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物质文明的高速膨胀反而使人类的精神极度空虚,人在物的控制下失去主体性,在竞争中失去自我,丧失了精神家园,人的异化程度越来越加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意识到世界的非人道与荒诞,各种非理性哲学流派联袂而出。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等观点和学说,所宣扬的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都为存在主义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社会思想基础。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意志。人生受意志的驱使,追逐各种各样无法满足的欲望,因而人注定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人生变得毫无意义。由此得出否定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结论。这种观点直接启发了存在主义美学中悲观主义的思想。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重估”。他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集中体现,超人是权力意志的化身,它充满着活力,能超越自我,超越传统,拯救人类。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艺术必须摒弃理性,艺术的世界就是“梦与醉”的世界。尼采的哲学为包括存在主义文学在内的现代主义文学怀疑一切和反传统这一总的创作倾向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提出了“创化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生命及其创化。宇宙的本质既非物质,也非理念或意志,而是“生命冲动”或“意识绵延”。人们只有靠直觉才能把握宇宙和生命的本质,理性是毫无作用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关于潜意识的理论,改变了“人是以理性为主的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怎样做”取决于本能冲动,这种冲动经常受到理性、道德和各种社会法规、习俗的压抑而成为潜意识。文艺创作就是抛开理性、发挥本能冲动的“白日梦”,因此,作家应该着力描写梦魇、病态心理和变态心理。

上述这些非理性哲学面向整个西方世界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面向他们现实的和精神的困境,表明了世界的荒诞性和信仰的丧失,促进了人对自身意识的省察和关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条件下,试图以个人选择对抗世界荒诞之存在主义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首先兴起于德国,随后转移到法国。德国作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分割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签署的“凡尔赛和约”,迫使德国放弃了一切海外殖民地,并失去了八分之一的国土,还要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这使德国资产阶级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他们忧虑压抑、惊慌不安,一种沮丧苦闷的心理和阴暗气氛笼罩了整个德国。人们虽然不甘失败,企图努力奋斗、东山再起,但是反抗屡次受挫,更加重了人们低迷颓废的心理。在这种心境和状态下,存在主义思想首先在德国出现。存在主义深切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一方面揭示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另一方面又主张人可以选择自由,指出介入社会、介入生活的重要性,以此鼓励人们勇敢地活下去,并用行动来反抗现实。存在主义思想顺应德国资产阶级的需要,集中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情绪,随后很快又传入法国旋即盛行起来。因为法国在“二战”后也充满消沉颓废、悲观失望的情绪,知识分子因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不羁。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第一的存在主义被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作为时髦的哲学加以推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存在主义成为欧洲最流行的哲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