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诗歌美学观(1 / 1)

瓦莱里的诗虽具有哲理性,但是所谓哲理,并非指纯粹的思辨。瓦莱里从来就不喜欢纯粹思辨的哲学,他讨厌别人把他称为“哲学家”。他认为真正哲学的奥秘在于创立一个超越的秩序,而他自己却没有这个野心。事实上,他早就借台斯特之口说过哲学使他感到很不舒服。对瓦莱里而言,精神活动或者意识活动并不是纯粹抽象的思维活动,而是对于感性认识和感情活动的把握,或者说是介入;它是与感觉、印象、感情紧密相连的。这一点在《年轻的命运女神》与《海滨墓园》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正因为如此,瓦莱里才一方面写了像《石榴》这样对理性的礼赞,另一方面写了像《蜜蜂》这样充满感性的诗篇。它强调物质世界的刺激与印象对创造的意义。他的诗虽然大多数都蕴含着一定的哲理意义,但它并不完全是抽象的说理诗或幻想诗;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强烈的感觉印象的描写,充满了对奇特的、突兀的形象和想象的描写,其中也含有丰富的象征底蕴。哲理潜藏在生动的感性画面背后,理智深入到感觉与感情之中,这是瓦莱里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诗学理论上,瓦莱里继承并发展了马拉美的思想,他强调诗句的音乐感,但是他所强调的音乐感与波德莱尔、魏尔伦等人的不同,他更加强调音与义之间的和谐,词语之间的协调:“要使音与义协调地结合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此外,辞语可以将种种不同的质地加以发展,一种辞语,可能是逻辑的,但却是不和谐的;它可能是和谐的,但却又是无意义的,它可能是显明的,但却又是不美的;它可能是散文的,亦可能是诗的。……语言是可以翻来覆去地由相互补充音位、平衡和韵律加以评断的。”[4]同时,他力图增大诗歌语言的密度和诗歌的整体容量来增加诗歌。因此,瓦莱里十分讲究用词的俭省,他常用一些生僻的词。瓦莱里年轻时就是马拉美耳提面命的弟子,他对马拉美也推崇备至。他称赞马拉美“具有大学者的气质”,把马拉美的诗歌理论比作“精确科学的建设”,认为马拉美用人工的、经过细密的推论、运用某种分析得来的概念代替了前人天真的欲望和其本能的或传统的行动。

瓦莱里的诗学或美学理论就受到了马拉美的影响。虽然他的理论并不能构成一种严格的系统,但是其内容却很丰富。他的理论核心可以说就是他的“纯诗论”。何谓“纯诗”?瓦莱里说:“纯诗是从观察中推演出来的想象,它应该帮助我们明确关于诗的一般概念,引导我们对语言和语言对人的作用之间不同的、多样的关系进行十分困难而又十分重要的研究。”[5]他还说,“纯诗这个词之所以说不太合适,是因为它使人想到与之风马牛不相及的纯道德,在我看来,纯诗的观念是与基本分析观念背道而驰的。”[6]瓦莱里提出“纯诗”的概念,目的就是要把诗人与读者的审美兴趣都引导到语言以及语言和精神的关系上来。他指出:“总之,纯诗是浓缩于观察中的幻想,应该有利于确定整体诗的观念,而将我们引向语言与其在人们的心灵中引起效果的千姿百态及形形色色的关系研究。”[7]不难看出,这个理论是建立在唯心的理智主义基础之上的。瓦莱里自己也承认“纯诗”实际上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而整个诗歌的历史就是诗人为不断接近这个目标而艰辛劳动的历史。但是他对纯诗还是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总之,所谓诗,实际上是用摆脱了词语的物质属性的纯诗的片段而构成的。一句很美的诗便是诗的很纯的一种成分。通常将美的诗句比喻为一颗钻石,意在使人们看到这种纯质的感情是存在于各种精神之中的。”[8]瓦莱里所说的“诗”只不过是语言物质中一些纯诗的片段。从这样的思想出发,他提出了他关于诗的著名论断:诗是语言的语言。他在《论马拉美》中进一步论述到了纯诗:“诗,无疑在方法上没有音乐那么自由。它只能极为艰难地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给散文的词语、形式和对象发命令。如果他的命令实现了,那就是‘纯诗’了。”[9]事实上,马拉美的诗学理论中就已经有“纯诗论”的雏形,不过马拉美偏重于从创作角度提出他的见解,而瓦莱里的“纯诗论”则涵盖了诗歌的创作和欣赏的全部过程。

以他的纯诗理念为基础,瓦莱里为诗歌的形式提出了定义:形式是“声音、节奏、词与词之间的形态比较以及这种比较的感应效果或者相互影响”。既然“纯诗”的理想实质上是语言创造的极致,那么由语言的各种机制所构成的形式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诗歌创作与欣赏活动中的决定因素。瓦莱里并不否认诗歌的思想内容,然而他认为倘若语言在散文里的内容是主要的,那么在诗歌中起决定作用的则不是语言,而是形式。他甚至还进一步提出了诗歌是形式的女儿,而形式产生于作品之前。他曾多次介绍《海滨墓园》的创作经过。据他所说,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心中先有了一个四、六顿的十音节诗的节奏,然后才逐渐找到了具体的词,最后才出现了主题。

由于瓦莱里重视理智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把诗歌的语言形式置于决定性地位,因此他强调在语言形式上要反复推敲惨淡经营,对传统的“灵感论”则持保留态度。他不否认灵感的存在,然而他认为灵感的价值是“虚幻的、无法传达的”。瓦莱里多次批评“灵感论”,这显然和超现实主义宣扬的自动写作有关,他毫不掩饰对那种认为美的诗句来自于潜意识和梦幻的理论的反感。他曾用十分激烈的口气,说道:“我宁可在完全有意识、完全清醒的情况下写出贫瘠的东西,也不愿意在精灵附体而不能自已时创造最美的杰作。”[10]

瓦莱里以“纯诗”为核心的美学和诗学理论是在20世纪初文学艺术领域里出现了各种形式主义的大环境中产生的。他的诗歌在形式上虽然接近古典主义,但在诗的本质和审美价值上却和现代主义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