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作品分析(1 / 1)

《伦敦颂》

就像许多诗人一样,苏波对战争的恐怖深有所感,决心与纳粹主义战斗到底。他以自己的方式与突尼斯、阿尔及尔和美洲的纳粹主义做斗争,竭尽所能通过广播为自由法国服务。由于他的工作和责任心,他及时掌握了大量信息,了解时事,知道何种恐怖行动袭击了欧洲以及欧洲人民如何顽强抵抗,这些信息在战时所写的诗歌中得以证实。

伦敦是顽强抵抗纳粹主义的城市,特别是在经历炮弹的反复轰炸后依然坚固,广播节目依然传送到被占领的欧洲地区。在那段日子里,每天晚上,苏波都会听BBC的节目。为了感谢他伦敦的朋友们,苏波写下了《伦敦颂》:

这夜伦敦第一百次的空袭/这是黑夜,残暴、愤怒的黑夜/黑夜满怀不断生息的焦虑/首轮的轰隆声已经落在远处/也已看到始发的火光和信号/来的似乎是混乱、震撼与恐怖/沉默的人们在窥探熟悉的嘈杂/在等待死寂化为盛大的节日/伦敦、伦敦,伦敦一如往常/今夜伦敦第一百次的空袭……墨尔本在听,在听的城市还有/渥太华、好望角、奥克兰,/全世界各京城,法兰西乡间/与巴黎

整首诗带我们走进战争年代。在伦敦,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空袭带来的混乱,人们备受震撼。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地方,诗人也不例外,作为一个文人,他放眼世界,关注那个时代所有的社会变革,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我们去西方》

1917年,苏波开始创作诗集《我们去西方》。1922年,他退出文坛的论争,开始外出作长途旅行,回来后出版《我们去西方》一书。这本旅行诗集虽然有纪实因素,但仍带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就如题目所显示的,这本书是旅行的邀请信。与他的超现实主义同伴相反,菲利普·苏波并不迷恋巴黎,一心想要环游世界。幸运的是,他实现了这个愿望。在这本《我们去西方》的诗集中,苏波用大量笔墨表现了生存的痛苦以及凄凉的流浪生活,这在战后许多文学作品中表现十分突出。

奇异的旅行者没有行李/我从来没有离开过巴黎/我的记忆没有离开我一步/我的记忆随着我像只小狗/山羊夜半在天空中闪烁/我比山羊还蠢……我想去纽约或者布宜诺斯艾利斯/去领略莫斯科的雪/某天晚上,乘一艘邮船动身/去马达加斯加或者上海/上溯密西西比河/我去过巴比宗/我重读了一遍柯克船长的游记/我在富有弹性的苔藓上睡觉/我在一朵银莲花旁边写诗/从累累枝头摘取佳句/小铁路使我想起横贯加拿大的铁路/今晚我笑了,因为我在这里/在这晃动的玻璃杯前面/我微笑着/看到未来

这是一次想象中的旅行,诗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巴黎、纽约、布宜诺斯艾利斯、莫斯科、马达加斯加、上海、加拿大等。在这些地方,诗人过去的影子和一些想象物相互交织着。此刻正在巴黎的诗人,却把柯克船长的游记与那些他向往的城市联系在了一起。在整首诗的末尾,一个清晨,诗人又唤起了对巴黎的回忆,回到了现实生活,又有对未来的一点点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