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创作
1896年2月19日,布勒东出生于法国奥恩省的一个小店主家庭,他的母亲为人严厉、苛刻,父亲却宽厚、仁慈。父亲期望布勒东通过读书学到最基本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甚至能当上工程师。但是布勒东从小显示出对文学的狂热与迷恋。为了不违父命,他最终选择学医。他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没有偏爱,只不过觉得当医生能给他许多诗意般想象的空间。然而,学校的生活使他感到压抑,只有诗歌才能摆脱苦闷。在一位老师的引导下,他阅读了波德莱尔、马拉美等象征主义诗人的作品,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读诗,他懂得了词语所可能有的魅力。1914年,正处于求学时代的布勒东鼓起勇气写信给象征主义诗人保尔·瓦莱里,他要听诗人为他讲解马拉美,“在好多年当中,瓦莱里不仅是他的思想导师,还是他的教父”[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布勒东应征入伍,担任救护伤病员工作,有机会接触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由此对精神病理学深感兴趣。他大量阅读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尤其对迁移、升华作用、心理联想等极为敏感。作为精神病科医生,布勒东曾将弗洛伊德关于下意识的阐释应用于战时病人护理、实验和观察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成为他以后从事超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理论基础。
1917年,布勒东有幸被派往巴黎医疗部队,回到巴黎他结识了当时达达主义团体中的许多重要作家,在阿波利奈尔的引见之下,他与同时代诗人菲利浦·苏波结下了友谊,随后又认识了阿拉贡。瓦莱里曾经形象地称他们三人为“三个火枪手”,他们共同创办了《文学》杂志,宣传超现实主义的主张。1919年,布勒东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当铺》,这部带有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的诗集,是他初登诗坛的信号。1921年,布勒东与苏波合作出版了第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磁场》,这是他们用“自动写作”方式写出来的文字,没有逻辑的连贯,也没有理性的痕迹,像是无数散乱的句子的堆砌,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黑暗、绝望的心态。这在超现实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1920年,布勒东邂逅了美丽的西蒙娜,两人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1924年,对于布勒东和超现实主义来说,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布勒东成立了事实上早已存在的超现实主义小组,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并创办《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由于后来又有个《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所以人们往往把1924年的宣言称为《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明确提出了超现实主义的定义:“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的、书面的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2]根据这种理论建构,布勒东动员并组织超现实主义团体的成员共同进行创作实践,相继发表了一系列诗歌、小说、评论及随笔。1925年,布勒东发表的随笔集《可溶解的鱼》,正是他对“自动写作”方法的又一次实践,他只是将三个月来用自动写作法编写的一个个“小故事”作了筛选,将其中的1/3挑出来编在一起。
1927年爆发的摩洛哥战争,给了超现实主义者参与政治和社会斗争的机会,他们对战争的立场使他们和采取相同态度的法国共产党日趋接近,并且最终导致两者之间的合作。布勒东与许多超现实主义者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布勒东有一句名言:‘马克思说改造世界,兰波说改变生活,这两个口号对我们来说是一回事。’这说明超现实主义要进行的是个人革命而不是社会革命,他们的政治活动至多只是捍卫个人的自由。”[3]“对布勒东等超现实主义者来说,与法共的合作或者接受他们的某些观点,决不意味着放弃他们在超现实探索中的独立性。”[4]也就在这个时候,布勒东邂逅了美丽的娜嘉,酝酿并创作出自传体散文诗《娜嘉》。由于意见不合,超现实主义团体内部此时也开始出现危机,苏波等脱离运动。1928年布勒东出版《超现实主义与绘画》,对超现实主义的绘画理论进行阐述,这是布勒东超现实主义艺术理论的重要著作。
1929年第12期由《文学》更名而来的《超现实主义革命》刊登了布勒东撰写的《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按照布勒东的说法,《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目的是重申超现实主义的原则,“纯化超现实主义”,努力在政治活动和超现实主义的探索中寻找一种平衡。为了贯彻自己的主张,布勒东在《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猛烈攻击了那些“异端分子”,主要是主张抛弃超现实主义的人。但是,“阿拉贡事件”还是使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内部危机达到了**。布勒东与阿拉贡这一对曾经十分亲密的战友,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导致决裂。显赫一时的超现实主义陷入了低潮。1931年,布勒东发表了长诗《自由联合》,该诗因其优美的形象和新颖的手法而获好评。次年的《长白头发的手枪》是一部诗思飞扬的作品。1934年发表的《水汽》则是布勒东流传很广的一部诗集,它以《狂爱》《娜嘉》《自由联合》等构成了爱情诗系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布勒东入伍,积极参加抵抗运动。他在其作品《黑色幽默文选》被政府禁止出版后,决定离开法国。1941年至1946年,他流亡美国,宣传其超现实主义的思想,为此创办了《VVV》杂志,也正是在这份杂志上,布勒东发表了《第三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之序言》,“《第三次超现实主义宣言》本身始终没有问世,原因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是明显的,那就是布勒东正处于彷徨状态,他在《序言》里固然陈述了他对人的精神力量所抱有的信心,但表露更多的还是他内心的辛酸和悲观。”[5]在此期间,布勒东完成了长诗《傅立叶颂》,这首诗通过歌颂傅立叶抒发了自己对自由与和平的向往,并以幽默讥讽的笔调对当时的社会黑暗进行鞭笞。大战结束后,布勒东于1946年回到法国,力图恢复超现实主义运动团体,在世界各地举办作品展,宣传超现实主义运动。不过应当指出,比起30年代的状况,超现实主义在战后的活动无论在规模还是取得的成果上,都大不如先前了。布勒东在此时的主要作品有散文诗《处方17》,该诗以中世纪传奇人物梅露茜娜为化身,旨在表达一种企图摆脱精神束缚的欲望。
1966年9月28日,布勒东在女儿的怀中平静地去世。让·许斯特接替他领导超现实主义团体,但是团体本身就存在的种种分歧、矛盾以及当时形势的改变,促使超现实主义瓦解。1969年10月4日,让·许斯特在《世界报》发表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者的最后一个宣言《第四章》,他在宣言中正式宣布超现实主义这一运动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