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创作
可憎的伙伴并不知道真情:
在这个孩子身上修辞学的谎言
崩裂如水管,寒冷造就了一个诗人。[1]
这是被誉为“奥登一代”的英国诗人奥登在以《兰波》为标题的诗中对兰波的描画。
阿尔图·兰波1854年10月20日出生在法国的沙勒维尔,父亲是陆军军官,母亲生性专制,兰波深受其苦。少年兰波得不到母爱。他在上中学后,表现出了对诗歌的狂热并得到修辞老师的理解、鼓励和指导。他不但是最优秀的学生,同时性格里已经表现出对世俗社会的鄙视和反抗,他感到自己身上萌发了对诗歌的偏爱和难以遏制的诗歌才华。1870年,他以一篇拉丁诗获得学区竞赛第一名,还在巴黎的《大众杂志》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孤儿的新年礼物》。这一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他失踪了。他只身乘火车来到了巴黎,因无钱买票,半路上被拘捕,后来他的老师代交了罚款,才把他带回了沙勒维尔。到了10月,学校已经开学,他辍学之后,再次出走,游**于法国北部及比利时,过着饥寒交迫,然而无拘无束的生活。1871年2月25日,他卖掉自己的手表,又去了巴黎,在极度饥寒中生活了半个月,于3月10日步行回到了沙勒维尔,之后他的性情大变,写出了许多愤世嫉俗、最激烈、最愤慨的诗歌,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对纯真生活的向往以及善恶之间的搏斗意识。他经常饮酒,拒绝工作,反对宗教,不遵守纪律。3月18日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5月28日,巴黎公社被镇压在血泊之中。在此期间,兰波是否去过巴黎,人们的争议很大。4月18日到5月12日,人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5月13日他回到了沙勒维尔,给他的修辞学老师乔治·伊桑巴尔写了一封信,就是他的第一封所谓的通灵人的信。信中兰波表达了对屠杀巴黎公社革命者的强烈不满:“我将是劳动者。当狂怒把我推向巴黎的战场时,我便有了这样的想法。无数的劳动者倒在了那里,而我还在给你写信!现在还要工作,我永远、永远都不再工作,我罢工了!”[2]同时提出了著名的“我是他者”的观点。两天以后的5月15日,他给自己老师的朋友保尔·德·维尼写了第二封所谓的通灵人的信,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由于他的新美学思想无法用现存的语言形式表现,所以他提出了寻找能够表现自己感觉的语言,必须创作属于自己的感官语言。
1871年8月,兰波把自己按照他提倡的诗歌意境所创作的几首新诗寄给了巴黎的魏尔伦,其中就包括那首著名的十四行诗《元音》。魏尔伦大为赞赏,立即复信欢迎他到巴黎去:“来吧,亲爱的精灵,伟大的精灵,人们在呼唤你,人们在等待你。”9月,兰波又来到了巴黎,受到了沙尔·科鲁和魏尔伦的热烈欢迎。临行前,他写了一首技艺精湛、意境新颖的杰作《醉舟》。当他在朋友家里朗读了自己的新作之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赏识,决定把他推荐给泰奥多尔·德·邦维尔。他先是在魏尔伦家里借宿了一段时间,随后他又先后在泰奥多尔·德·邦维尔和沙尔·科鲁家里借住。在巴黎期间(1871年9月至1872年7月),他和魏尔伦过起了同性恋的生活,结果流言四起。1872年初,社会上对兰波的评价分为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人认为他是诗歌天才,有的人指责他没有与人交往的能力。为了兰波,魏尔伦整日与妻子争吵不休。无奈之中,兰波只好暂时离开巴黎,回到了沙勒维尔,不久后又去了比利时。这时的魏尔伦,表面上和妻子的和好,可是到了1872年7月,魏尔伦抛开妻子,随兰波流浪到了伦敦。两个人贫困潦倒,争吵不断。兰波希望尽快摆脱魏尔伦的纠缠,到年底时,他又返回了沙勒维尔。到1873年年初,兰波却又回到重病的魏尔伦身旁。他们在伦敦一起散步,一起在博物馆朗诵诗歌,度过了几个月的时间。4月魏尔伦去了比利时,兰波去了罗什。他在那里又写了一些诗歌,成为后来出版的《地狱一季》的一部分。7月时兰波来到布鲁塞尔,打算和魏尔伦一起返回伦敦。这时两人却发生了激烈争吵,兰波假意离开魏尔伦要返回巴黎时,被魏尔伦开枪打伤。兰波被人送到了马赛的圣约翰医院,一周后出院,回到了罗什的母亲身旁,在那里完成了散文诗集《地狱一季》,记录了他与魏尔伦那段不堪回首的生活:“这是地狱,永恒的痛苦,瞧!无情之火升起来了,我受着应有的炙烤。滚开,魔鬼!……这仍是生活!假如永恒地罚入地狱!这难道不是一个想自残手足的人受到的应有惩罚?既然我相信是在地狱中,那我就是在地狱中了”[3]兰波在《坏血统》这首诗里通过非常隐秘的方式解释了他与魏尔伦分别的原因:“至于建立幸福生活,无论是否家庭生活……不,我无法做到。我太**不羁、太孱弱。只有劳动,生活才会多彩,古老的真理如是说:我、我的生活不是那么沉重呆滞,它飞翔、高高漂浮在行动——这个世界上珍贵的点上。”[4]诗集在布鲁塞尔出版,尽管兰波略带讽刺地标价1法郎,但还是因为他支付不起印刷费而束之高阁,直到1901年才被人们发现。
1873年成为兰波的转折之年,是他与魏尔伦分手的一年,也是他创作《地狱一季》的一年。所以,这一年是兰波的双重决裂之年:与魏尔伦分手,与表达个人感情的主观诗歌论者决裂,提出了新的文字的炼金术。从此以后,兰波开始浪迹天涯。1874年3月,兰波又来到了伦敦。7月他又到了英格兰的雷丁,一直在一家语言学校待到了11月,年底他回到了沙勒维尔。1873年至1875年,他完成了早在《地狱一季》之前就开始创作的《彩图集》(百科全书又译为《灵光篇》),这部诗集直到1886年才得以发表,完稿后即与诗坛告别,开始了流浪生活。《彩图集》是一部散文诗集,是他诗歌创新的顶峰,这种诗体也是他简洁奥秘风格的最好表现形式。1875年2月,在开始自己将近15年的冒险生活之前,他来到了斯图加特,重新见到了魏尔伦(也许是最后一次)。
1876年,他与荷兰军队签定了6年的服役合同,1877年,他回到了沙勒维尔,后加入了美国海军。他的足迹遍及欧、亚、非三大洲。1891年,他在非洲旅行的途中膝盖感到剧痛,这从他1891年2月20日在津巴布韦的哈拉雷写给母亲的信中就是证明:“我现在很不好,至少我右腿上的静脉曲张让我痛苦不堪。这就是我们在这些凄凉的国家所收获的苦痛,静脉曲张因为感冒而更加复杂,而这里的天气并不冷,是这里的气候引起的。从今天算起,因为这可诅咒的右腿上的疼痛,我已经15个夜晚没有合眼了。”[5]他曾经希望去雅典,希望那里炎热的天气能够治好自己的病,他在无奈之中乘船回到了马赛,其中的疼痛无法想象,这也从他同年5月21日写给母亲的信中可以看出来:“经历了可怕的疼痛之后,无法在雅典得到治疗,我乘邮船回法国。”
“经历了13天的痛苦之后,我于昨天到达。到达时过于虚弱,天气寒冷,我只好住进这里的教会医院,我每天付10法郎,含医生的费用。”[6]之后不久,他就被截去一条腿,11月10日在马赛去世,只活了37岁。“他的创作生涯从15岁到20岁,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他却成了象征主义的典范。几乎没有哪个诗人像他那样成为人们如此热心研究的对象,也没有哪个诗人对现代诗歌产生的影响比他更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