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创作
保尔·瓦莱里于1871年10月30日出生在法国南部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城市塞特,这是一座因海滨墓场而闻名的城市。他的父亲是海关官员,科西嘉岛的一个海员之家的后裔,母亲出生于意大利的贵族世家。保尔·瓦莱里是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从小他就是一个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孩子。除了建筑和文学,他还热衷于音乐、物理、数学、绘画、哲学和政治等。他性格内向,朋友很少;但是在他少数朋友中就有后来成为哲学教授的福芒,作家卢维和纪德。他7岁上学,12岁信奉天主教,并成为天主教徒,13岁时随父母搬迁到蒙彼利埃,在那里读完中学。中学时代的瓦莱里博览群书,喜爱文学和绘画,尤其喜欢戈蒂耶、波德莱尔和雨果的诗歌。和同时代的许多青年一样,在风靡一时的魏尔伦的《可诅咒的诗人》和于斯曼的《逆流》的影响下,他很快就疯狂地喜欢上了象征主义诗歌,尤其崇拜被青年象征主义诗人尊为领袖的马拉美。16岁那年,瓦莱里中学毕业,进入蒙彼利埃大学攻读法学,那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他去了热纳亚度假。可是他还是无法从丧父之痛中摆脱。于是他开始通过绘画和诗歌排遣自己心中的烦恼。大学时代,瓦莱里的文学天赋已显露无遗,尤其超强的诗歌创作才能,仅1888和1889两年,他就创作了上百首诗歌。他的诗歌无不打上孤独和沉醉带来的审美享受和烙印,瓦莱里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先师们的指点很快引起了诗坛的注意。
1889年7月,瓦莱里在《海滨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梦》。1890年5月,瓦莱里结识了皮埃尔·路易,经过后者的介绍,他很快进入巴黎的文学圈,作品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由于受到马拉美的影响及其作品的冲击,瓦莱里开始狂热地从事诗歌创作,先后发表了《月亮的升起》《威严的步伐》《水仙辞》等。1891年,《辩论报》的一篇文章上曾载有“他(瓦莱里)的名字将会在人们口头传颂”。[1]但是当人们认为瓦莱里将会像一颗新星在诗坛升起时,他的感情生活却经历了一场大的变故。1892年瓦莱里21岁时,恋人离他而去,但是他对恋人的依恋久久留在心中,难以释怀。经过三个月的痛苦挣扎,就在10月4日到5日之间的那个风雨交加的“可怕的夜晚”,瓦莱里决定放弃爱情和诗歌,献身纯粹的理性和智力活动。他把自己的主要兴趣与精力转移到哲学思辨和数学研究上。同年11月,瓦莱里辞去了他在蒙彼利埃法学院的教授职务,同母亲一起去了巴黎。1894年3月,瓦莱里在与台斯特先生夜谈之后,写了著名的散文作品《与台斯特先生促膝夜谈》。1927年这部作品和其他几篇与台斯特先生相关的散文集结出版,题为《台斯特先生》。
1894年底,瓦莱里定居巴黎,从事了不同工作,当过文稿起草员,作过私人秘书。1894年到1898年,他先后撰写了《达·芬奇方法引论》《德国的征服》《军事艺术》和《语义学分析》等论文。1898年10月,瓦莱里认识了莫里索,并与画家的妹妹奥彼亚一见钟情,两人于1900年5月30日结婚。3年后他们有了儿子,6年后有了女儿,这给瓦莱里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快乐。期间,他拜访过纪德,还游览过许多地方,完成了作品《阿娜》。1908年,瓦莱里在别人的文章中发现了许多自己早期的创作思想。因此他开始整理自己早期的一些文章,用手抄写了近一千页。尽管他很努力,但是成绩并不突出。所以在随后的几年里,他云游四方,结识了许多朋友。
在沉默了20年之后,瓦莱里诗歌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成熟了许多。1912年,瓦莱里在好友纪德和出版家伽利玛的鼓励和再三督促下,答应将自己青年时代写下的诗稿整理、修订并结集出版。在付印之前,他想写一首40行左右的短诗附在后面,作为与诗神永别的纪念。岂料此举却点燃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瓦莱里竟然一发不可收拾,用5年时间写下了512行的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结果延宕至1920年诗集才得问世,此诗集收诗21首,题名为《旧诗集》。《年轻的命运女神》获得了巨大成功,甚至被誉为法国诗歌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同年,瓦莱里发表了自己的另外一部力作《海滨墓场》,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和追捧,瓦莱里也一举奠定了自己在法国诗坛的地位。
1921年,瓦莱里先后发表了《在魏尔伦周围》《蛇的雏形》《建筑师》《灵魂与舞蹈》《十九世纪的芭蕾》等作品。同年3月,《知识》杂志的民意调查显示,瓦莱里以最高得票当选为当代最伟大的诗人。1922年,他把自己几年来创作的诗歌结集出版,题为《幻美集》,收录了《海滨墓场》《风灵》《石榴》和《曙光》等诗作。较之《旧诗集》,《幻美集》更能代表瓦莱里诗歌的独特风格。《幻美集》的问世,标志着瓦莱里诗歌创作的顶峰,与《旧诗集》一起受到了评论界和诗歌界的高度评价。从此,瓦莱里蜚声诗坛,他的许多诗篇如《织女》《女巫》《那咯索斯的话》《沉睡的姑娘》《那咯索斯的断想》《石榴》《海滨墓场》等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1923年到1936年,瓦莱里辗转欧洲,先后在布鲁塞尔、伦敦、米兰、罗马、维也纳和柏林等城市做讲座。他不但给大家讲解诗歌技巧和语言,还给大家讲解马拉美、波德莱尔、雨果等人的诗歌。1925年瓦莱里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37年被法兰西学院聘为教授,专门讲授诗学。1938年,瓦莱里被授予国家四级荣誉勋章,成为一名正式的官方诗人。他除了进行诗歌创作,从事诗学教学,还经常参加各类会议,收集介绍不同局势和不同热点问题的文章,收集那些对人类思想起到决定性影响的艺术家和作家的资料。同时他还应邀到许多国家讲学,会见各国政要和名人,也应约撰写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神学等方面的文章,从1924到1944年,先后出版了《杂文集》,共5卷。
1944年,瓦莱里目睹了戴高乐将军凯旋,胜利进入巴黎。他在《费加罗》报上的一篇文章中欣喜高呼:“自由是一种感觉。现在呼吸到自由的气息了。”[2]同年,他还加入了法国作家民族阵线并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司汤达作品短评》《对当代世界的看法》《象征主义历史》《呼吸》等。1945年,瓦莱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坚持完成了《我的浮士德》的创作,这是他一生最后一部作品。7月20日,就在巴黎解放后不久,瓦莱里因病在巴黎逝世,享年74岁。戴高乐亲自为他主持了隆重的国葬。他本应安葬在先贤祠,但考虑到他生前的遗愿,人们最终将他安葬在他的家乡——塞特的海滨墓园,墓碑上的铭文就引用了他《海滨墓园》中最后两行诗句:
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一番深思
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