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吕亚对文学界墨守陈规、故步自封的习气以及传统作品中缺乏诗意的现象深感不满,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加入超现实主义流派。但不久,他认识到“真正的诗应当反映现实世界,也应当反映我们的内心世界——那个我们幻想出来的变了样子的世界,那种当我们瞪大眼睛观看生活时在我们心中出现的真实……如果诗人的头脑里没有装满现实的世界,除了抽象和混乱、幻梦和迷信之外,他就永远不可能还给世界什么东西。他自己创造的诗的现实,在客观世界的诗的现实面前是站不住的。”[9]
诗人创作丰富而多产。其意象奇隽、悠远的超现实主义诗篇,朦胧惝恍、情意缠绵的爱情诗篇,意象丰富、慷慨激昂的政治诗篇,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青睐。同时,他在战争中以诗歌为武器,痛斥战争暴行,抚慰、鼓舞人心的实际行动,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追求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1.超现实主义作品
艾吕亚早期的超现实主义诗作中,“善”和“美”化为闪闪发光的物体,如宝石、水晶、镜子、水珠、阳光下的河流等来表达爱恋、梦境、幻想、友情等。1929年出版的诗集《爱情与诗歌》,集中了一些抒情意味最浓、反应最敏感的诗篇,主要内容虽然是吟唱爱情,但歌颂内容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其基调带有一种人道主义的亲切感。
《忧伤》
石头波浪的忧伤
利剑刺杀利剑/玻璃砸碎玻璃/灯盏熄灭灯盏
多少联系切断
飞箭与创伤/眼睛与光亮/头颅与升扬
沉寂中均不见。
不难看出,艾吕亚的诗虽然充满逻辑颠倒的形象和联想,但是,他的体验毕竟不像查拉那样汹涌澎湃,气势也不像布勒东那样咄咄逼人,但艾吕亚大大超越了超现实主义孜孜以求的喧嚣和**,他的诗显得平和、宁静,其间夹杂着淡淡的忧郁、惆怅。再看:
你眼睛的弧线绕我的心转一圈/舞蹈和柔情的一个圆/时间的光环、夜晚安全的摇篮/如果说我不全了解我所过的生活/那是因为你的眼睛有时不瞧我
日光的叶子和夜露的苔藓/风的芦苇,芳香的笑颜/被覆光的世界的翅膀/运载天空和大海的航船/天籁的猎手和颜色的清泉
孵出的一窝曙光的芬芳/曙光还一直躺在星汉草铺上/就像天光取决于清白天真/全世界取决于你纯洁的眼睛/我的全部血液在这一盼一顾中流淌。
这首诗中,诗人先是采用意象排列的手法把许多互相关联的发光事物连接起来,以衬托“眼睛的弧线”所产生的效果,只在末句点出“我的全部血液在这一盼一顾中流淌”。这正是超现实主义惯用的手法,意象的堆砌旨在构造奇幻的氛围。
2.爱情诗
超现实主义持有爱人类的观点,认为爱可以化解世间一切矛盾。其中对女性的爱是通向人类爱的主要渠道。超现实主义作家写了许多作品讴歌、赞扬女性,这些被讴歌者有时是具体的对象,有时则是抽象化了的“妇人”,有时还代表祖国和民族。诗人赞扬她们的精神美、肉体美,以此作为通向人类爱的途径,作为打开宇宙奥秘的钥匙。艾吕亚就是一位著名的爱情歌手,讴歌的爱情细微而玄妙。例如《恋人》:
她站在我的眼睑上/而她的头发披拂在我的头发中间/她有我手掌的形状/她有我眸子的颜色/她被我的影子所吞没/仿佛一块宝石在天上
她的眼睛总是睁开/不让我睡去/在大白天她的梦/使阳光失了色/使我笑,哭了又笑/要说什么但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这首诗的前段描述了恋人们的亲密无间,你我处处融合,“她有我手掌的形状,她有我眸子的颜色”成了画龙点睛神来之笔。卞之琳在《鱼化石》中有“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卞诗的第一行就化用了艾吕亚的这两行句子,足见艾吕亚诗作感人、耐读的品性。后半段写到恋人的魅力,一句“使阳光失了色”足矣。
3.战斗诗
从早年的《和平咏》中,就可以看出诗人对正义事业的向往。而在表现过程中,艾吕亚的手法却与别的超现实主义者不同,他能抓住一两个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便表达出爱憎情感。《盖尔尼加的胜利》就是这样一首控诉法西斯狂轰滥炸,使数千平民死于非命的战斗诗。诗人只用一句“都有同样的红玫瑰,每人都显出自己的血液”来描写妇女儿童纯洁的眼睛,然而却表达出了不可名状的惨相,足以体现出这场大屠杀的酷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广为流传,鼓舞人们为自由解放而战的《自由》(收入《诗歌与真理》)一诗更是成了诗人的代表作,表明艾吕亚以实际行动对祖国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从这首诗歌的形式上看,整首诗一律没有标点,只有最末一行“自由”后有一个句点。
在我的练习本上/在我的书桌上树木上/沙上雪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所有念过的篇页上/在所有洁白的篇页上/在石头鲜血白纸或焦灰上/我写你的名字
在涂金的画像上/在战士们的武器上/在君主们的王冠上/我写你的名字
……
由于一个字的力量/我重新开始生活/我活在世上是为了认识你/为了叫你的名字
自由。
全诗二十一节一行,其中二十节反复说明在什么东西上,“练习本、书桌、树木、沙漠、丛林、鸟巢、花枝、童年的回音、洁白面包、蓝天、水池、湖面、田野、地平线、羽翼、大海、船舶、高山、云、雷雨、钟、羊肠小道、广场、灯、窗户……”都“写上你的名字”。这些都是平常事物,到最后一行才点出讴歌对象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自由”。这首诗带叠句,形式新颖,它像一则谜语,像一篇咒文,像一份演讲稿。全诗最后响亮地托出诗人念念不忘、必不可少的“自由”这个词。这样不厌其烦的写法恰好表现出法国人民对自由的渴望和执著的追求,使诗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诗中那简单明了发自心声的诗句在抵抗战士中传颂,那响亮的结束语“自由”成了鼓舞人民斗志的有力武器。
同时,这首诗仍然保留了超现实主义的特点:开始是无数相关或无关,抽象或具体的意象堆砌,它们毫无次序地交替出现,表明诗人不顾一切只是念想着“自由”的那种热切情怀。最后才画龙点睛地点出“自由”二字的重要意义。处在德寇铁蹄下的法国人民,在看到这份传单后,充满对于祖国解放和生活幸福的信心。这首《自由》诗,是作者创作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它把反抗法西斯暴虐统治的战斗精神和追求自由光明的美好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鼓舞了千百万法兰西儿女为争取自由解放而英勇战斗。
艾吕亚后期的诗无论是思想倾向和艺术方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勇气》一诗写“巴黎在挨冻巴黎在挨饿/巴黎街上没有烤栗子吃了……”说的都是平常事物,却着实勾起人们对陷落中的故国的哀思。艾吕亚后期的诗,其感情更深沉、艺术更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