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欧洲的只有灾难,人们普遍感到无助迷茫,开始质疑传统的价值观念,开始反思当时盛行的理性主义,于是人们转而求助于形形色色的非理性主义哲学,19世纪许多哲人的理论,再次引起普遍的兴趣。
“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梦幻心理理论及精神分析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7]柏格森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的代表。柏格森对超现实主义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生命哲学学说,而他的生命哲学又集中地反映在其代表作《创造进化论》中。柏格森在这部著作里提出了“生命冲动”的概念。他认为:“整个世界自始至终进行着由‘生命冲动’激发的一种‘创造的进化过程’,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智能是意识由内向外的运动,面向物质而背向生命和意识,所以智能从已知的功利角度出发,不可能把握不受智能支配的不断创新的生命冲动。”他力主将哲学研究的对象从空间转移到时间,从外部的物质现象进入内在的运动变化过程,并以非理性的知觉为基础,建立新的生命哲学以替代传统的科学和理性主义的哲学。从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来看,他们受到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双重影响。弗洛伊德是心理分析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引论》。他从某种纯生物学的观点出发,并最终建立了心理学,不加限制地看到了隐蔽本质。他提出了“无意识”的学说,他“将‘无意识’置于其关于心理的描述系统之中,即心理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所构成。……无意识要想进入意识层次就必须经过‘前意识’的严格稽查。通常的情况是唯有‘前意识’疏忽了、被蒙骗了,‘无意识’才能以隐喻等形式混入意识。”认为“无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艺术应该被理解为“无意识”的外显或者升华,只有“无意识”被艺术升华或者表现出来时,才具备了审美的性质。弗洛伊德对“无意识”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并把其作为人的心理或者人格以及表现形式的决定性因素。“他进一步将‘无意识’或‘本我’解释为被压抑的性本能。换言之,如果说‘无意识’是‘黑色大陆’即一个区域的话,那么在这里东奔西突的就是性本能、性欲望和性冲动。”而重视直觉、生命美学,强调潜意识和梦幻等理论都对超现实主义产生重大的指导性影响。“超现实主义深受弗洛伊德学说影响,执意追求的是现实和梦幻的结合,是不受任何理性干预的‘纯粹的精神自发现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超现实主义的主将布勒东曾在一所军队精神病院服役,其间他曾读过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的著作,而且还试图运用“解梦”原理来帮助精神病患者解除心理上的创伤。超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员最初都是从达达主义分化出来的,因此都具有激烈的反对传统文化和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倾向。超现实主义形成的最初动因就是文学家们不满达达式虚无主义的哄闹反抗,想用超现实的追求来解放人性,从而改革社会和人生。超现实主义者1925年1月27日发表的声明中说:“我们不是无政府主义者,我们设想的革命纯粹是具有社会形式的革命。”在反对摩洛哥战争的问题上,超现实主义者曾和法国共产党合作,但他们又坚持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独立自主性,不接受法共领导。超现实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政治上支持抵抗运动。
布勒东是超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家,先后发表三次超现实主义宣言。后人将这些宣言编辑成书。布勒东的理论颇多自相矛盾之处,但总体上具有稳定性。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布勒东的不懈努力对超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超现实主义作为法国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一个重要文学艺术流派,它是时代的产物,它借鉴文学传统,又与20世纪初的社会变革和科学进步密切相关,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超现实主义不仅在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锐意革新,而且曾在广泛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领域发生作用。在雕塑、建筑、电影特别是绘画等方面,直到今天,我们仍可以感受到它的重大影响。因而超现实主义在西方现代文艺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殊地位。”[8]在法国文学史上,继超现实主义之后,又出现了几种比较有影响的文学流派,譬如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等。这些文学流派,各有特色,互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注重人物内心世界、个人情绪、联想乃至个人的幻想和幻觉,都有超现实主义的印记,这说明虽然超现实主义在30年代逐渐走向衰退,但它的影响却持久长远,直到今天仍为人津津乐道,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1] 聂珍钊:《外国文学史》,第四卷,72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107~108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300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聂珍钊:《外国文学史》,第四卷,73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5] 柳鸣九:《未来主义 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8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6] Philippe Audoin:Les Surréalistes,écrivains de toujours,9页,巴黎,Seuil出版社,1973。
[7] 柳鸣九:《未来主义 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20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8] 柳鸣九:《未来主义 超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8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