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脏”,39节的开篇如是说。从虱子那个章节起,巨大的肮脏就开始运行,也许它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马尔多罗直挺挺地立在地上,像个被自己的影子吞噬的树桩(如同上一段可怜的吊死鬼的尸体,现在却成了自己的绞刑架),变成了动物生命的共有体系,“黏稠王国”的所有网络组织:蟾蜍、变色龙、蝮蛇、蟹类、海类动物。首次见到马尔多罗时,他在黑暗之中“整整好几个小时”,头慢慢地向左转转,向右转转,我们远远超越了当初的打算。因此他才会4个世纪自觉自愿地端立不动,这时,时间被驱逐,他从中间的被动接受到现在完全与死亡吻合,始终维持着持续不断的压力,结果人被凝固和睡眠解构,账却虚伪地算在了开始下定的决心头上。洛特雷阿蒙不停地让人感受到这一点:假如狂暴的**引发了断裂,能够把自己从自身中解救出来,无限被动的力量在让时间睡去时也不是没有可能与不确定的生与死的瞬间相遇,此时此刻,相同的人消失,而另一个人靠近——双重可能循序渐进的考验就是马尔多罗的深刻体验。这里其实是“仇视”,“被你想象的要奇特的多”,反抗和战斗的意愿使他扮演了僵尸的角色,到现在还是个不确定的僵尸。然而,希望意愿,还有表面上自由的决定被部分囚禁;希望“在征服造物主之前”“与病魔同在”的愿望自身就是病魔,这将是洛特雷阿蒙以后的发现,而他现在就把这一切通过奇怪的宝剑章节宣告出来,没有出鞘的宝剑被一个男人竖立在那里,他悄悄地站在宝剑的后面。[49]
[1] 韩耀成、王逢振:《外国争议作家·作品大观》,134页,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
[2] Valéry Hugotte:Lautréamont:Les Chants de Maldoror,120页,巴黎,PUF出版社,1999。
[3] 陈振尧:《法国文学史》,312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 张晓明:《20世纪法国主流文学的独特阐释》,载《四川外国语学报》,2004(1)。
[5] 郭宏安:《巴黎的忧郁·译者序》,5~9页,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6] 郭宏安:《巴黎的忧郁·译者序》,13页,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7] [法]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车槿山译,30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8] 从内容上来讲,Poésie I 和Po ésie II 更像是有关诗歌的文学理论。
[9] 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12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0] [法]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车槿山译,55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11] 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 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3] 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1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 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3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5] [法]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车槿山译,34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16] [法]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车槿山译,195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17] 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9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8] 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4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9] 车槿山:《洛特雷阿蒙作品全集》,代译序,1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20] 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6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1] [法]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车槿山译,108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22] 李伟昉:《黑色经典:英国哥特小说论》,6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3] [法]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车槿山译,35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24] [法]保罗·里克尔:《恶的象征》,公车译,导言,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5] [法]保罗·里克尔:《恶的象征》,公车译,译者前言,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6] [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4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7] [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5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8] [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1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9] [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39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0] [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29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1] [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70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2] 车槿山:《洛特雷阿蒙作品全集》,241~242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33] 车槿山:《洛特雷阿蒙作品全集》,71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34] 车槿山:《洛特雷阿蒙作品全集》,242~243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35] [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72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6] [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72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7] 廖星桥:《法国现当代文学论》,232页,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8] 郑克鲁:《法国文学史》,下卷,1175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9] 郑克鲁:《法国文学史》,下卷,1176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0] 郑克鲁:《法国文学史》,下卷,1176页,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1] [法]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车槿山译,179~180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42] Philippe Sellier:Oeuvres complètes,171页,巴黎,Bordas出版社。
[43] [法]洛特雷阿蒙:《马尔多罗之歌》,车槿山译,208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44]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1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5] 摩罗等:《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鲁迅卷》,153页,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4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鲁迅与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355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47] 魏庆培等:《空洞、抵抗与断裂——论〈野草〉的现代性》,15~17页,载《岱宗学刊》,2002。
[48] 伍寅:《冲破绝望的呐喊——浅谈〈野草〉中象征主义的运用》,载《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卷第1期。
[49] Henri Mitterand:Littérature,Textes et documents,p.418;Maurice Blanchot;Lautréamont et Sade,Minuit,pp.21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