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强指出诗人魏尔伦与他同时代的某位诗人或者画家之间的相似之处,并没有意义。他不像画家,是色彩专家,没有像他们那样表现自然中的光线或者关注自然中的静静青苔。他感觉比他们更像音乐家,更渴望使自己昏昏欲睡的梦幻。与福楼拜和莫泊桑需要丑化或展现现实相平行。事实上,还有一个文学上的印象派。龚古尔兄弟是对此意识最清楚的作家,他们奉献了最出色的散文样本,而且我们在此希望把他们与其作品区分开来。早在1865年3月,马拉美就给加扎利写信提到了自己的《海洛狄亚德》:“我在那里找到了描绘和记录稍纵即逝的印象的特殊而又亲密的方法。”我们知道雨果用一句让人吃惊然而却很准确的话称魏尔伦为“我可爱的印象派诗人”。有时我们希望把这种魏尔伦的印象派限制在创作生涯的很短时间:1872—1874年,而且我们确信他随后就超越了这个时期。也许他变了,而且也明白了这种艺术因为单调所面临的窘境。但是,这种对所有事物的简单明了的感觉却为我们留下了袅袅余音,诗歌中也留下了不可捕捉的感觉,内心感受和感情没有被排除,而且还得到了印象的补充。除了1873年夏天《智慧集》中那首非常著名的诗歌《希望燃起……》外,诗歌中的印象和含而不露的象征相结合(稻草的细枝也许是优雅,胡蜂也可能是女人,水抚摸着凹坑中的卵石),魏尔伦的许多最美的诗歌依然属于印象派。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排列,而且诗歌中包含着逝去的时光中的悲剧成分,这些逝去的时光用对过去的怀念,用面对未来时的忧郁来装扮现在的印象。我们把那些最能使魏尔伦列入法兰西印象派诗歌集的诗歌列举如下:《今昔集》中的《清晨的天使》(最初用另外的标题在《帕纳斯》杂志发表),同一诗集中创作于他在狱中的几年(1873年10月)的《万花筒》以及后来突然发表在《平行集》中的《边缘》,后者是一首关于想象的诗歌。”[31]
[1] [法]保尔·瓦莱里:《瓦莱里散文选》,唐祖论、钱春绮译,24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 Jacques-Henri Bornecque,Verlaine,écrivains de toujours/seuil,1966,p.10.
[3] Alain Buisine,Verlaine Histoire d 'un corps,Editions Tallandier,1995,p.25.
[4] Alain Buisine,Verlaine Histoire d 'un corps,Editions Tallandier,1995,pp.181-182.
[5] [法]保尔·瓦莱里:《瓦莱里散文选》,唐祖论、钱春绮译,27~28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6] [法]保尔·瓦莱里:《瓦莱里散文选》,唐祖论、钱春绮译,28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7] [法]《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242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8] [法]保尔·瓦莱里:《瓦莱里散文选》,唐祖论、钱春绮译,28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9] 辜正坤:《世界名诗鉴赏词典》,448~44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0] 王家新、沈睿:《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56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1] 辜正坤:《世界名诗鉴赏词典》,448~44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2] 王家新、沈睿:《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55页,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3]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516~51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14] Alain Buisine,Verlaine Histoire d 'un corps,Editions Tallandier,1995,pp.15-16.
[15] Bertrand Marchal:《解读象征主义》,Dunod,Paris,87页,1993。
[16] 辜正坤:《世界名诗鉴赏词典》,44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7] 程曾厚:《法国诗选》,241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8] 程曾厚:《法国诗选》,382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9] 程曾厚:《法国诗选》,384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0] 辜正坤:《世界名诗鉴赏词典》,44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1] 史铁生:《灵魂的事》,36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2] [法]保尔·瓦莱里:《瓦莱里散文选》,唐祖论、钱春绮译,25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3] 程曾厚:《法国诗选》,387~388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4] 史铁生:《灵魂的事》,36~37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25] 陈太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6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6] 吴欢章:《中国十大现代流派诗选》,182~18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7] 陈太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7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8] 戴望舒:《戴望舒精选集》,32页,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29] 戴望舒:《戴望舒精选集》,135页,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30] 李杭春:《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中国现当代文学卷》,187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31] Henri PEYRE,Qu'est-ce que le symbolisme?P.U.F.1974,pp.93-94.